分享

被忽略的天坛故事—斋宫

 wodedoc910 2016-04-28


斋宫

文物汇集的好地方


一提到天坛,首先想到的是祈年殿、圜丘、回音壁等景点,但其实在天坛公园幽静之处,在斑驳的外城墙围绕下坐落着一座“斋宫”,里面的风景别有洞天,里面的故事神秘动人。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祭祀前人们要行斋戒礼,目的是为了表示对神的尊重,也是强调祭祀的重要性。


天坛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祭天前,皇帝提前三天来这儿斋戒沐浴,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诚敬。


同时斋宫的位置很有讲究,在祈谷坛西南边,坐西朝东。屋顶上的瓦统一为绿色,表达了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斋宫整体像一个平面正方形,面积近4万平方米。 


它建有宫城,城河两道,宫墙有两层:外层称砖墙,内城称紫墙。紫墙四周有167间回廊环绕,是守卫宫墙的八旗兵丁遮避风雨霜雪的地方。廊上画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彩画。廊外面有深池环绕,整个斋宫层层设防。在围墙正东有宫门2道,左右各有1座角门,角门前面又各有1座汉白玉石桥。石桥前面南北各有朝房5间,是侍卫和禁军兵将的临时住房。


据史料记载,同治十一年,皇帝来斋宫,设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卫营宿卫官兵2003名。由官营大臣带领值宿。此外,还要派官兵540名由官员大臣1人带领,在坛外值宿。您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安全级别已经如此之高,名副其实的守卫森严啊。


走进2道宫门之后,迎面就是斋宫的五间正殿。殿座全是汉白玉石基和石柱。正殿则是一座无梁柱砖结构拱券建筑,故又称“无梁殿”,殿宽46.8米,进深17.6米,穹顶高8米,也是非常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建筑结构和宫殿一样,重檐垂脊,吻兽俱全。这里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也是幽雅清静。


斋宫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据说这种绿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对天称臣。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都是琉璃烧制而成,具有很好的防火作用,加上外面重兵把守,所以安全是没有问题的。殿的匾额为“敬天”。“敬天”一词表示皇帝对天神无比的尊敬。


正殿一排共五间,中间一间为主殿,正面悬挂着乾隆御笔“钦若昊天”巨匾,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虞诚之心。这里也是皇帝会见阁僚以及百官候驾的地方。

无梁殿内的布置到现在都是按乾隆时期的原貌陈列,紫檀木制成皇帝宝座,紫檀瘿木制作的五扇屏风,屏风上雕刻有九龙戏珠的图案。这些都是古董呦~


再说两边的配殿,现在是关于斋宫建筑展和斋戒仪式展,远远一望,就能感受到皇帝对祭天重视与排场。


殿前是一个宽阔的月台,月台左右两边各建石亭一个,北为“斋戒铜人亭”,南为“时辰亭”。


据史料记载,皇帝斋戒期间,亭内设方几一张,罩黄云缎桌衣,上面设一尺五寸高的铜人像一尊。铜人双手恭奉筒牌一枚,上刻“斋戒”二字,目的是要使皇帝“触目惊心,恪恭莞懈”。这尊铜像据说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宰相魏征而制,上祭时间到,铜像立即撤去。


南边的时辰亭高2米,是一个小型殿宇式石龛,下面设一窄高石座。为大典前由太常寺及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请驾诣坛所用,届时由上述官员将祀日时辰奏折呈送亭内,再由执事人员转呈皇帝。

祭天大典开始前,由钦天监官员将时辰牌进于时辰亭,皇帝依所奏时辰,从容起驾出宫,临坛行礼。


下了台阶,往无梁殿的后面走,有一月亮门,院中左右两边各有一溜五间廊瓦房,是当时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皇帝在寝宫睡觉,服侍的人就在这里伺候着。


校园中间有个垂花门, 穿过垂花门,就是皇帝的寝宫了。


寝殿是皇帝祀前斋戒时的居所。寝宫又称寝殿,殿前两侧悬挂一幅对联:“午夜端居钦曰旦,寅中昭事格为馨”,横额为“敬止”二字。寝殿有五间殿房,寝殿正中有屏风、对联、条桌、瓷器等摆件,用于起居、礼仪和接待大臣,北尽端一间为冬季卧房,龙床上挂黄缎帐,地下有火炕,室内有炭炉;南尽端一间是夏季卧房,龙床上设蓝纱帐。两个次间是御书房和起居室,设有书架、龙书案及文房四宝,以备皇帝在此读书。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祭天之情怀。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在外城东北角建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自皇帝出斋宫始,开始鸣钟,直到皇帝到达祭坛为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