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游戏下,企业家如何驾驭金融这匹烈马?

 潇湘水云上居 2016-04-29


去年曾经流行过“PE+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玩法,举着市值管理的旗帜,最后许多却沦为操纵股价。金融资本应该需要睿智的引导,让缺少战略指导而狼性的资本力量和无头苍蝇似的企业与产业真正把握住未来,充分支持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被资本挟持甚至冲垮。


从字面意思而言,金融即是“金钱的融通”。打一个比喻,如果经济运行实体是身体的话,那么金融就是这个身体的血液与其循环系统。如何运用好金钱的力量,让经济实体顺畅运行,仅仅掌握金融的“术”的运用还远远不够,还需追求其“道”的领悟。若只有“术”,资本可能将会像洪水猛兽般伤害实体经济,若有了“道”的引领,则资本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如虎添翼之效。


1 金融之术


金融之术所涵范围极广,并催生出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各类产品、交易工具(如衍生品等)、实务操作(如设计交易结构等)。总的来说,高校金融学课程教授内容皆在金融之术范畴。




迷之Synergy


金融科班出身的人读书时通常都会学习“兼并与收购”,课程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Synergy(协同效应)”这个概念。


协同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两间企业合并以后所产生的新的价值。根据正统经济学的理念,企业的使命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便是企业估值的增加。所以并购课程喜欢讲述如何通过已知的协同效应系数去计算合并公司的估值变化,从而去评判应该用什么策略去进行并购。


但是,决定这个协同效应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


在题目中,Synergy往往都是已知的系数,而在现实生活中,Synergy从来都是最难去估算的,根据针对全球企业多年的统计,大部分的并购都由于缺少了战略指导到最后都归于失败;对于中国企业界,波士顿在2015年底发布的年度并购报告中指出,并购后整合以及经验是企业在并购交易中取得成功、创造Synergy的关键,然而在本次的企业领导者调查中,并购后整合恰恰是他们最忽视的流程。此外,大多数领导者只关注利润能力,而忽视了并购的价值创造。


迷之估值


另外,在进行一个金融产品或项目的估值时,我们都需要预测短中长期的各项增长率和每年的财务数据(尤其需要预测每年的净利润),最后通过公式算出这个产品或项目价值几何,如果进行投资则投资收益率是多少等等。


但是,我们做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比如,在对股价的预测中,高校里的学院派往往对技术分析流派嗤之以鼻,而对价值投资(即估值)摆在无上地位。当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授对我们在估值时采用什么理由去预测各项数值并不评判对错,只需“合理就行”。更有甚者,我亲耳听某位在投行任职的朋友述说在工作过程中,上司对某个公司股票随意说出一个价格,让他根据那个价格更改估值公式里的预测系数,去“凑出”上司叫他们得出的价格,此做法据说在行业内已非奇闻。


所以非常多人运用学院派推崇的价值理论去进行股票市场投资,往往亏得一塌糊涂;而完全运用了大部分学院派们不屑一顾的技术分析理论的程序化高频对冲基金,却赚得盆满钵满。但不管是亏得一塌糊涂还是赚得一塌糊涂,他们大多难以窥探背后的“道”在何处。


缺少“道”指导的资本力量


一部分学习、从事金融的人,只是懂得运用金融的“术”去应付考试与工作,而不了解金融的“道”。


他们懂得对“好项目”一窝蜂地拥上去,去设计极为复杂的交易结构规避法律风险,想方设法塞钱,但很少真正从业务的方向选择、项目的运作管理等进行突破性的思考和实质性的操作,就跟所有人都能骂中国足球不好,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踢球一个道理。


另外,缺少了战略指导的资本是狼性的,好的时候喜欢锦上添花,不好的时候往往不会雪中送炭,而是选择落井下石。这就造成了任何有价格标签的市场的非理性牛市与熊市,泡沫的吹起与戳破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同时也总是让人“乐此不彼”。去年大热的股市加上总理力推的双创,让创业风投领域一时风起云涌,天上飞满了猪;然而股市泡沫的戳破,影响了整个经济环境,带动了创业风投市场的萧条,不仅仅猪都掉了下来,短视的资本甚至“还抽走了空气”,让真正能带翅膀飞的能人也飞得不顺畅甚至坠落,就算总理去中关村视察多少次也顶不了多大用处。


资本市场上,经常会有由于资方、股东的压力,公司采用短期见效的手段去促进业绩,最后反而伤害了公司的例子。所以,任正非作为中国最具战略眼光的商业领袖,秉承绝不上市的信条,就是为了避开短视的资本方与股东的压力。


2金融之道:战略为魂


所以,究竟什么样才是一间好公司,究竟什么样的业务才是好的商业模式,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某一个时间点,对于一间上市公司来说,该时间点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该公司的价值就是当下公司的市值,而不同的人的标准造成了市值的波动,对于一个项目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一点上,假如你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睿智的人,认为某个标的值10块钱,而全世界其他不聪明的人都认为此标的永远只值五毛,那么睿智的你将永远都是错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这个标的只值五毛,这就叫做敬畏市场、识时务者为俊杰。


价值投资理论认为用工具估出来的数值是内在价值,如果当前的市值低于内在价值,该标的就值得投资。市值与内在价值本质上都来源于根据人们所拥有的不同标准的评估,只不过一个是在于当下,一个在于未来,并没有对错之分。把握住了当下不会有任何成果,把握住了未来才能取得巨大收获。




首屈一指的资本市场枭雄巴菲特,是个虔诚的价值投资理论的践行者。与大部分玩资本的人相比,巴菲特非常善于比其他人先一步洞察一间公司的内在价值,因为他并不仅仅只懂得玩弄金融工具,还懂得经济形式、客户心理与需求、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甚至还会参与所投公司的管理,创造价值,努力让其市值向巴菲特心目中的内在价值靠近,真正诠释了如何把握未来。


3 智库指导下的金融投资模式


对于未来更加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式,如何让金融资本能有来自“道”的睿智的指导?我认为“智库+金融机构”是打开企业或产业转型升级的钥匙。私以为,了解市场需求、通晓战略规划、懂得企业管理的智库,其实就掌握了评估Synergy与对一个项目或产品进行准确估值的能力,甚至还能创造价值,从而引导资本“聪明投资”。




流程上,企业或政府寻求智库为其破题,当智库寻找出破题方案之后,再让所对接的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投融资方案,并让智库与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投融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让资本这个“血液”高效输送到最需要且最有资格“吸收营养”的地方。


本质上,战略即是资本,“智库+金融机构”就是以“金融的道”指导“金融的术”去支持企业或产业发展,不仅解决因企业自身眼光的局限性从而造成无头苍蝇似的“乱窜”,也解决了短视的资本方与股东对企业与产业的伤害,从而帮助并购的企业创造Synergy,让资本看得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