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咳嗽老不好,小小麦冬显奇效

 为什么73 2016-04-29

孩子咳嗽老不好,小小麦冬显奇效

2016-04-29 五味药食同源


中医经典 | 养生之道 | 膳食调理 | 国学文化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有了这四句话,麦冬这味药的功效就明了了。

冬季天气干燥,人们常感口渴、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可用麦冬30克,煎水代茶饮用。懂得养生的人,常会用麦冬泡水饮。


一、麦冬的市场地位

药材市场上把麦冬分为“杭麦冬”及“川麦冬”。浙江产的杭麦冬质量最优,四川产的川麦冬个长瘦瘪,质较差。麦冬又称麦门冬、寸冬,别名野韭菜。其味甘、微苦,入心、肺、胃经,质柔多汁,能养阴益胃、清热润燥,还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适用于胃脘隐痛、大便干结的阴虚症者以及肺结核咯血者。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麦冬能明显提高人体耐缺氧能力,其改善心绞痛症状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它对血糖尚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促进胰岛素细胞自我修复。以麦冬为主药的生脉散有强心、对抗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抗休克等作用,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麦冬对老年人及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也有保健作用。

二、麦冬的功效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

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

三、滋阴养肺,小小麦冬大功效

1.胃阴虚证。

本品味甘柔润,性偏苦寒,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广泛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症。如治热伤胃阴,口干舌燥,常与生地、玉竹、沙参等品同用。治消渴,可与天花粉、乌梅等品同用。与半夏、人参等同用,治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如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与生地、玄参同用,治热邪伤津之便秘,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2.肺阴虚证。

本品又善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哑等症常与阿胶、石膏、桑叶、枇杷叶等品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心阴虚证。

本品可归心经,还能养心阴,清心热,并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症。宜与养阴安神之品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以之与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品同用。热伤心营,神烦少寐者,宜与清心凉血养阴之品配伍,如清营汤(《温病条辨》)以之与黄连、生地、玄参等品同用。

四、麦冬食疗,效果出乎意料

治疗暑天汗出虚脱用麦冬、人参各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2剂。对汗出虚脱,心慌心悸,血压过低,汗多口渴,体倦乏力有良效(编者注:此方为金代名医李杲所创,方名叫“生脉散”,已制成生脉口服液)。

治疗肠燥便秘麦冬、生地、玄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大便干燥。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麦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分次服用,连服3~18个月。对缓解心绞痛、胸闷均有一定作用。

治疗慢性胃炎麦冬、黄芪各9克,党参、玉竹、黄精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胃阴不足者有良效。

治疗糖尿病用芦根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先用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煎液,药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开后改为小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每日1剂。用于糖尿病患者口渴咽干、多饮、心烦不宁,或见低热,舌红,脉细数。

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百部各9克,沙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阴虚燥咳者。

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鸡蛋5个,枸杞、花生米、瘦猪肉各30克,麦冬10克,盐、湿淀粉、味精各适量。首先将花生米煎熟,枸杞洗净,入沸水中略氽一下。麦冬洗净,入沸水中煮熟,切成碎末,瘦猪肉切丁,鸡蛋打在碗内,加盐少许打匀,把蛋倒进另一碗中隔水蒸熟,冷却后将蛋切成粒状。锅置旺火上,放花生油,把肉丁炒熟,再倒进蛋粒、枸杞、麦冬碎末,炒匀,放盐少许及湿淀粉勾芡,放味精调味,铺上花生米即成。每日2次,佐餐食。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的辅助治疗。健康人食用能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五、中药麦冬的副作用

麦冬性寒质润,滋阴润燥作用较好,适用于有阴虚内热,干咳津亏之象的病证。不宜用于脾虚运化失职引起的水湿,寒湿,痰浊及气虚明显的病证,临床将麦冬当作补品补益虚损应注意辨证,用之不当会生湿生痰,出现痰多口淡,胃口欠佳等不良反应。所以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否则服用中药麦冬反而对身体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