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谈血管软化的标准

 昵称走自己de路 2016-04-29

试谈血管软化的标准

大丰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任世银

本文所谈“软化血管”即指动脉粥样硬化和/或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药物干预,使其斑块消失,血管壁(内中膜)厚度变薄,恢复其病变以前的厚度、弹性和管内通畅度的过程称“软化血管”。“软化血管”是针对“血管硬化”而言,而“血管硬化”与“斑块形成”是相联系的,仅是厚度不同而已,是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量化指标分类,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小于1.0mm为正常,1.0~1.2mm增厚(硬化),大于1.2mm则称为斑块,因此本文所称“软化血管”本质上亦包括“消除斑块”。

“软化血管”问题是心脑血管病的热点命题,也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问题。原则上讲是应该可能的。其理论基础有二:从哲学角度讲:任何矛盾着的双方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从基础医学角度讲:无论是理论还是动物实验或临床都有大量论述和具体事实证明硬化了的血管是可以软化的,只是因各自实验中的条件不同,产生逆转的时间差异较大。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要使用某种药物,定向地、定时地使某一血管软化却是一个难题。

于是,软化血管成了当前心脑血管病方面的热门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高”的最终危害是血管硬化(病理性),正常人老了,血管也要硬化(生理性),因而血管(动脉)硬化(泛指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普遍性。而脑缺血(慢性头昏、腔梗、缺血性中风),心肌缺血(心梗、心绞痛、心肌萎缩、心律失常),肾缺血(高血压性固缩肾、糖尿病肾病),四肢缺血(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都是动脉硬化,血管闭塞之故。

对此,人们常误认为以下药品有软化血管作用,如:尿激酶(其实际功能是:溶解血栓),阿斯匹林、氢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其实际功能是:阻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肝素、华法林(其实际功能是: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抗血疑角度防止血栓形成)等,以上诸药对软化血管都是无效的;同样所有降压药也仅是作用于未硬化的血管,使其扩张而致血压下降;多数活血化瘀的单味中药和复方中成药,用于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诸症,虽有症状改善,但其作用机制仅是起抗凝作用而使血液稀释,但未能改变血管壁的病理结构。所以:脑动脉硬化者,经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其头痛、头晕一度缓解,但经MRI检查其斑块和狭窄仍无改变;同样心绞痛患者虽经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症状仍易复发,甚至要装支架或搭桥才能真正改善其供血状态。这说明目前使用的多数中、西药物对于动脉硬化造成的器官、组织缺血的治疗效果是有限的,软化血管的作用更是甚微。

针对以上情况,我经多年临床探索和理论研究,根据西医的病理基础,结合中医“补气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涤痰利湿”的理论,选择恰当的中药材,按一定比例配成复方试用于相应的病症,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不但能有效改善脑梗、冠心病、糖尿病足等患者的症状,而且影像学资料(CT、MRI、B超)也证明这类病人原先已有的血栓、斑块、狭窄得到缩小或消失,堵塞的血管已经通畅。

为进一步证实其“软化血管”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运用如下标准判断其是否具有“软化血管”的功能:

1、能否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患者的症状:如头昏,胸闷、胸痛,间歇性跛行,足趾紫绀、坏死等,且停药后相当长时间保持疗效;

2、能否使冠心病患者经治疗后不仅症状全部消失,而且冠脉造影(或冠脉成像)证实原斑块和狭窄已缩小或消失;

3、能否使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下降,使原降压药减量甚至停服降压药。且停用该中药后能使已下降的血压维持较长时间(至少三个月以上)。

4、能否使踝/臂指数上升或接近正常(即下肢动脉血压上升);

5、经B超测量:能否显示使增厚、硬化的血管在变薄(小于1.0mm)、软化。

经多年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辅检资料(CT+增强剂、MRI、B超)追踪统计、分析,此类病例基本能够达到以上判断标准。更系统、更全面的病例统计、分析资料正在整理中。

从现有资料分析,足以证明某些中药配方,不仅能溶解血栓,降解纤维蛋白(改变血液粘滞度),而且确能有效缩小或消除斑块,减小血管壁厚度,使血管软化,并以此替代了支架、搭桥手术。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有效根除了现有病变器官缺血症状,而且产生确实可信的病理改变;不仅对血管硬化、斑块形成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而且能扼制血管硬化和斑块形成,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如需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江苏大丰百草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