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尔诺贝利能否成为下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naiga书馆 2016-04-29

切尔诺贝利能否成为下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独家网   Peggy翻译   2016-04-28 19:59  

核事故发生三十年后,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仍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1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发生的爆炸是当时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核电事故。接二连三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导致大量高能辐射物质被散发到大气层中。切尔诺贝利事故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是该分级表中最高的级别。

这件事故产生的环境和人员损失严重程度相当于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的灾难。受到核辐射尘污染的雨水、风、和云层把放射性尘埃带到了众多地区,甚至使距离事发地数千公里的瑞典和威尔士受到了污染。关于辐射对生态系统复杂影响的调查仍在进行中。

人们对于这起事故所造成的人员损伤情况依然历历在目,但却对精确伤亡数字持有争议。前苏联对事故的故意隐瞒令死亡人数的统计异常困难。

官方报告称死亡人数共56人,大多为赶去核电站灭火的消防队员。乌克兰境内与邻国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部分地区接踵而至出现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儿童甲状腺癌的病例也被归咎于该核事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受到核污染影响的60万人中,4000人在随后的数年中死于癌症。一些研究更是把多达1800名罹患甲状腺癌的儿童与切尔诺贝利事件挂钩。乌克兰和邻国居民心理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居民遭遇的伤害和大规模的搬迁都被认为是当地忧郁症和社会问题攀升的导火索。

有趣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能够深入切尔诺贝利的禁区,去距离核电站仅有30公里的地方一探究竟。虽然近日乌克兰东部的动荡局势令大多数游客对此地望而却步,但切尔诺贝利仍吸引着众多敢于冒险的游客。禁区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层出不穷,但这也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神秘。

2

游客可由乌克兰首都基辅出发,搭乘旅游大巴向北前行两小时后抵达切尔诺贝利。所有游客需通过旅行社的带领并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才可进入禁区。

抵达后,游客需签署一份免责声明,被告诫不可触摸任何物体或植物,更不可随意席地而坐。

离开禁区时更需通过严格的监管。现场设有身体扫描仪,用来检测游客身上是否带有放射性颗粒。如果放射颗粒含量过高,扫描仪会发出警报,守卫需将其身上的放射性颗粒彻底清扫,防止污染物被游客带走。

这些琐碎的流程并不能阻挡游客们对于切尔诺贝利的向往。最大的原因-它是一座时间凝固的城市。

禁区内最奇妙的地方是名为的普里皮亚季的一座空城。这座距离核电站两公里的城市成立于1970年,很快人口膨胀至近5万人。事故发生后所有居民在政府的要求下进行了撤离,瞬间成为一座空城。虽然这座被遗弃的城市现已杂草丛生,普里皮亚季仍是前苏联典型城市的快照。

3

前苏联的痕迹比比皆是,末日后的氛围更构成了强烈的震撼:

普里皮亚季河上漂浮着锈迹斑斑的游船。

4

生动的苏联壁画仿佛在墙壁上翩翩起舞。

5

褪了色的防毒面具躺在地上,提醒游客们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核战争巨大的恐惧。

6

从孩子们散落在空荡教室内的课本到墙上的苏联宣传海报,前苏联人们生活的痕迹遍布各个角落。

7

切尔诺贝利当地旅行社董事长多米尼克·欧凡斯说,“共产党时期留存下来的文物、生活环境、以及这座城市背后悲惨的故事是令游客们最着迷的地方。未被触碰过的原始风光以及过去与现在强烈的对比让切尔诺贝利成为了摄影家们最珍惜的画面。”

8

普里皮亚季游乐场是出镜最频繁的地方。该公园原计划于1986年5月1日开始正式开放,但那天来临前这里已变成了空城。

碰碰车安静的停放在裂缝的水泥地上,车身上的黄色油漆已慢慢开始剥落。

9

从未使用过的摩天轮生了锈,成为了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着这座因灾难而销声匿迹的城市。

11

虽然当时政府称事故后的撤离只是暂时性的,但普里皮亚季的居民们再也没有回来过。

但令人惊奇的是,近期越来越多的去过切尔诺贝利的游客将其称为“野生动物的天堂”。乍一看,疏于管理的植物和树木给人一种切尔诺贝利已回归自然的感觉。灌木从缝隙中冒出,青藤也爬满窗框。2014年年底更目击人称棕熊出没出没于禁区内。

这让人不禁好奇,切尔诺贝利内部是否真已变得生机勃勃?自然的力量或许有天真的能够修复人类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