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品期货怎么了?

 天道酬勤YXJ1 2016-04-30

商品价格虚火上升,背后的逻辑两条:第一,跌过头儿之后的价格恢复;第二,就是投机客借着价格恢复之机“大炒”一把。这样的市况只有依赖监管压制,而绝不能通过货币压制,这是常识,也是我们最担心出错的地方。我们说,紧缩货币只能针对真正的经济过热,商品真实需求拉动的价格上涨,而不是针对投机炒作。现在看,监管者好像已经出手了。

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包括证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正在密切监控近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制定了一些严格的限制期货价格波动的措施,作为政策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措施是否推出将取决于后续是否继续出现剧烈明显的异常波动。另据消息,中国证监会本周一已向各商品期货交易所提出要求,要控制投机交易活动,最新措施的部分目标是打击高频交易。报道称,上期所、大商所、郑商所这三大期交所在收到指令后,已要求缺乏大宗商品背景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控制交易。

这是正确的管理思路。但我一定要防范一个重要的问题,交易所不能是利益主体。如果交易所变成利益主体,监管将事倍功半。第一,极其明晰的交易数据只有交易所掌握,如果为了交易活跃,为了收费增长,交易所袒护或纵容大投机客的不法行为,那监管机构势必加大监管难度和成本;第二,监管政策必须通过交易所实施,而在实施过程中,交易所会不会因为利益而让监管政策的实施大打折扣?过去不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毋庸置疑,金融行业最反感的就是监管,它们基本把政府监管和政府干预画上等号,而一味地的放松监管才是它们最大的诉求和最大化的利益所在。不是吗?去看看当下中国的金融乱象,仅仅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口子,留下了多少欺诈和非法行为?而其根源,不都是因为监管的放松?这就是问题。2014年3月底,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项原则就问世了,但两年之后的今天、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乱象丛生,结果是监管让位于整顿。

中国的金融监管太迟钝了,希望不要让商品期货市场再添混乱。

除了对商品期货市场实施监管之外,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现货市场的问题。因为,现货市场可能是中国商品市场更加危险的敌人。过去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当期货价格大涨之际,大量实业企业开始屯货。其实,一季度企业贷款上涨很快,这其中很可能就是企业增加原材料库存所致。

按理说,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实业企业增加原材料库存符合常理,毕竟企业要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希望自己拥有较为廉价的原材料,所以在涨价时开始囤积。但是,如果企业试图通过控制货源、制造虚假供求、并从中赚取差价,那就麻烦了。第一,这样的行为必将为期货市场火上浇油,并形成恶性循环;第二,实体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实物价格炒作,其资金周转速度和商品流动性远不及期货市场,一旦期货市场崩盘,一定导致现货商大量贷款被套,从而引发金融风险,过去我们已经看到过钢贸企业的惨状。第三,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必然引发CPI过快上涨,至少会让市场生产货币收紧的预期,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致命的后果。

所以,现在有关部门应当对实业企业实施窗口指导,加大商品供求数据的透明度,引导企业适量库存,而不要配合期货商炒作,否则最倒霉的是现货商。

我们必须明白,抑制商品价格必须从期货和现货两个角度出发。因为期货市场是公开市场,所以投机炒作的问题比较容易发现和监管;但现货市场相对隐秘得多,一些问题发现起来比较难,所以对现货市场的监管需要更大的力度。而一些大型投机商的投机行为往往需要获得生产厂商、现货商的配合。

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债券市场已经发生重大风险,整体债务收益率在上升,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这实际是非常严重的紧缩效应;如果此时商品市场再出问题,而逼迫央行出手干预,那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我们说,解决问题的速度要快,力度要大,出手要狠,切瘤要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