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叶之秋史记

 物理学报 2016-04-30

星明,天时:“物道门”号:1.2

学者:道长,安!

道长:贫道今日,赐你法号:“悟修”,尔后,需严守本门“法戒”,专心修行。

悟修:弟子,记下。

道长,本门“三戒”中,“观而无察,思不所达”,何解?

道长:此时,无解?修时,多悟。

只需谨记:物之“本象”,视之不见,则法不生。”

悟修:弟子,记下。

何为?物之“本象”

道长:本门之法,以为:人于,物“性”之识,存上下层之异。

上层之识,为“心识”。“心识”,常为意会,而难言推。

下层之识,为“法识”。“法识”,则存章律。无需意会。

世人识物,得“上层”之识,则止。

修道之人,则需,由上层之识,深入“下层”。

物之“本象”,则是由上至下的“道法”通道,同时亦为,道法辨识物性的“识辨”之源。

故本门有,由心入法,“先必寻其本,后则得其法。”之律。

悟修:从道而言:何为?

物之“动静”

道长:物动之“象”,形色万千,然其“本象”。却只存其一,名为“迹”或曰“径”。

故凡动必存,动之“迹”。凡动必存。动之“径”。

世人常称其为,运动的“路径”或“轨迹”。

迹存长短,谓之,“距”。世人常称其为,运动的“距离”。或是,路径的“距离”。

迹存曲直,谓之“形”,世人常称其为,“轨迹”的“图形”,或是“形状”。

悟修:弟了,明了。断,物“动静”,以“迹”为“本”,以“迹”为据。

“动”则存“迹”,“静”则无“迹”。

勿以“迹”为据的物之“动静”,则非本门所言“动静”。

世人言,小人见利忘义,实为“心动”不正。

此时,“心动”之“动”,则非本门所道之“心动”,其意可会,而难言推。

终其所源。则为,此种“心动”无“动”之“本象”可表。

道长:今日功至,存一功业,

修时自思:“鸟之动与鱼之动存异何辨之?”

悟修:号:三“戒”!道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