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生炉艺:赏炉之道(陈冠丞)

 憨痴呆 2016-04-30


巧生炉艺:赏炉之道(陈冠丞)

各位炉友,我是陈巧生的儿子陈冠丞。今天谈谈铜炉的评判标准吧。

很多老炉友,以前都根据自身的经验,讲过各自的见解。  这些见解都很中肯,对大家选炉、藏炉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我就不一一引述了。大家看看他们的帖子,收获会很大。

我爸爸做铜炉30多年,这也是一个研究、品位中国传统宣德炉的过程,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二,希望与各位一起讨论。

大家选铜炉的时候,会问到炉子的材质、器形、皮壳颜色、包浆程度、工艺水平等等。这些是物理指标,是评定铜炉的一个方面。现代人希望简洁、快速,所以发明了一大堆物理指标,来快速判断商品质量。但铜炉毕竟是文化产品,承载了历史和艺术审美,简单的用物理指标来评定就不完全科学了。

我爸爸认为,看一个炉子的品质,要远观其形,看炉子的形制是否规整,是否符合视觉比例。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在眼里,是否舒服。一个器形,无论是循古还是新创,都要符合视觉审美。宣德炉的典型器形,人见人爱,并非是因为单纯循古,而是数百年来,这些器形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认为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因此才传承至今的。所以说,“古”的不一定是好的,但“美”的一定会受欢迎。

铜炉上手后,感觉就有了。一个炉子,密度越高,越细腻,沙眼越少,这些感觉都很直接的,分辨起来也很容易。根据爸爸的制炉经验,大约每100个炉子中,才会出现3-5个没有任何沙眼的精品,这样的炉子从质量上讲已经非常好了。

压手,是大家常提到的词。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炉子,比较沉,或者与其体积比起来,显得更重。

听声音,可以辨别出炉子的材质情况。炉中加入了银、锡等材料后,铜炉的声音会显得清脆;反之,声音沉闷的,材质可能就不那么出色了。

皮壳和包浆是很重要的方面,但经常有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概念混起来说。皮壳制作自古以来就是铜炉制作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看到的老炉,它们的皮壳也是古代工匠制作而成的。好的皮壳看上去更“纯厚”。包浆则不然,模糊的来说,包浆是器物表面的氧化层,时间越久越明显,更多的是时间而非人为的产物,故宫的研究员专门为区分铜炉皮壳和包浆这2个概念写过论文。

标准意义上的宣德炉就是大明吴邦佐监制的官炉,后来的民间仿制,基本算作是民炉。官炉和民炉价值差别巨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铜材。自古以来,铜都是重要的物资,官制宣德炉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用料精良。用这么好的铜铸炉,可谓是前无古人。

我爸爸经手过许多明末、清中末期以及民国的民炉,这些炉子的市场价格往往只有几万元。当时的民间工艺水平、用料品质,以及民间工匠的艺术修养这3大因素,制约了这些民炉的品位,它们在形、器、神、韵方面与官炉的差距太大了。所以,市场价格上只体现了这些炉子的时间价值,其艺术价值就不那么高了。(关于形、器、神、韵的问题,以后我还会更详细的介绍)

我爸爸制作的炉子,铜材品类比较多,黄铜、紫铜、白铜都会用到,其他的材料也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爸爸觉得,现在是铜炉艺人前所未有的好环境。自古代以来,铜就是国家控制的材料,即便是建国后,也很难采购到高品质的铜材,70年代的时候,我家铜作坊买铜还要凭户口簿。直到市场开放后,国家放松了铜材管制,我们才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铜材。现在的炉子,铜质要远远好于古代,工艺水平更是大为进步,所以单从品质而言,普遍要好于古代的民炉。所以,直到现在,爸爸都会用最好的铜,来造当世最出色的宣德炉,这也算是他们这代炉人的大幸之处吧。

 

2011年7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