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

 昵称12061330 2016-04-30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

 

张英基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齐鲁文化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比德”之说,体现了儒家自然生态美学的思想观念,这对我们提高国民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和审美素质是有教益的。

 

关键词:自然环境 生态平衡 美学价值

 

人类不仅生活在政治、经济、交际等社会关系中,还时时刻刻地与大自然接触,接受大自然的沐浴、惠赐,欣赏领略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日月星辰、蓝天白云、山水草木、鸟兽鱼虫……无一不是人类的审美对象,无一不给人们以美感享受。

早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界之万物就已经存在了,万物存在并不依赖于人。那时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存在着,还谈不上审美的问题。自然美是对人而言的,只有人类社会出现之后,有了审美主体,具有美之属性的客体自然物,才跟人构成了审美关系,才产生了自然美。纵观我国美学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和鉴赏,可归纳为:实用为美、“君子比德”之美、畅神之美。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末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是以实用为美的。即使有些利用自然物进行装饰或娱乐的,也往往跟实用有着一定的联系。

孔子不蹈袭前人的观点、习惯,提出了“君子比德”之说。他认为,人们以山水、松柏、玉石等自然物为美,是因为这些自然物与人的本质特征有相似之处,由此能看到人的属性。例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智者为何乐于观水?因为水性活,具有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等特征,智者能从水中观照到自己的这些本质属性,从而获得精神愉悦。仁者为何乐山呢?是因为山上草木生长,飞禽荟萃,走兽生息,宝藏繁衍,不知疲倦地养育万物,有供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物,这与仁者无私奉献的美德相似,所以仁者认为山是美的,乐于观赏。孔子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是用松柏枝叶常青,挺拔而立,不畏严寒,来比喻在险恶的逆境中坚强不屈的人格情操。子贡问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何也?”孔子回答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家语·问玉》)因为自然物能比喻人的道德品质,所以人们认为它美。自然物能象征、暗示、比喻人的德性,所以才具有审美价值。这就是孔子对自然美的独特认识,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传统。后来南朝宋人宗炳提出“畅神”之说,对自然美的认识又有了质的飞跃。但孔子的“君子比德”之说,至今却依然很流行,诸如“岁寒三友”、“四君子”之类的美称雅趣,受到人们普遍地玩味、赞赏,诸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之类的壮美诗句,屡见不鲜。

孔子在《论语》中论及山水之乐,这就更富有美学意义。在自然界山水之中感悟到美,体验到乐,不仅需要主体的审美意识,而且需要主体的道德意识,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孔子与儒家向来不把道德体验和审美体验分割开来,从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他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同上)知、仁分说,各有偏重,但这里所说的知,不是与仁毫无关系的知性之知,这里所说的仁,也不是与知毫无关系的情感态度,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是单纯的知性之知,那决不是孔子所提倡的。“知者乐水”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认识的问题。人们也许会说,对水进行科学研究,与水打交道的人,会有一种无穷的乐趣,可以做到“乐以忘忧”,但这不是孔子所说的乐。孔子所说的乐,是在山水之中,体验人生、感悟生命的乐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虽是对江水而言,但实际上表达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微妙的生命关系,是一种人生体验、感悟与慨叹。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以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审美方式,表达了人生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当孔子问弟子们各有何志向、兴趣时,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谈及如何治国、如何实行礼仪之类的问题。轮到曾点谈时,却与众不同地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谈话的意思是说,在温暖的暮春时节,穿上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洗澡,到舞雩台(祭天祷雨之处)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听了弟子们的一番话,唯有对曾点表示赞同,并感叹说:“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可见,孔子十分向往在大自然里欣赏风景,体验、感受人生的快乐,这的确是很富有诗情画意的。在自然山水中感悟美、体验乐,这是孔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其中便有社会理想,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曾点所说的“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正是体现了人间的和谐关系,而不是独自一人去体验山水之乐。只有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结合,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之乐。这种将伦理美与自然美合而为一的“乐”的人生体验,正是孔子与儒家生态美学思想的根本特质。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2004.5.26

张英基 2016-4-30收集整理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