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疾病心电图

 爱上游泳的鱼儿 2016-04-30
一、快速型心律失常
  (一)快速型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1)什么是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成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窦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2)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①在成人其频率>100次/分钟,基本整齐。
  ②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Ⅲ、aVF、V5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③P-R间期0.12~0.20s。
  ④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
  (二)过早搏动
  1.房性早搏
  (1)什么是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24小时心电检测,约60%的人有房性早搏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早搏,并经常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2)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①提早出现的P’-QRS-T波群,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0.12s。
  ③P’波后QRS波群一般与窦性心律者相似,如无QRS波群时称房性早搏未下传,有相关宽QRS波群时称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④代偿间歇不完全。
  2.交界性早搏
  (1)什么是交界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简言之,交界性早搏就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次心脏提前的跳动,并且引起这种跳动的冲动是在房室结形成的。
  (2)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①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形态与窦性心率QRS波相同。
  ②根据早搏的前传和逆传速度的不同,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可见逆行P’波,其中之前者P’-R<0.12s,之后者R-P’<0.20s。
  ③代偿间歇可完全或不完全。
  3.室性早搏
  (1)什么是室性早搏
  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称为室性早搏。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晕厥或黑蒙,且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平行关系。
  (2)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①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ST段和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②QRS波群前后无相关P波。
  ③代偿间期多完全。
  (三)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1)什么是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可分为慢-快型、快-慢型两种AVNRT。小儿以5~6岁多见,成人常发于40岁以前,中青年多见。患者可表现心悸、烦躁、紧张、乏力、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晕厥甚至休克等。
  (2)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慢-快型
  ①P’波在Ⅱ、Ⅲ、aVF倒置。
  ②P’-R>R-P’,P’常位于QRS波终末,诱发的早搏P’-R延长。
  ③QRS波呈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140~220次/分。
  ④起止突然,按压颈总动脉窦常能使发作终止。
  快-慢型
  ①P’波在Ⅱ、Ⅲ、aVF倒置或双向。
  ②P’位于QRS波之前,P’-R<R-P’。
  ③QRS波多呈室上型,心律绝对规则,频率100~150次/分。诱发的期前收缩P’-R无延长现在。
  ④不易自然终止。
  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
  (1)什么是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发生率仅次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可分为顺向型和逆向型,约占全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0%。患者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或心绞痛、眩晕,严重时可有血压降低、休克及心功能不全。
  (2)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顺向型
  ①心室率达200次/分,节律绝对整齐,QRS波呈室上型。
  ②P’位于QRS波之后,R-P’小于P’-R。
  ③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④按压颈总动脉窦能终止发作。
  逆向型
  ①心率150~240次/分,QRS波宽大畸形,心律绝对规则。
  ②P’波在Ⅱ、Ⅲ、aVF倒置。
  ③R-P’>P’-R。
  ④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房性自律性增高型心动过速
  (1)什么是房性自律性增高型心动过速
  房性自律性增高型心动过速是指心房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强度中度增高,发放激动的频率加快所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房性自律性增高型心动过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发生于成年人。常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作,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洋地黄过量、低钾血症常是房性自律性增高型心动过速发作的重要原因。
  (2)房性自律性增高型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①适时的房早电刺激不能诱发及终止发作。
  ②频率<250次/分钟,一般在100~180次/min。
  ③P’波出现在QRS波之前(R前P’),RP’/P’R>1,也可见R后P’的房速,心动过速起始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而与心动过速期间的P’波形态相同,心动过速间歇往往可见房性早搏且其P’波形态与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一致。
  ④心动过速开始时有频率加速现象,即“温醒现象”,但心动过速持续时频率一般不改变。
  ⑤兴奋迷走神经手法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⑥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使心室率慢于心房率但房性心动过速不终止。
  房内折返型心动过速
  (1)什么是房内折返型心动过速
  房内折返型心动过速是由于折返机制引起的一种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房内折返型心动过速发作时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发作时心率可为100~150次/分钟,也可达160~200次/分钟,发作呈突发,突止的特点,个别可呈慢性持续过程,心动过速发作间隔时间不定,可间隔几秒,几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年发作一次。
  (2)房内折返型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①连续三个以上的房性早搏。
  ②房性P波异于窦性P波,P’-P’规则,频率多在160~220次/分。
  ③QRS-T顺序出现,P’-R间期≥0.12秒。
  ④起止突然,刺激迷走神经能终止。
  窦房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1)什么是窦房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窦房折返型心动过速是指折返激动发生在窦房结内及其毗邻的心房组织之间,特别是窦房结有病变的患者。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在40~60岁。常见于老年人,男性较多。心动过速发作呈阵发性,即突然发生、突然终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等。
  (2)窦房结折返型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①适时房性早搏可诱发及终止发作。
  ②频率多为100~150次/分钟。
  ③P’波多在QRS波之前(R前P’),RP’/P’R>1,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似。
  ④终止后的代偿间期等于一个正常的窦性间期。
  ⑤刺激迷走神经可终止心动过速。
  ⑥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而心动过速仍然存在,只是室率减慢。
  2.室性心动过速
  (1)了解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心肌传导纤维、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于左心室及右心室,持续性发作时的频率常常超过100次/min,并可发生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恶化,可能蜕变为室扑,室颤,导致心源性猝死,需要积极治疗。
  (2)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①房室分离。
  ②心室夺获波(指室上性冲动在室性异位冲动尚未发出之前,及到达心室面引起心室除极,心室夺获波的前面常常有窦性P波,QRS波时限增长,PR间期大于0.12s)和室性融合波(是室上性冲动和室性冲动共同使心室除极而形成的心搏,既不完全性心室夺获与部分室性异位搏动相互控制而形成的窦性与室性相混的图像)。
  ③QRS>0.14s。
  ④电轴显著左偏(﹣30°以上)。
  ⑤V1或V6导联QRS波形态:单相或双相波多为室速,而三相波多为室上速伴差异性传导。
  3.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1)了解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正常情况下,交界区的自律性为40~60次/分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频率范围为70~130次/分钟,是自律性增高所致。
  (2)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①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加速的交界性逸搏,R-R间期规整。
  ②交界性心率多在70~130次/分钟。
  4.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了解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正常情况下,心室的自律性(实际上是蒲肯野纤维的自律性)为40~60次/分钟,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频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是自律性增高所致。
  (2)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①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加速的室性逸搏。
  ②心室率为60~100次/分钟。
  ③R-R间期大多不规则,可有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指室上性冲动在室性异位冲动尚未发出之前,及到达心室面引起心室除极,心室夺获波的前面常常有窦性P波,QRS波时限增长,PR间期大于0.12s)、室性融合波(是室上性冲动和室性冲动共同使心室除极而形成的心搏,既不完全性心室夺获与部分室性异位搏动相互控制而形成的窦性与室性相混的图像)。
  (四)扑动与颤动
  1.心房扑动
  (1)了解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可以认为是在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型。当心房异位起搏点频率达到250~350次/分钟且呈规则时,引起心房快而协调的收缩称为心房扑动。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头晕、心悸、心绞痛,甚至心源性休克。
  (2)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
  ①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距相似的锯齿样(或篱笆样)心房波(F波),以Ⅱ、Ⅲ、aVF及V1、V2导联明显,F波与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②F波的频率在250~350次/分,以300次/分多见。当<250次/分者为低频率心房扑动,>350次/分者为高频率心房扑动。
  ③F-F间期大多规则,房室传导波很少呈1:1,多呈2:1、4:1。
  2.心房颤动
  (1)了解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2)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①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不规则且形态、振幅和间距不同的快速房颤波(f波),频率350~650次/分。
  ②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多呈室上型。
  ③有时f波不清楚,R-R间期不规则,称无f波心房颤动。
  3.心室扑动
  (1)了解心室扑动
  心室扑动(简称室扑)是一种严重的室性异位心律,从血液动力学角度而言,心室扑动或室颤和心室停搏没有明显差别,均可因心脏泵血功能中止而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暂停及死亡。体检时,检测不到血压、听不到心音。最终心脏电活动停止。院外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患者约75%存在室颤,临终前室颤一般难以逆转。
  (2)心室扑动的心电图特征
  ①P-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隔较为匀齐的正弦波(扑动波)。
  ②频率150~250次/分。
  4.心室颤动
  (1)了解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指心室发生无序的激动,致使心室规律有序的激动和舒缩功能消失,其均为功能性的心脏停跳,是致死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严重影响心室的排血功能,其结果为心室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脑等脏器和外周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室颤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且具有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但近年来通过对室颤机制的研究及导管消融治疗室颤的积极探索,已有对室颤的主动性预防。
  (2)心室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①P-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快慢不等、间隔极不匀齐、振幅和形态不一的杂乱波。
  ②心室纤颤波振幅>5毫米为粗波形心室纤颤,电除颤效果好;纤颤波振幅<5毫米为细波形心室纤颤,心肌激动能力衰竭,电除颤无效。
  ③频率250~500次/分。
  (五)预激综合征
  1.了解预激综合征
  预激是一种房室传导的异常现象,冲动经附加通道下传,提早兴奋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称为“预激”,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者称为预激综合征。预激是一种较少见的心律失常,诊断主要靠心电图。
  预激的病因是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以外的先天性房室附加通道(简称旁路)存在。患者大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也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下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等。
  单纯预激并无症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一般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并发房扑或房颤者,心室率多在200次/min左右,除心悸等不适外尚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心室率极快如300次/min时,听诊心音可仅为心电图上心室率的一半,提示半数心室激动不能产生有效的机械收缩。
  2.Kent束预激综合征
  图表 1A型预激综合征
  图表 2B型预激综合征
  Kent束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
  ①P波形态、电轴正常,P-R间期缩短<0.12s,QRS波时间≥0.12s,R波起始部粗钝,有预激波δ波。
  ②伴有ST-T继发改变。
  根据胸导联QRS波群的形态,将Kent束预激综合征分为以下4型:①A型:V1~V6导联δ波及QRS波主波方向均以向上为主。②B型:V1~V3导联δ波及QRS波主波方向向下,V5、V6导联δ波及QRS波主波方向向上。③C型:V1、V2导联δ波及QRS波向上为主,呈R型或RS型,而V5、V6导联呈QR型。④D型:胸导联δ波及QRS波主波均向下。
  3.Jame束预激综合征
  Jame束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
  ①P-R间期<0.12s。
  ②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波。
  ③P-J间期可缩短。
  4.Mahaim束预激综合征
  Mahaim束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
  ①P波形态、电轴、P-R间期正常。
  ②QRS波起始部有预激波,QRS波时限≥0.12s。
  ③可伴有ST-T波继发改变。
  二、缓慢型心律失常
  (一)缓慢型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
  (1)了解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
  (2)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特征
  ①频率在成人<60次/分。
  ②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Ⅲ、aVF、V5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③P-R间期0.12~0.20s。
  ④合并窦性心率不齐时,同一导联上P-R间距相差>0.12s。
  2.窦性停搏
  (1)了解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窦性间歇、窦性暂停等。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在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以致不能激动心房或整个心脏,又称为窦性静止。青年人多由于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所致,常见于咽部受刺激、气管插管、按压颈动脉窦或眼球、应用洋地黄、硫酸奎尼丁。等药物。有时炎症、缺血、损伤、退行性变等各种因素,损伤了窦房结的自律细胞,造成窦性停搏。
  频发的窦性停搏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窦房结功能衰竭的表现,必须查清病因给予治疗,常需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2)窦性停搏的心电图特征
  ①在窦律周期P-P有规律出现的序列中,无先兆的突然出现一个长P-P间期,这个长P-P间期不与窦律周期呈整倍数,常可出现交界性逸搏。大多数长P-P间期>1.6~2.0秒。
  ②其余具备正常窦性心律特征在。
  (二)逸搏
  (1)了解逸搏
  所谓逸搏是指当窦房结兴奋性降低或停搏时,隐性起搏点的舒张期除极有机会达到阈电位,从而发生激动,带动整个心脏,称为逸搏。被动异位心律为生理性保护机制,其本身不需要治疗,如果心室率太慢而产生症状或低血压者,需提高心室率,给予治疗。当上级节律点激动形成发生障碍或传导延 迟时,低位节律点被动地发放激动,形成逸搏。逸搏连续发放三次以上,称为逸搏性心律。逸搏或逸搏性心律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2)逸搏的心电图特征
  窦性逸搏
  在两阵异位心律的间歇期内延迟出现的1~2次窦性心搏。心电图表现延迟出现的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完全相同,逸搏周期为0.6~1.2秒而且固定,异位节律消失后可立即恢复窦性心律。
  窦性逸搏心律
  心电图表现为异位心律终止后延迟出现的3次或3次以上过缓的窦性逸搏,其频率<60次/分。
  房性逸搏
  ①在一个较窦性心动周期更长的间歇之后,出现一个房性P波(P波异于窦性P波)。
  ②P’-R间期0.12~0.20秒。
  房性逸搏心律
  ①窦性P波消失,连续出现3个以上的房性逸搏。
  ②频率50~60次/分。
  交界性逸搏
  ①在一个较窦性心动周期更长的间歇之后,出现一个室上性QRS波群。
  ②此QRS波群前后可有逆行P波(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2秒。亦可无逆行P波。
  交界性逸搏心律
  ①连续出现3个以上的交界性逸搏。
  ②心律40~60次/分。
  室性逸搏
  ①在一个较窦性心动周期更长的间歇之后,出现一个宽大畸形QRS波群。
  ②一般其QRS波群前后无逆行P波。如有窦性P波,则亦无关。
  室性逸搏心律
  ①连续三个以上的室性逸搏,起搏点越低,QRS波群宽大畸形越明显。
  ②心室率在30~40次/分范围之内。
  ③若有窦性P波可与QRS波群无关,可见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三)房室传导阻滞
  了解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激动传导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使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称为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三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其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有所不同。
  1. Ⅰ°房室传导阻滞
  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①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②P-R间期≥0.21秒,P波后继一QRS波。
  ③P-R间期>正常心率最高值。
  ④同一患者P-R间期动态变化>0.04秒(心率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
  2. Ⅱ°房室传导阻滞
  图表 3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表 4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也称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或文氏现象)
  ①P-R间期逐跳延长。
  ②P-R间期逐渐缩短至QRS波群漏搏,房室传导为3:2、4:3、5:4……此现象周期性出现。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①P波规律出现,发生周期性QRS波群脱漏,房室传导为2:1、3:1。
  ②P-R间期固定。
  ③长R-R间期是短R-R间期的整倍数。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P波频率大于QRS波群频率
  ②绝大多数P波受阻未下传。
  ③常有心室夺获,P-R间期延长。
  几乎完全性房性传导阻滞
  偶有夺获心室或R-R间期互差>0.08秒者。
  3. 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①心房波和心室波各按其固有频率出现,两者无固定关系。
  ②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③心室自律点在希氏束分叉以下,QRS波宽大畸形,室率在<40次/分;心室自律点在希氏束分叉以上,QRS波形态正常,室率≥40次/分。
  ④房颤时出现缓慢匀齐的心室率。
  (四)束支传导阻滞
  了解束支传导阻滞
  房室结以下的传导系统异常可起自各种疾病包括内在的退行性变,伴或不伴心脏疾病。束支阻滞,分支阻滞及非特异性室内阻滞不引起心律失常,通常无症状,不需直接治疗,但常有不良的预后意义。
  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①V1导联QRS波呈rSR'型,R’>r;V5、V6导联呈qRs型或Rs型;s波宽钝。
  ②Ⅰ导联有终末宽钝S波,aVR导联有终末宽钝的R波。
  ③QRS波群时限≥0.12秒。
  ④继发性ST-T改变;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①V5、V6出现R波增宽,其前无q波,V1导联呈rS型或QS型,S波宽钝。
  ②Ⅰ导联R波宽大或有切迹。
  ③QRS波群时限≥0.12s。
  ④继发性ST-T段改变: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3.不完全性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图形似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但QRS波群时限<0.12s。
  4.完全性左前分支阻滞
  完全性左前分支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①Ⅰ、aVL导联呈qR型,aVL导联的R波大于导联的R波。
  ②Ⅱ、Ⅲ、aVF导联呈rS型,Ⅲ导联的S波大于Ⅱ导联的S波。
  ③电轴左偏﹣45°~﹣90°。
  ④QRS波群时限<0.12s,T波常直立。
  5.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
  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①Ⅰ、aVL导联呈rS型。
  ②Ⅱ、Ⅲ、aVF导联呈qR型。
  ③电轴右偏﹢90°~﹢120°。
  ④QRS波群时限<0.12s,T波常直立。
  (五)起搏器心电图
  1.起搏电极置于右心房(右心耳)的单腔起搏
  起搏电极置于右心房(右心耳)的单腔起搏的心电图特征
  ①起搏节律规则。
  ②心率有起搏器设定。
  ③起搏器在抑制模式时,可有心脏自身P波,否则,在每一个起搏信号后有一个P波,其后继一QRS-T波。起搏信号后的P波可正常,或大、尖、倒置。
  ④起搏信号后的QRS-T,P-R间期正常。
  2.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尖)的单腔起搏
  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尖)的单腔起搏的心电图特征
  ①起搏节律规则,但基础节律可不规则,起搏节律时可见逸搏或融合波。
  ②心率由起搏器设定。成人心率为50~80次/分之间或按年龄和体型设定在80~100次/分之间。
  ③每一个QRS波群前有起搏信号。
  ④随起搏节律可有泪P-R间期。起搏信号后紧跟一个QRS-T波群。
  ⑤起搏节律时,QRS波群宽大畸形,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3.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双腔起搏
  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双腔起搏的心电图特征
  ①起搏节律规则。
  ②心率有起搏器设定。
  ③每一个P波前有一起搏信号,P波可正常或异常。
  ④双腔起搏器中P-R间期称为A-V间期即心房起搏信号和心室起搏信号之间的距离。A-V间期的范围通常设为0.12~0.25。
  ⑤起搏节律时,QRS波宽大畸形。
  三、房室肥大
  了解房室肥大
  房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心病等,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变,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房室肌纤维增粗、增长引起心肌电学改变。
  (一)心房肥大
  1.右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特征
  ①P波高尖,振幅≥0.25毫伏,Ⅱ、Ⅲ、aVF导联明显,右胸P波振幅0.15~0.20。
  ②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时,P波高尖>同导联1/2R波。
  2.左心房肥大
  左心房肥大的心电图特征
  ①P波时限≥0.12s,Ⅰ、aVL导联明显。
  ②P波双峰型,峰间距≥0.04s,P波时限≥0.12s。
  ③Ptfv1≤﹣0.04毫米?秒,PV1正波≥0.15毫伏,或P波正负双向≥0.25毫伏。注:Ptfv1=高度(mv,负值)*宽度(S)
  (二)心室肥大
  1.右室肥厚
  右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①V1导联呈R、r、Rs、qR、rsR’、qr型,R/S(q)≥1或QRS波呈顺钟向转位。V2~V6呈rS型,R/S<1。
  ②V1导联R波<0.7~1.0毫伏,Sv5>0.5毫伏,RV1+SV5>1.2毫伏。
  ③RaVR>0.5哈欧风,R/Q≥1。V1导联R峰时间>0.03秒。
  ④心电轴>﹢110°。
  2.左室肥厚
  左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①RV5(V6)>2.5毫伏,RV5+SV1>3.5毫伏(女),>4.0毫伏(男)。
  ②RⅠ+SⅢ>2.5毫伏,RⅡ+RⅢ>4.0毫伏,RaVL>1.2毫伏,RaVF>2.0毫伏。
  ③QRS时限:0.10~0.11秒,V5导联R峰时间>0.05秒。
  ④电轴左偏﹣15°~﹣30°。
  ⑤ST段、T波出现继发性改变。
  四、心肌梗死
  (一)了解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特点:
  ①T波两肢对称,底部窄、波顶尖。
  ②心内膜缺血T高耸;心外膜缺血T深倒。
  ③缺血T波呈动态演变过程。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特点:
  ①T波高尖时可有ST段压低,反应心内膜缺血和损伤。
  ②有各种形态的ST段抬高。
  ③损伤所表现的ST改变也呈动态演变。
  3.坏死型心电图改变
  特点:出现病理性Q波。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