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对应的,从收集材料到谋篇布局,既要从“发散”到“收敛”,“收敛”中又要 有“发散”,使学生既善于搜集材料,又善于运用材料,安排好文章的思路、结构,“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 的形式。”(朱光潜:《选样与安排》)。 作文求新与创造思维 中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中学生作文的“求新”不同于作家的创新,有其自身的内 涵,主要是指:①突破自我,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②善于发现,在同龄人中,能形成自 己对客观事物较独特的认识和感受;③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应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同时,作文本 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些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陈旧和障碍,必 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它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 合表现。正如朱智贤、林崇德说的:“完形理论认为,打破旧的格式塔,并发现新的格式塔,这就是创造的思 维。”(《思维发展心理学》),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打破旧的格式塔”呢? 一、记录灵感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周恩来语)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为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 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才情禀赋。“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苏轼)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 受,既可以是片断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新意,都是可贵的。 二、多路出击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有跟常规思维作相反方向的思考(逆向思维),与常规结论作对立面的思考 (求异思维),用解释甲的道理来解释乙(类比思维)等。教师要“授之以法”,指导学生善于“多路出击” 。 比如,教师提供如下材料:“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明天会成为像你一样 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有成就,因为他现 在就很富,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是非常贫穷。” 学生阅读这则材料时,兴趣很浓,思维活跃,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一些有创意的好标题: 逆向思维型:富有就一定是包袱吗? 求异思维型:儿子未必不如其父 类比思维型:行行出“明星” 辩证思维型:家庭富有的利和弊 联想思维型:从记者的恭维谈起 想像思维型:贝利的儿子长大以后 …… 这些命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大体有四种形式: 1.同一题材,多角度立意。比如,围绕上述一则材料的多种立意。 2.同一题目,多种体裁。比如,以《桥》为题,不明确规定文体,让学生选择,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 说明文,或写议论文,乃至诗歌、小说。 3.同一主题,多种写法,比如,指导学生对说明“煤”的作文,设计多种写法:拟人法、对话法、寓言法 等。 4.一篇作文,多次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重视指导学生对自 己的习作,从主题结构、材料到语言、表现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在多次修改中使自己的作文更加充 实,并力求有所创新。 四、变通“套路”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均有一些“套路”、“模式”,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 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既有所借鉴,又有所变通。 五、寻找“独特” 即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上海市控江中学学生胡睦曾任《小主人报》副主 编,作文多次获奖、发表,日本NTV电视台还于92年2月以专题片《一个小编辑的一天》,对胡睦作了介绍。胡 睦同学作文成功的诀窍,最重要的是“独特”二字。他说,要“寻找独特的材料”。“到哪里去找独特的材料 呢?我认为一是要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而不能到“优秀作文选”中去找,“选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材料写。” 同时,“独特的材料,还可以从书籍中发掘出来。”前面提及的《跟随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一名海员给一 个20世纪儿童的信》,就是他从一本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改革的时代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写 成的一篇“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六、走过“桥”去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一般地说,愈是缺乏经验的新手,愈不会改造、发展、变化生活给自己的原始触发 ,他们大致还逗留在桥那一边,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就现实写现实。过了桥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 世界,全部是生活的,又全部是想象的。全部是客观的,又全部是主观的,全部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在这 个艺术世界里,每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放射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的光辉。”(《王蒙论创作》) 这里借用王蒙“过桥”的比喻,旨在说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对作文的材料进行分析, 从就事写事,就人写人,跨越到善于发掘自己材料的意义,并进行有机的组合,而这正是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 体现,倘能如此,那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来,(鲁迅语)比如,“全国十佳文学少年”之 一的南京师大附中学生方欣,虽是高中学生,已有作品集出版问世,她作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善于走过“ 桥”去,于平常中发掘生活的底蕴。仅以《假发的风波》为例,便可略见一“斑”。作文写道,我的父亲,年 仅四十,不知何故,头发已经稀疏。一日,他居然买了假发,虽然“年轻了许多。”但作为女儿的我,十分不 满,认为父亲“太开放”了,老爸对女儿的反映很敏感,忍痛将假发退了。当然,知父莫若女,我最后还是哽 咽着劝爸爸再戴上假发……。买假发——退假发——再戴假发,这生活中的“原计”经过精心的发掘,加工, 闪耀着小作者智慧的光焰,儿女对长辈的爱美之心终究给予了理解,使人读来有滋有味,颇感温馨。 作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 出的思维障碍,如何加强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作了初步探讨。孔夫子主张学思结合,同样的道理,作文教学必 须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我们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学生们一定能跨越障碍,走过“桥”去,不断提 高写作水平,展现出自己表达艺术的新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