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新编】十四世纪之前的陶瓷茶具与茶事,干货满满→

 老年庄主 2016-05-02

□毛旺东 文

一次传统文化课,问同学:“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是什么”?回复瞬间震惊了!“可乐、雪碧、王老吉”。

可可与咖啡不知道就算了,茶怎么可能不知道?然而,在标准答案被广泛质疑的今天,也不好否定同学们的自主创新。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悠闲的沏茶慢饮,的确不是青年人的菜。茶难道就要输在这慢条斯理的饮用方式上吗?未来,我们真的要塑料瓶盛茶,口对口品茗吗?茶与陶瓷相守了数千年,是否也要就此别过?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的饮用方式的确曾发生过几次转变。现在流行的沏茶法及茶具,成形于十四世纪的元明时期。而在十四世纪之前我们则有着完全不同的饮茶习俗,使用着不同的陶瓷茶具。这些恐怕了解的朋友不太多。同样依照习惯,元代以前的高古陶瓷与后来的明清陶瓷,以十四世纪为界也分属两大范畴。这与十四世纪饮茶方式的转变轨迹是重合的。在当前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的时刻,一边把玩着高古陶瓷一边去体验历史上那几次茶事变迁,探寻茶文化前期形成的轨迹与内涵,颇为有趣。

有时候真羡慕古人,每天踱着方步在时光里浸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打盹、看天、吃茶,享受慢生活。病了也不着急,咬咬草根,煎煎树叶什么的,碰巧身体就好了。食材是没有现在丰富,所以茶起初是治病的,后来觉得味道不错又能果腹,也就成了食材。无论是治病也好,果腹也好,只要不生嚼着吃,总要用到一些器皿,于是,陶瓷有了新的用途。

图1 东汉末至三国 青瓷印纹四系“茶“字罍 现藏湖州市博物馆

那么,究竟茶在何时进入我们生活的呢?最靠谱的记载竟然来自一个八卦的故事。

西汉人王褒,寓居成都寡妇杨惠家。王褒经常要杨氏亡夫的家僮做事,家僮不满,又怀疑王褒与杨氏有暧昧关系,就跑到主人墓前发牢骚。王褒得知后大怒,买下家僮。在买奴契《僮约》中开启泄愤模式,规定家僮有“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的义务,没想到这两段关于茶事的话竟然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可以确定当时的四川武阳已经有了最早的茶叶贸易,川东地区因而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其次,当时的茶是烹煮来吃的,结合《广雅》中的记载可知,还要放上葱、姜等调味品,俨然是喝菜汤;再有,茶具很讲究清洁。看来,人类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不总是在轰轰烈烈中呈现,这里面也有八卦的功劳。不过,《僮约》中并没有说明这个被严格要求“尽”(清洁)的茶“具”具体是什么,而真正的物证来自浙江湖州出土的一件东汉末年青瓷印纹四系“茶”字罍(图1),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铭文茶具,大概用来装团茶或茶饼,在此之前的茶具就只能根据推测判断了。吃茶这件事,到了东晋还没有在北方流行开,名士王蒙身处北地,却得风气之先爱上了吃茶,每有客人来家,必招待同饮。客人招架不住,直呼遭水厄。从此吃茶还得了个“水厄”的外号。不过,在南方,吃茶不仅流行,而且已经有了专用的陶瓷茶具(图2)。

图2 晋代越窑茶托盏

图3 唐代三彩器 煎茶俑

及至唐代,陆羽作《茶经》,尽管茶里还放盐,但已经不再往里加食料了,吃茶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喝茶,煎茶法风靡全国。2016年3月,巩义一座832年的唐墓中发掘出一个三彩煎茶俑(图3),该墓距陆羽离世仅28年。煎茶俑头裹襥头,身着窄袖圆领衫,端坐在圆形座上,神情专注于身前的茶鍑,右手执瓢,好像随时准备分茶。此件三彩器的出土,为研究陆羽形貌和唐代茶事提供了直接依据。从这个时期的陶瓷茶具上看,茶具的分工更加专业化。甚至在一些茶注子、茶盒和碗里都标明了专门的茶坊堂号和茶器名称(图4、5、6)。 此外,陆羽在《茶经》里还特别提到越窑的青瓷器最宜茶色(图7)。

图4 唐代“张家荼坊”铭壶

图5 唐代 茶盏子


图6 唐代 大茶盒


图7 唐代 越窑茶盏及茶托 现藏苏州市博物馆

宋代,人们在饮茶方式上再次调整,点茶替代煎茶成为茶事主流。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调成膏状,然后冲入沸水,再用工具在碗中加以调和,茶汤之中也不再放盐,更加讲究茶的原汁原味。宋代是中国封建文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文人雅士之间的斗茶则使饮茶又增添了不少的情趣。茶事也从日常生活化的喝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品茶,茶具更加的讲究。因为斗茶的需要,福建建窑的黑釉茶盏被世人喜爱,并随点茶法一起传播到了日本(图8)。

图8 南宋 曜变天目盏 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今天,算上元明之际流行至今的沏茶法,烹煮茶、煎茶、点茶,这些古老的饮茶方式或多或少仍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完全绝迹,不过是主流与非主流关系罢了。人们从吃茶、喝茶到品茶,越来越精致的享受着茶带给我们的满足与喜悦。相对于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酒文化来说,茶似乎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一席对饮,酒虽能激情,却容易过量误事。茶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一团和气,是形而下与行而上的完美结合,文明可能就是如此去化解野蛮的吧!近年来,国际艺术品市场高古陶瓷茶具的行情不断看涨(图9、10),显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共通的。

图9 五代 邢窑玉璧底“盈”字款碗 香港佳士得古今专场 成交价:62.5万港币

图10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出筋带盖执壶 香港佳士得古今专场 成交价:75万港币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痴迷于收藏,有些人痴迷与茶事,在局外人眼中或许都是疯子。而茶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陶瓷与茶的完美结合,使这种生活方式变得适中、平和、自然、融洽,有淡淡滋味,没激情刺激,耐久益生,急解焦渴。嘲笑、抛弃、欣赏、痴迷,都不会影响到茶与茶器本身的内涵。未来,茶的命运,取决于您愿意选择过怎样一种生活。

秦汉之前推测可能用于茶事的陶瓷器皿

战国早期原始青瓷三足缶

战国原始瓷匜

春秋战国时期硬陶杯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从食器、酒器、茶器混用,到陶瓷专用茶具的形成

西汉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彩绘陶鐎壶

汉代 绿釉勺

汉代越窑青瓷耳杯

东汉末至三国 青瓷印纹四系茶字罍 现藏湖州市博物馆

晋代越窑茶托盏

南北朝 青釉刻莲花纹托瓷盏

北齐 高足托盘与杯子

唐代茶事相关陶瓷制品及茶器、茶具

唐代三彩器 煎茶俑

唐代 长沙窑“张家荼坊”铭茶壶

唐代 长沙窑 茶盏子

唐代 长沙窑 大茶盒

唐代 越窑 茶鍑

唐代 长沙窑 茶铛

唐代 巩县窑 黑釉 鍑

唐 长沙窑 茶碾槽

唐代 长沙窑 茶碾轮

唐代 长沙窑 擂钵

唐代 越窑青釉茶则

茶铫(急须)白炜 北大展览

唐代 茶注子

唐代 茶注子

唐代 长沙窑 茶注子

唐代 巩县窑白釉弦纹匜

唐代 白瓷托盘 杯子

唐代 巩县窑外黑里白茶盏

唐代 青釉莲花纹茶盏及茶托 苏州市博物馆

唐代 越窑海棠式杯

唐代 青釉花口高足杯

唐代 邢窑白釉碗

晚唐定窑白釉唇口玉壁底碗

唐代茶事相关陶瓷制品及茶器、茶具

五代 定窑 风炉 茶鍑

五代定窑 茶水注子

五代 定窑 茶臼

五代 秘色瓷刻莲瓣纹盏托一套 陈国桢捐赠北京故宫

北宋 耀州窑青釉雕花瓷壶

宋 影青瓜棱执壶

宋 定窑白釉盏托

哥窑八方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代 龙泉窑青釉莲纹碗

宋代 汝瓷青釉盏与盏托

宋 天青釉盏托盘 口径16.8CM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宋代 黑釉盏

宋代 吉州窑 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宋代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宋代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宋代 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代 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金代 松溪路出土整套茶具

南宋 龙泉窑青釉斜直腹斗笠碗 四川宋瓷博物馆

南宋 曜变天目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金代 油滴碗(怀仁窑)山西大同金代墓葬出土

南宋 元 龙泉青釉执壶五、高古陶瓷茶具在国际艺术市场行情

五代 邢窑玉璧底“盈”字款碗 香港佳士得古今专场 成交价:62.5万港币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出筋带盖执壶 香港佳士得古今专场 成交价:75万港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