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主频道 | DXTZ99 全球社群 | 后台回复数字6 微信分享随意,媒体转载回复Z
史上最大冤案之一,莫过拜占庭帝国。因为无论在当世曾何等辉煌,在消亡数百年后,它不得不被迫背负一个自己并不接受,也从不知道的身份和名称。
终帝国存续一千多年,无论是它自己,还是周边阿拉伯、斯拉夫、日耳曼、波斯等异种文明,甚至是西欧罗马城的居民,对帝国子民的称呼,都是罗马人。
拜占庭之于传统意义的“罗马帝国”,绝非一部电视剧的续集,甚至不是上下集。某种意义上,就是同一故事在不同场景的演绎。唯一不同,只是舞台、道具。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整部剧落幕。 耶路撒冷奥玛清真寺,拜占庭风格影响 纵观整个東西方文明,拜占庭所承载的意义,已超越单纯时间与空间。这个凿穿洲际,贯通物质与精神的巨大存在,已成为后世很多文明的母体,尽管它至今仍未正名。 如果对一个拜占庭人谈拜占庭,是很奇怪的。因为那只是古希腊城邦墨伽拉所建的殖民小镇。直到后来被罗马看中,取名:君斯坦丁堡,它才开始真正具有历史意义。
不过,这种意义,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在君士坦丁大帝建城不久,他的后辈们,就正式将罗马帝国东西分治。虽然此前,也已有过类似尝试,但这一次是真的。
最初的裂痕,来自必然情境下的偶然选择。在经历外患频仍,内忧不绝的三世纪危机后,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创造性的开启了四帝共治体制,将庞大帝国化整为零。
此举的推行,显然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戴克里先看来:一人之志,不及众人之力。因此他分别任命了東西部的主皇帝(奥古斯都)和副皇帝(凯撒),共同管理帝国。 罗马帝国四帝共治
君士坦丁堡,距离罗马城1376公里。定为首都后,称作新罗马(Nova Rome)。
虚弱的帝国晚期,东寻生路,是救危权宜之计。但在故都罗马城破后,却成了新格局的肇始。较之随后西欧分裂的一千年,这根东方救命稻草的顽强挺立,也算不负众望。 相比于中国,无论罗马,还是君士坦丁堡,自然都是遥远的西方世界。但若以两千年前“罗马中心”的视角细分,其正统承袭者拜占庭帝国,无疑具有极强的东方化色彩。
包纳了古希腊发源地绝大部分地区,拜占庭的文化首先是希腊化的。并且,随着拉丁语衰落,7世纪末期,希腊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之后,这成了区别于西欧的显著特征之一。 君士坦丁拉布兰旗,由希腊语基督Χριστ??首字母Χρ和双头鹰组成 深入新月沃土的触角,让帝国的精神面貌受到深层次改造。犹太教传统、古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等一系列因素,催生出了与既往一切相似,但又本质不同的基督教。
同时,古罗马遗传的帝国气质,与东方的集权文化相结合,使君主威仪成为帝国主体色调。在西欧教权与王权争得不可开交的日子里,这里的帝王是人神两界的唯一代言。
与精神在血肉之躯的凝聚相对应,信仰在土石之上的浇筑,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座教堂、清真寺与修道院。糅合了希腊、罗马、西亚、中东基因的建筑,形成全新风格,是为拜占庭式。
鞑靼斯坦Qol??rif清真寺
俄罗斯基日岛木质教堂
君士坦丁堡陷落,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变故。与此相近的同时代还有:文艺复兴升温、大航海时代开启、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收复失地运动尾声、土木堡之变等等。
这其中不乏一些隐秘线索,将世界不同地域相联结。它们像一只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悄悄地改变每一刻的世界。但比起一座城市的兴亡更重要的是,不同文明此消彼长的脉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作为“新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也非某一时点消亡。强敌环伺的拜占庭帝国,在存续的一千多年中,从来没有停止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周旋。
阿拉伯、斯拉夫、日耳曼、马扎尔、波斯,甚至西欧十字军,都成了心腹之患。帝国后期,领土蚕食,奄奄一息。至于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是不是奥斯曼,反而没那么重要。
不过,一点有趣的是: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自拜占庭采回东正教火种的俄罗斯,和占据拜占庭故土的奥斯曼,都声称自己是这个逝去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同时以“第三罗马”自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