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曾之馆 2016-05-02

 

    在我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目前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文物保护工作中,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往往比其他的文化遗产面临更多观念方面的困扰。近年来,青岛市文物管理部门、市政规划部门以及各区市政府等有关方面,在工作实践中充分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法律法规,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许多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得以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利用。

    青岛是一个拥有优良自然条件的海滨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要的工商、交通重镇,有远东最好的海港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冶金、造船、机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海洋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啤酒等诸行业,在老市区内有大量的工业基础设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退二进三”,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企业大批迁出市区,也有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这样,在老城区就出现了大批闲置的工业基础设施,历经风雨剥蚀,日渐破败。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对于这些设施,是简单拆除,还是有选择地保留,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房地产开发商所关注的,当然是旧企业的地皮。那些工业文化遗产,在有些人看来,只是地皮上的附着物。而许多市民以及社会贤达则认为,这些旧工业设施包含着许多历史文化因素,有些还是重要历史事件的直接见证。许多工业设施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百余年,已经成为地标建筑,是城市文化生态中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伤害城市文脉,也会最终给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旧工业设施都是需要作为工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甄选优秀工业文化遗产,并使之在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序进行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地保护利用,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岛的近代工业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缩影,兴起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殖民政府为加快其对于中国的军事、经济侵略步伐,在青岛抢建了包括港口、铁路等交通设施和机车船舶修造、水泥、肉类加工、酿酒等工业以及发电、自来水等基础设施。1914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在德国殖民者所建的工业基础上,以纺织业为龙头,仅1916~1922短短6年间,就在青岛工业区先后开办了6座纱厂和一些配套设施。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后来波及全国,就是著名的“五卅运动”。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民族资本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兴建了一些制造日用品的轻工业企业,印染业一度可以与日本企业相抗衡。解放后,青岛的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建立了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化工和电子工业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辆机车,在坦赞铁路工程中,成为援建主力。改革开放后,更产生出“海尔”、“海信”等一些世界名牌。上述各时代都遗留有代表性工业建筑,有些设施目前仍在使用。因此,我们说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经济社会历史的直接表述,是工业文明历史的体现,是城市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文化。但是,在纠正一种极端观念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极端观念的产生。显然,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应当是消极的、片面的;并不是只有已经废弃的工业设施才能够作为工业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设施用途的改变、局部的改造,不应当被视作工业文化遗产的灭失;立面保护的做法,针对一般性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也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一种手段。当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在此例。

    青岛市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主要得益于青岛的许多近代工业兴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或建筑艺术价值,因而被文物管理部门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作为历史优秀建筑加以保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山东路矿公司、小青岛灯塔、西镇(游内山)灯塔等,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青岛支店、三菱洋行、三井洋行等旧址和前海栈桥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总督府屠兽场旧址、大港火车站等等,作为历史优秀建筑也得到了妥善保护。前海栈桥这个青岛早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历经百年演变,如今已经成为青岛的城市象征和著名旅游景点。

    早在80年代后期,青岛的一些停产、破产企业就开始了转移工业设施用途——即保护性再利用的尝试。他们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保留车间厂房的外貌,只做了简单的改造,就使闲置的工业设施以全新的角色重新进入市场,从而使旧有设施中的大部分得以保留。原火柴厂改作“利津路小商品批发市场”,青岛橡胶六厂厂房改作装饰材料商场。原青岛靴鞋五厂、针织三厂的部分厂房改造成了商务酒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这种尝试更加科学化,被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原青岛丝织厂、青岛印染厂的旧厂房,连同一条污水沟,被改造成集饮食、娱乐为一体的“天幕城”,并将青岛市众多历史优秀建筑的立面罗列其中,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绝佳去处;原青岛第二粮库库房、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零件五厂厂房,被改造成为文化市场,用于民间工艺品、字画、文物收藏品交易,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号称“青岛琉璃厂”的昌乐路文化街;北海船厂动迁后,旧有的部分设施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为奥帆基地,在这里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和沃尔沃国际帆船赛事等一系列重要国际、国内海上竞赛项目,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赞誉。

    啤酒博物馆的建立,是青岛市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个亮点。在市文物局的支持和协助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原德国啤酒厂留下厂房,兴办博物馆、宣传企业文化。百年啤酒的老建筑、老设备以及传统工艺流程、企业历史、世界品牌的精神遗产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参观者每年可达30万人次;循着这个思路,烟草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纺织博物馆也在筹划之中;另外,青岛港务局也已经利用百年港口基础设施,展开了工业旅游,让游客们对于青岛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旧有的工业格局将有进一步调整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建设与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因为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它们不但承载着城市文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往往需要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大的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这项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要能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深入探索经济文化历史与发展规律,客观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学习,勇于创新,就一定寻找到一套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为实现城市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