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只是新与旧的转换——工业遗产的蜕变与重生/中国文化报

 棋中王 2019-06-27

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美国高线公园简洁的直线步道

 本报记者 李亦奕

    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已从过去的注重物质层面的拆旧建新过渡到以功能环境重塑、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改善为重心的有机更新阶段。如何通过景观、建筑设计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再利用,使其重生为独具特色的城市片区和建筑空间,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前,“全球城乡创新发展大师荟”活动在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行,主题为“工业遗产的蜕变与重生”。活动现场,美国高线公园“高线之友”联合创始人约书亚·大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顾问教授孙继伟、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秘书长刘伯英等业界专家学者以其代表实例的阐述与分析,深入探讨交流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激活公共空间活力并改善传统居住聚落环境等课题,以期更好地记载城市文化记忆,提高未来城市竞争力。该活动由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全球城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CBC建筑中心、《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举办。

    工业遗产概念的认知偏差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专业门类,其构成与文化遗产相同。刘伯英指出,世界遗产名录当中的工业遗产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厂房的概念,其内涵相当丰富,类型也非常多样。工业遗产既包括纪念物,厂房、设施,如都江堰水利设施;也包括文化线路,如大运河;还包括文化景观,如咖啡种植园、葡萄酒庄园。工业遗产体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而我国目前对于工业遗产概念的认识仍有所欠缺和偏差。

    说到工业遗产,除了空间以外,显然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义,那么,工业遗产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刘伯英认为,是对国家、历史、文明的意义,“工业遗产首先是树立了工业革命的历史丰碑,沿着工业革命的步伐,看看工业革命是如何在世界上进行传播的,路径是什么,通过世界遗产能够感知到工业文明是在全世界传播的。为什么这么多国家都注重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全貌,因为这是工业化的历史。”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可能性

    国际上,工业遗产与遗存再利用的方式方法特别丰富,改造成不同功能的工业遗产有很多。“高线之友”成立于1999年,是由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发起的公益组织,致力于推动保护高线铁路及倡导空间再开发,成功地将废旧的高架铁路进行了保留和再利用,建设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纽约高线公园。

    该项目跨越了曼哈顿西区的22个街区, 共1.5英里长,分三期向公众逐步开放。精心设计过的绿地中存在着自然再生的城市基础设施, 原来杂乱无章的工业废墟给城市带来无限的美感。agri-tecture是其设计的主要策略,可译为“生态架构”或者“农业架构”,硬铺装和绿植以数字化分散的单元形式组装成全铺装或全植被的各种渐变。道路的铺设预制了混凝土木板,其部分可打开,植物可以穿过人行道上的裂缝生长。长条状的铺装一端深入植被土壤,创造出一个“无路径”的景观。公众可以漫步在不加过多修饰的蜿蜒小路上。建造的新平台位于高架上方2.5米,可以俯瞰街景。这种城市高架上设计建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高线的存在已经不仅限于一个公园,更是一处开放的公共空间。”约书亚·大卫说,作为对周边社区的持续投入,高线公园还会举办各种展览及演出。市民可以在这里欣赏艺术、在花园中悠闲地散步、观看演出、享受美食,或只是与邻居朋友小憩一会儿,共同分享这一独特的城市视角。

    泰特现代艺术馆前身是泰晤士河边于二战后建成的发电厂,在改造前这里曾是无人问津的废墟,改造后这里成为伦敦不可或缺的景观。泰特现代艺术馆展现了旧工业建筑本身具有的扩展可能性,通过招标竞争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完成改建设计。此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旧纳新的理念,在旧工业建筑中添加新的结构,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内部空间,新的功能使建筑有了新生。艺术馆外观保留了发电厂的原貌,如外露的烟囱与内堂的吊臂和钢柱,改造后的烟囱成为拥有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的观光塔,沿塔升至近百米的高度就可以俯瞰整个伦敦;同时也重新规划内部空间,其新在于顶部加盖了被称为光梁的两层玻璃大楼。其功能除了为顶层展厅提供自然采光外,还可以提供餐饮、会议等服务。新与旧的结合,令美术馆具有独特的现代感,这座工业建筑及周遭环境获得了新生,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繁荣。泰特现代艺术馆的成功改造成为其他国家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样板。

    在亚洲,日本是比较重视工业遗产的国家之一,有很多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成功范例。如横滨码头旧仓库区,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一个商场,保护的意识非常强,建筑立面非常干净、整洁,一个广告都没有,码头的地面还保留至今,原汁原味。在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非常克制,不做更多的改造,不做更多的加法。仓敷常春藤广场酒店则是由一个19世纪的纺织厂厂房改建而成的观光旅馆,建筑风格主要以清新、自然为主,在保留红砖与外墙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绿植、地砖、吊顶的装饰,酒店庭院内,建筑与空间洋溢着明治、大正时期的浪漫氛围,新与旧完美融合,并设有休憩广场、文化设施、手工坊等,是追求文化内涵与舒适体验的各年龄层宾客的绝佳选择。

    工业遗存改造与艺术设计之途

    事实上,艺术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遗存的改造利用密不可分。在国外,美国纽约SOHO、美国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英国伦敦克勒肯维尔创意园,都是典型代表;在国内,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创意园、云南昆明创库艺术区、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都是在艺术家的推动下使工业设施逃过被拆除的危险,成为最具活力的艺术区。刘伯英认为,工业遗产和遗存本身也从工业生产空间蜕变成艺术生产空间。工业厂房、工业景观不仅是艺术展现的背景,甚至本身就是艺术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例如,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即是对一片已经停用的老炉区进行改造利用,在尊重已有历史现状的同时,对老炉区内的罐体、管道、钢架、楼梯、平台和地面等各种元素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保留,局部更换,加固、翻新和重新连接,加入多媒体设备以适应各种演艺活动需要,同时满足人们在炉区内参观的灵活性和安全性。适当增加进行创意设计所需的新建筑,让新建筑与老厂房和老设备平行发展,使这个厂区在总体上保持“生产”状态。在整体改造中以工业语言的纯粹性和材料自身性格的回归为艺术线索。一方面强调建筑在工业环境里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把作为建筑的独立性尽可能消解,使老炉区和动力管廊更加成为环境的主体,并成倍增大。通过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与时尚产业融合,形成核心吸引力,从而展现了751最大的价值。

    尊重工业遗迹的多样性、复杂性

    在如何改造旧建筑的问题上,上海在中国处于前列。上海市区内既有以田子坊为中心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和商业区,也有像“八号桥”那样由旧厂房建筑改造而成的小型现代文化社区。这些项目保留了旧工业建筑特有的气息,如厂房中木质地板、立柱及相关建筑结构被使用过的历史痕迹,将粗糙的裂痕、斑驳的锈迹甚至是不能擦涂的油漆的印迹裸露出来,显得古朴而时尚。设计师常常巧妙地将现代建筑特有的简洁和材质质感结合在一起,让人在明晰的对比中既感受到旧工业建筑原本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当代时尚。

    孙继伟曾主持了上海青浦新城建设及朱家角古镇开发,并建设了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他认为,工业遗迹促进了城市、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样也激发着工业建筑的再创造。“这种多样性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政府在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不要认为整齐、一刀切就是好,要让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去发挥、去创造。”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孙继伟总结了四点:以活化利用传承百年工业历史遗产,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与能级提升,以设计创造建设高品质公共空间,以功能融合多元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