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求”是世俗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

 虹72 2016-05-02


“逐求”是世俗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蒋捷的《虞美人》,虽然写的是本人际遇,却映照出了许多人的人生之路:少年之时,春风骀荡,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壮年飘零,自有一段孤独苦闷;晚年心境萧索,似有领悟,又欲说还休。

然而除了追名逐利的热烈,和世事看透的寂寥,我们还能如何面对人生?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梁漱溟先生,对此提出了另一种人生态度——“郑重

郑重,是最难得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将人生态度一分为三——

第一种态度——“逐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某样事物沉迷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又如梦想、爱情、亲情,因有所喜,必有所苦。沉沦如欲望,超脱如梦想,均属此列。

第二种态度——“厌离。动物总是不自知地活着,只有人会冷静地观察自己,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看到社会的种种浮躁,看到生老病死种种苦楚。厌世而抑郁,看破而彻悟,均属此类。

第三种态度——“郑重,梁漱溟解释,此种人生态度非常简单,即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活在当下。

凡人都经历过逐求厌离的阶段,却未必能够懂得郑重。郑重,是最难得的人生态度。

郑重,与逐求只有一线之隔

“逐求是世俗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

不同于常人,宋明理学家的人生轨迹大多如此:年轻时意气风发,追名逐利,声色犬马;中年时家庭、事业、子女诸事杂乱,渐渐有厌离之心,对佛教感兴趣;后来才重新重视修身处世,尽力于当下生活。

为什么说郑重难得,因为郑重是世事看透之后的认真。

没有放下过,无法真正拿起;没有看透过,无法真正释怀;没有心如死灰,哪来死灰复燃?

而经历过厌离的阶段,才能涤尽心中尘埃,真正干净澄澈,没有纤毫贪求之念,才不会重落回追逐名利的阶段,而达到郑重的境界。

郑重,是尽力于当下生活

那么郑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梁漱溟对此有两种解释,浅者,如孩童天真,深者,如儒家恭敬。

郑重生活的人,有一颗赤子之心,因为涤尽胸中数斗尘,才能如儿童般天真烂漫,对世界有全然的好奇,一心一意,专注当下,任生命自然流淌。

郑重生活的人,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儒家修身、寡欲、节制,不让自己被欲望被动地推着走,而是无时无刻,正心诚意,独自一人时也谨小慎微,以自己内心自觉的力量去生活。更不用说为人处事,必是待人不分众寡,待事不分大小,一一恭敬,从不懈慢。

郑重生活的人,气象自与他人不同,每一时每一刻的专注,换来的是超乎常人的生命体验。

追名逐利,着眼处在未来;世事看透,悔过处在曾经。

古人说:浮生若梦,当秉烛夜游,又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许多真正的乐事,都是这样全情投入当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