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志《习练24式太极拳“12字诀”“四要”

 高山流水1959 2016-05-02
会昌县太极拳协会 刘俊华
简化24式太极拳自创编至今五十多年来,已经成为社会上人们养生健身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说,凡有练太极拳的地方,就会有24式的习练者。24式对于普及推广太极拳、使太极拳深入普通群体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但而同时,24式的推广普及也给太极拳界带来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新课题──为什么现时爱把24式与健身舞、操混杂在一起练?为什么24式的习练群体鲜有年轻人?为什么24式的习练者如此广泛但却少有上水平的练家?
根据这些年来的感悟与思考,我以为,习练24式要诀在于:松腰胯,走圆弧,找对称,均速度。
“松腰胯”就是在整体放松的前提下特别重视放松腰胯。练太极拳必须全身心放松,放松意念(心平气和、静运无慌),放松骨节筋腱(柔若无骨、节节贯穿)。形诸于拳架最为关键的就是松腰松胯。比如“白鹤亮翅”,顾名思义,动作要象白鹤亮翅膀那样舒展、潇洒、从容。为此,至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松腰胯带引肢体动作──第一个动作是松左腰胯带右脚跟进小半步,两手左上右下在左侧相合(左抱球);第二个动作松右腰胯重心后坐右腿上,带引身微右转,右肩右臂右肘微向右靠,右小臂微向右⒕;第三个动作松左腰左胯,带引身微左转,左手左挒引化,右掌向右前上划弧亮掌进击。只要是太极拳,都必须松腰松胯。假如仅仅是两手臂手掌摆过来划过去,没有腰胯做功,即使有多少年拳龄,也只能是舞、操一类的空架子,其健身效果也类同舞、操;假如拳架上还有许多的毛病,则这健身效果可能还不如舞、操。
“走圆弧”就是要所有动作包括定式,都要做到“非圆即弧”。请看太极图,整幅图就是一个大圆、两个小圆,中间一条S线分界,没有一根直线条。太极拳既以太极图原理为行拳依据,就必须遵循其原理,处处“非圆即弧”,绝对不能直来直去──每招每式每一个动作都要走圆弧线,每一个定式包括每一个小定式都要⒃玻不要有棱角,不要有凹凸;尤其意念要行圆,气势要运圆,要有“非圆即弧”的鼓荡感。比如“起势”第二动,两手走前上弧线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作为一个小定式,两手虽向前平伸,但必须沉肩坠肘,两肘尖微下沉使手臂保持曲线而不是平伸的直线;第三动两臂两手松肩坠肘坐腕,随身下沉带手掌下按。两臂两手坠肘坐腕下按就是两个弧线而不是斜直线。第二式“左野马分鬃”第一个动作,身微右转重心渐次落于右脚,左脚略收于右脚里侧;同时两手先外ⅲ右手略走上弧里合屈臂收于右胸前,左手略走下弧收至右腹前,两手在身体右侧上下相合(右抱球)。定式时要沉肩坠肘,两腋虚圆,两手臂呈弧线抱圆;两脚合两膝开,坐裆沉胯,松胯圆裆;要上领下沉,手抱圆裆坐圆气运圆。动作虽然简单但很不容易做好,关键就是“非圆即弧”的把握。
至于“找对称”,请再看太极图,中间那条S线把大圆分成了两条对等的阴阳鱼,形成了阴阳对称、阴阳平衡;形之于拳架,就是手法、步法动作的对称、平衡,内气、内劲的对称、平衡。比如,套路中的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搂膝拗步”、 左右“倒卷肱”、左右“揽雀尾”、 左右“蹬脚”、左右“穿梭”等一左一右的式子,这些式子的步形步法、手形手法、方位角度等等都必须做到左右对称、平衡。左“野马分鬃”左弓步的方位角度与右“野马分鬃”右弓步的方位角度必须对称,左右不能够偏颇;左“搂膝拗步”推出的右掌与肩同高,右“搂膝拗步”推出的左掌也必须与肩同高,左右手不能够或高或低。内气、内劲的对称、平衡如:“起势”第三动作身下沉两掌下按,同时必须顶劲上领,有“下”也要有“上”,上下对拉拔长;假如只顾了下沉下按动作却丢了顶劲,即便外表动作看不出毛病,内里也不对劲了。“白鹤亮翅”动作三左手向左下挒,右手在右前上亮掌,加上松胯沉裆与虚领顶劲,形成了上下和两手斜向的劲力对称、平衡;“手挥琵琶”、“如封似闭”等式两手向前时,必须气运“命门”,“命门”后撑,内劲既有前也有后,前后对称、平衡。总言之,24式既为太极拳,就必须遵循对称、平衡的拳理,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必须认真体会手法、步法的对称、平衡,内气、内劲的对称、平衡,有前也有后,有上也有下,左右对称,内外平衡。
所谓“均速度”,是指24式在起势之后,凡举手投足,每招每式都必须速度均匀,不能有的式子做得快有的式子又做得慢;每个式子的动作也必须速度均匀,不能有的动作做得快有的又做得慢;甚至同一个动作也快慢不均,脚已到了位手才刚起动,脚出去了腰还没转过来,左手到了位而右手还在运行路上。至所以24式必须强调速度均匀,是因为24式简化于杨式太极拳;杨式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很强调速度均匀,所以她行拳如行云流水,潇洒而又从容。24

式无疑也必须遵循这一要求,也必须做到速度均匀。要真正做到速度均匀,必须练成周身一家、身心合一;可以说,速度均匀就是功夫。但就我所见,练 24式速度不均实在是极为简单却又是极为普遍的难题。
如何做到松腰胯、走圆弧、找对称、均速度?我体会,须把握好以下四个“要”:
要树立对太极拳的正确认识。思想认识正确与否,将影响和制约太极拳水平能否不断进步提高。树立对太极拳的正确认识,一是要学会自我否定、自我调整,不断地克服想当然的主观意识。太极拳是强调“舍己从人”的拳,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太极拳又是一门自我修养的学问,也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调整的学问。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可能地调整和改变原有的那些与太极拳理要求不一致的东西。有的拳人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指导;尤其一些中老年朋友,人生阅历比较丰富,主观意识也更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性情更固执),更难听进别人的批评意见。有些带了学员就更好面子了,更容不得别人指正他的拳架毛病。这一类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的思想意识,都必需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调整,太极拳水平才有希望不断得到进步提高。二是对太极拳要有敬畏之心,要热爱太极拳,尊重太极拳。千万不能认为太极拳和健身舞、操一样可以随便学随便练,不能认为学完套路就是会太极拳,每天早上伴随音乐跟在人家身后比划比划就是练太极拳。要有进取心志,既学了太极拳就尽努力学好一些,千万不要满足于打那种拱肩架肘、曲背撅臀之类毛病百出的低档次拳架。太极拳博大精深,即24式也必须合乎拳理拳法要求。要练到每招每式都中规中距,都符合拳理拳法要求,必须真正热爱太极拳,认真对待太极拳。三是对于太极拳功夫层次的修炼要有明确的认识。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明确指出了太极拳修炼有“着熟”、“懂劲”、“神明”三个功夫层次;依据个人习拳体会,我以为又可细分为:初学(其实是“粗学”)、“着熟”、“懂劲”、“化境”、“神行”五个层次。不论是三个层次还是五个层次,都标明修炼太极拳必须遵循功夫层次而循序渐进。不了解太极拳修炼的层次构成,那就是行船没有航标,行路没有方向。不清楚太极拳的功夫层次,以至对自己拳架水平所处的层次、下一步该向何方努力亦很茫昧,那可能练多少年也摸不着拳味。练拳摸不着拳味,即为健身也不过是类同于“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效果,是很难真正享受到太极拳强身健体奥妙的。四是要不断加强拳理学习以提升对太极拳的认识。有不少人练拳多年,对于拳理仍是一头雾水两目茫然。他们以为,24式就是一套简化拳,练一练能健健身就行了。又不想拿金牌成名成家,没有必要费那个劲去学什么拳理。24式名为“简化”,实是拳简而理不简。拳论中诸如“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至松至柔、运柔成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等等,这些经典拳论仍然是所有太极拳包括24式太极拳所必须遵循并认真体验的。结合练拳认真学一学拳理,认识水平必定高人一筹;有了拳理作指导,拳架功夫就有希望日益精进。
要重视修正拳架。修正拳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拳”。一代陈拳宗师陈照奎说,“自己脸上有污点往往觉察不到,就要照镜子。改拳就象照镜子,就是请老师或同道帮助自己纠正错误和缺点。这是提高拳技的必经之路。”要解决好“松腰胯、走圆弧、找对称、均速度”,非经改拳这一关不可:
其一,太极拳以易理“阴阳相济”贯彻落实到每招每式每个动作之中,初期学拳所学都不过是外形动作上很粗浅的东西,打起拳来还可能丢三落四;即使练上几年十几年,往往还是一些皮毛。比如,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胯圆裆”、“气敛入骨”?在行拳的每个动作中怎样体现阴阳的整体统一、阴阳的对称平衡、阴阳的互生互济?这些拳中真味但如仅仅比划比划动作,即使悟性很高,也很难真正搞清楚,练多少年也是雾里看花摸不着头绪。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明师”指导下的改拳,对于拳架的每个细节动作以及拳中的阴阳哲理、技战术兵学思想、力学原理、经络学说、吐纳导引和美学思想等等,才有可能逐步领悟练到身上来。
其二

,初学拳时,身上所有骨节筋腱韧带的柔韧性都与太极拳的要求对不上号,年龄大一些的筋腱韧带趋于老化,柔韧性更差,所练拳架可以说随处都是毛病。随着演练次数的增多,筋腱韧带的柔韧性将逐步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拳架也趋于熟悉。只是,由于全身筋腱韧带柔韧性得到改善的程度并不一致,拳架中的毛病还将层出不穷。问题是拳架有毛病而自己并不知情,时间一长毛病练成了定势,那就永远也体验不到什么是太极拳的放松;若如此则既无拳架质量可言,还可能一辈子也享受不到真正太极拳带来的健身乐趣。改拳就是一个反复克服毛病、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过程,也是反复学习放松、反复领悟放松的过程。只有通过多次改拳,才可能找对放松的感觉,才可能逐一克服拳架毛病,逐步实现真正的放松,逐步达到拳架的规范。
其三,太极拳所以博大精深,不在于外形动作而在于其内功。内功修炼的得失既有多方面因素,也还要看方式方法得当与否。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将使功夫事半功倍,反之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反复改拳就是一个在“明师”指导下反复探索、领悟的过程,将使人从这种探索和领悟中逐步把握到一个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方法,从而少走弯路、少出偏差,早一些进入功夫境界。
概言之,改拳是功夫进步难于逾越的关键环节。如若有志于提高拳架质量,有志于从有质量的拳架习练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那就必须下功夫过好改拳这一关。
要重视量的积累。太极拳要求“拳打万遍”以摧僵化柔、由柔至刚,再由刚致柔、刚柔相济,所谓“百炼金刚绕指柔”。 “百炼”与“拳打万遍”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量的积累。由于24式近130个动作慢一些打也不过7、8分钟,能否耐得住寂寞与单调,每天就这24式连打10遍20遍,百练不倦,百练不厌,对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大难关。不少拳练队伍放响音乐打完一遍就练其它套路或跳舞做操去了,似此如何去实现量的积累而促进拳技的进步提高?至于转化成为太极内功那就更是遥不可及的话题了!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端正对太极拳的思想认识,虚心学习以把24式拳架修改好,同时以下几个关系也需要认真把握:
1、拳与舞、操的关系。因为24式太极拳简便易学,又有独到的健身作用,所以习练者如此广泛。也因为健身舞、操亦有良好的娱乐健身作用,所以也很受人们的喜爱。于是就有不少人在打拳的同时又跳舞又做操,甚至养成了把24式拳和健身舞、操同时练的习惯。这对于健身似无甚不妥,但而24式拳虽与健身舞、操同样都有健身作用,她却是强调身心兼练、内外双修的太极拳。而健身舞、操更多的则是其娱乐性、艺术性以及健身作用,与太极拳根本不是一回事。即或兴趣使然要把拳与舞、操放在一起练,也应对太极拳区别于健身舞、操的拳理拳法要求有所理解有所把握,尽可能在舞、操、拳一起练的时候把太极拳的韵味和劲道练出来。如若只是不加区别地按音乐一套一套比划了事,那就难免舞、操、拳不分,把那些歪头晃肩、扭腰踮脚、跪膝抬肘、前俯后仰之类舞、操中编排了要做或允许做而在太极拳中却是大毛病的动作带进拳架里来。若真喜爱太极拳,切不可拳、操、舞不分,把太极拳比划成了拳非拳、舞非舞、操非操之类的“公园拳”、“太极操”。
2、拳与音乐的关系。24式太极拳在编创时为提高其视听效果而同时编配了一组乐曲;如今,这组乐曲已成了人们习练24式拳架的总指挥。音乐响起,人们起而行拳;音乐终结,拳也完结。音乐有韵律有节奏,能怡悦人们心性,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但必须认识的是,太极拳强调入静以修炼内功。要静至百念俱虚,万虑俱泯,心境虚空明静犹如澄澈的苍穹,心性进入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这与心态处于音乐中的感觉是根本不同质的两种心理状态。作表演时可以用音乐来协调氛围,音乐可以配合拳势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境界。但是平时是否每一遍拳都离不开音乐,这很值得斟酌;尤其是以音乐自始至终来左右自己行拳,要快快不了,要慢也慢不下来。没有慢到极致的行拳体验,又怎能把握“均速度”功夫?要我说,要把握“均速度”,必须摆脱音乐的左右!要修炼太极内功,必须摆脱音乐的左右!
3、拳架质与量的关系。马虹老师指出,“没有拳架就没有太极拳的一切。”“太极拳能不能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这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集中体现于拳架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太极拳没有硬气功那种头断青砖、腹顶钢叉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外家拳那种拳脚飞舞、腾跳闪转的眼花缭乱,太极拳只是以她那种凝重而潇洒、沉静而从容,轻如杨花、坚若金刚的拳架神韵给人以赏心悦目。为此,太极拳必须在拳架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上下功夫。拳论云,“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即极为简明生动地概括了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的关系。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拳架质的提高;而不重视拳架质量的胡练瞎练,没有质的不断提高,即有量的累积也只会是白忙活。

把握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既要真正把太极拳看作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循规蹈矩、持之以恒地在拳架习练中积蓄内功能量;也要认真对待每一遍拳每一个细微动作,每招每式都要细心揣摩,每打一遍拳都要有所体悟,都要有一个新的境界。要从规规矩矩的习练中,入静、放松、中正安舒、圆柔连绵、丹田内转、内气鼓荡,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实现以内带外,以气催形,动无不动,静无不静;再至于愈练愈精密细巧,轻灵虚圆,一片神行。
4、拳架与内功的关系。太极拳数百年来最引人入胜的是她那神奇的内功,太极拳最独特的健身功效也是她那神奇的内功。而太极内功又是通过拳架的习练与领悟,由外带内,练成就内气鼓荡、内气出肾入肾,再由内领外,动无不动、静无不静。陈拳宗师陈照奎强调,“拳架锻炼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功。”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24式源于的杨式传统套路,就是杨式宗师祖孙三代从陈式拳演化来的。陈、杨传统套路中的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是前辈从实际搏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效动作,进而编排成为连贯性的套路。通过套路的锻炼,可使自己的动作逐步符合实际搏击的要求,包括全身上下内外都能协调一致合符搏击的需要。更主要更关键的是,通过拳架千遍万遍的积累,有希望达到“动无不动、静无不静”、丹田内转、内气鼓荡、气敛入骨的内功境界。即使内功已达到相当水平,也仍须重视拳架的演练,以使内功不断提升到达更高深的层次上;就是为养生保健,也需要始终重视拳架的锻练。考证研究太极拳史学者徐震先生曾撰文说,杨澄甫、郝月如两位大师晚年“都是只与人推手而搁下了拳套,这……虽然能保持高度的灵敏性,但对机体各组织与内脏器官缺乏深细的遍及的日常锻炼,就不能常保各组织与内脏器官的全部健康,内部感受性反射也就会不大敏锐,大脑皮质调节控制内部器官的能力也会不够强,所以他们的技击功夫虽好,仍不能延年益寿。”他们“在太极拳练法上确有偏向,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5、健身与了解技击含义的关系。确切地说,24式每个动作也有技击含义。了解和把握其技击含义不仅可以使我们准确把握每个动作的劲路劲点,还可使我们把每个动作做得中规中距从而实现全身顺遂无有阻碍,畅通气血而促进身体的健康。有些练拳人坚持认为,“现在练太极拳都是为健身,都不是要打架,何必要了解技击含义?”为健身而学练太极拳的宗旨无可指责,但他把了解和把握技击含义与健身对立起来了。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在内功,其内功又来自于中规中距的拳架日积月累的练和悟;而要使拳架中规中距,就必须了解和把握技击含义以准确把握每个动作的劲路劲点,从而使自己每招每式都能“动作到位、劲力到位”。每个动作劲路劲点都不清楚的拳架根本不可能“动作到位、劲力到位”,也就根本不可能中规中距,不合规距的拳架既无内功可言,又如何从太极拳享受到健身的美妙?
常看到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成群结队的人把24式拳打成了“公园拳”、“太极操”,欣喜之余,却是忧从中来──长此下去,太极拳还能称之为“拳”么?总感到有必要尽己水平说一说,于是写下了以上文字。不当处还请方家指正。
(《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二期刊载时有所删改)  

【知音(琵琶)-华语群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