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通渭现象”说说西部书法

 闲庭斋阁 2016-05-03

秋 子

甘肃定西市所辖的通渭,是一个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但通渭自古是书画艺术品的重要集散地,从明代万历年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交流于市,有些被视为“无价之宝”流传至今。通渭人生活很苦,但从骨子里喜好书画艺术已是数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代接一代地加入“艺术贵族”行列,“人人爱书画,家家挂字画”“家中无字画,不算通渭人”几近难以想象的神话。举个例子:几年前的春节前夕,笔者一位出生于富饶江南的书法朋友第一次来大西北,到通渭参加笔会并实地走访,晚上打电话对我谈了一番亲见感受,说他看到通渭人排队求书的状况,看到农民一张一张数票子(有很多是毛票)的情景,看到通渭四无绿色的荒山秃岭,看到通渭农村的那些土坯房子,看到通渭人大老碗里的馓饭(一种面粉糊糊里煮些土豆的主食),实在不忍心再去挣他们的血汗钱,准备第二天就离开通渭……说着说着竟泣不成声。还有,通渭一直流传着一位农民前些年曾用一头牛换得一条“名家书法”的事情。因之,通渭成为堪与名山大川相媲美的“胜地”,特别是近三十年来,通渭几乎成为中国各地书画家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要冲”之地。

当然,通渭也因此拥有一大堆数字和殊荣:全县43万多人口中,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占十分之一强,而书法爱好者占其中的90%以上,具有一定创作水平者达四五千人;全县民间收藏字画的总量达150万件以上;全县现有画廊32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通渭年书画交易额过亿元……通渭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评为“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2013新年伊始,又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可谓继这些桂冠后荣获的又一“国”字号“名片”。同时,中国书协、中国美协、文化部产业司等先后在此建立了“中国书法家培训中心”“中国美术创作基地”和“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等等。这,应该就是名闻遐迩的“通渭现象”。通渭,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或者说书画艺术界的一个象征。依拙见,“通渭现象”可谓西部的一个典型和缩影,换句话说,是产生在占中国大陆三分之二国土上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这里单说书法问题。

需要提出的是,东南书法这些年主导着中国书法的潮流和发展风向自不必说,而西部书法却似乎一直成为当今中国书坛保守落后的代名词,向来被人所小觑。这一点,无疑反映出中国书法以及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同。正如何应辉所说:“现阶段的西部与东部,不独在经济发展,而且在知识发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西部的书法现状管窥

所谓西部,是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区。笔者以为,名地之所以出名,皆因于文化名人;名人之所以出名,皆因于其有过人之造化及功德。倘若以此将西部书法的发展状况做个先后的排名,大致是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广西、宁夏……西藏无疑居末位。就西部的书法现状而言,总体上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书法手机报》每期末尾的那句警言——“全民书法,翰墨天下”。

西部各省市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于东南沿海,但文化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有着雄厚的根基。西部书法人从辽远而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从少数民族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拼将出来,挥舞线条艺术,使得中国书法传承有继并一步步地推向繁荣和发展,无疑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第一,西部各省市区的书法队伍在不断壮大。大致上说,除西藏、内蒙古、青海、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外,各省市区的书协以及名目繁多的民间组织大都有几千名、上万名会员。仅通渭县而言,就先后组建了通渭县书画院和通渭书画艺术学校两个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成立了通渭县书画协会、通渭县教育书画协会和通渭县硬笔书法协会等社团组织,全县有县级以上协会的会员七八百人。这个队伍中,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教师、学生等等。就这个队伍的成分而言,多数为业余书法爱好者,专业书家所占比例较小(当然,衡量书法家的标准不是非要分专业和非专业,这里仅以协会会员为例而言)。

第二,西部书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部书法人努力发扬踔厉精神,奋起精进,取得了可喜的书法成就,如在中国协主办的展览中,西部书家入展、入选、获奖的数量不断增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由中国书协主办的西部书法篆刻届展(已先后在宁夏、新疆、贵州举办),甘肃承办的“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尚有最近正在举办的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以及陕西宝鸡市举办的醴泉铭全国书法大展等等,使得西部地区的入展、入选、获奖量不断攀升,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还如人们记忆中的“广西现象”;甘肃书法“敦煌风”;陕西的“智性书法巡展”;四川、内蒙古等地举办的一些全国性书法大展赛……都为西部书法的繁荣发展扬了眉、争了气。西部书坛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涌现出像何应辉、吴善璋、张改琴、刘新德、李文岗洪厚甜周永健、翟万益、薛养贤、张红春、张羽翔等一大批颇具影响和潜力的中青年书法家,以及像陕西钟明善吴振锋;宁夏尹旭;甘肃马啸、秋子、姚力毅、刘云鹏、杨清汀、魏翰邦等一批书法理论家。

第三,西部书法的市场交流日趋活跃。书法作品走向市场是艺术产业的主要形式和具体体现。抑或是“通渭现象”的影响和波及,西部各地的书法活动日趋活跃,连过去的“沙漠地带”也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活跃局面。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以来,吸引了众多书画名家来西部笔会、采风、交流和指导,名家汇集,书画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让西部的很多书法爱好者开了窍、取了经,同时促进了西部书法事业和书法产业的发展。以通渭为例,名家汇集,书画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像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作家贾平凹、诗人汪国真,以及书法界刘艺、权希军、旭宇、吴善璋、吴东民、张道兴陈新亚等等,每年有二三百知名人士赴通渭采风交流、讲学献艺,从而带动了书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名人效应也极大地提升了通渭的知名度。同时,通渭书家赴外交流达二百多人(次),交流、销售作品已遍布各地。

像通渭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活动,不仅产生了名人效应,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西部的知名度,很多人对西部产生了兴趣,以至“常回家看看”,自觉去西部各地采风交流,也有一些人是为了去淘金。

二、西部书法存在的主要不足和问题

对西部书法的创作现状和发展作考察,整体来说,西部书法有如春秋战国,是各自为政(其实全国亦如是),所以呈多元倾向,发展也不平衡。相对而言,笔者赞同吴善璋的看法:西部书法大致可分为西北、西南两大板块。尽管同属西部,云、贵、川、藏及重庆与陕、甘、宁、青、新及内蒙在观念上,风格基调上,仍存在明显的区别。西南板块具有用笔细腻、注重趣味的风格倾向,可以川、渝为代表;西北板块则有书法粗犷、注重气势的风格倾向,可以甘、陕为代表。单以风格论难分伯仲,但就作品质量、文化内涵和对创作效果的把握上看,西南板块要高一些,特别是四川、重庆明显高于其他西部省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具体地说,西部书法在发展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西部很多人对书法缺少创作意识。客观而言,西部的书法土壤较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书家较少。如通渭,尽管中国书协在此建有书法培训中心,很多人也参加过培训学习,但创作思想依然比较保守,不少人对书法的艺术性认识不足,创作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写字”层面,书法审美甚至停留在明清科举时代的“乌、方、光”传统上。书法的批评和鉴赏也明显滞后。书法爱好者多是好事,但不少人对当代已然变化了的书法审美了无意识,或视而不见,或固步自封,思想保守,格调不高。

二是西部一些省市的书法界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旗杆人物”,也是导致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倘若西部各省市区都像四川有何应辉、宁夏有吴善璋那样的“旗杆人物”,情形就会大不一样。诚然,“旗杆人物”的产生必有其自身具备的“条件”。如果一个书家缺乏真正的公心、责任心、事业心和团结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凝聚力,而是过于自私和功利,把很多心思都花在或捞取银子、或拉帮结派、或争夺权位上,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个具有信服力而受广大书法家们真诚拥戴的“旗杆人物”。

三是西部书法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真正能使西部书法站立起来,根本在于后备力量的培养,而西部在这方面显然比较落后。后备力量由谁来培养?当然是各级协会组织,是具有很高的人品和德格、具有一定学养和实力的书法家。问题在于是否愿意去做、如何去做。同时,西部书法之所以观念不同、快慢不一、水平有异,与各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也紧密相关。一些省市的发展明显滞后,政府不管不问,对书法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前不久陕西书协的换届就产生了不小的风波,以至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这,算不算是政府的失职呢?

四是西部的书法交流普遍“尚外轻内”。市场现状混乱无序,交易方式多种多样,最大问题就是精品缺乏,赝品泛滥,难辨真伪,且一字万金、半纸十万金早已不是天方夜谭。就省市之间的书法交流、互通有无情况看,大致除陕西之外普遍“尚外轻内”。特别是甘肃,总以为外来和尚好念经,大凡省外来的书家(不少是“江湖书家”),只是听名气、看头衔,便大把花钱去购藏,殊不知有无艺术价值,结果上当者不在少数。而陕西恰恰相反,陕西人一般不大买外来书画家的账,以至有点“六亲不认”。笔者以为,陕西人的这种做法并非有些人认为的“保守自大”,恰恰相反,陕西人正是在努力宣传和保护本土的艺术家,保护本土艺术。这一点,倒很值得大家去认真省思。

三、对西部书法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大家要从一派浮躁之中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发达地区做点考察研究,以他们为观照,找到西部书法的不足和问题所在,然后再对症下药,逐步解决。西部书法在创作上与东南并无太大差异,问题是由于经济支撑的不足,从而制限着书家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发展空间,导致西部书法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西部书家必须要有一种自强自立的书法精神,努力扭转观念,克服困难,改变窘状。

其次,要努力打造各自的书法特色,形成千姿百态的书法风格。比如以细腻为特点的川、渝书法,就是通过自己那特有的“麻辣”塑造出川、渝书法的独特书风,与江浙书风、中原书风、海派书风、辽宁书风等接踵名驰全国书坛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正视地域特色的力量。笔者十几年前曾提出甘肃书法“敦煌风”的思路,目的正在于此,但很多人不以为然。当下一窝蜂赶潮逐流的风气已经导致书风的趋同,似乎都为同一面孔而去“整容”,设想一下,那将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再次,要强化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书家们的书法创作水平和学识修养。“通渭现象”已然证明,书法培训和教育是西部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根本因素。西部书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具有很高的书法热情,只要领导重视并真抓实干,发挥各级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大专院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书法教学,相信就一定会有新的起色。同时,别人瞧不起你,但你绝对不能瞧自不起。西部各省市区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共谋发展。这样做,有助于各自借力而行,化短为长。既然有了西部书法这个大堂,就可以通过交流、研讨、培训等方式提高整体水平。

西部书法,任重道远。笔者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起,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蹚不过的河,就没有爬不上去的坡。

2013年3月14日夜于半翰斋灯下

【秋子简介】

秋子,本名申晓君,老陕。长期从事书刊出版工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编审,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原副主席(现为顾问),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青年书协等众多组织顾问。著有《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敦煌风续话》《红楼梦人物关系一览》《借我诗心》《最爱是秋》《未了秋情》《秋声依旧》等16部,发表书法、篆刻、国学、出版及诗歌、对联、散文、评论、序跋、杂文、小说、新闻、通讯等作品计320多万字;书法篆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众多大展赛事,墨迹流见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当代书坛学者型书法家、书法史论家、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