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石如篆书解析(九)

 tjboyue 2016-05-03


       (四)轻重
       邓石如的篆书,从早期至晚期,笔画存在一个从细到粗的变化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对照,可以看出这一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其实从邓的隶书也能看到显著变化,愈是到了晚期,愈是笔画厚重,老辣苍茫,气吞山河。


《处世册页》局部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和《周易说卦》两件早期的代表作,笔画细致。这种“铁线篆”的功夫无疑得自“二李”,多见圆转。再看《处世册页》,笔画已相对加粗,在运笔上也有了变化,起收、承接、转折等方面更加生动,有了血肉和灵气。邓石如的每个篆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他的精到是以线和单字为单位的,精妙之极,这在他之前的篆书家们笔下是看不到的。笔画的粗细变化,表明邓石如已经从“二李”的窠臼中跳出来,建立了自己的风格范式。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粗比细难,细弱虽然易生弊病,而若粗臃则更加一览无余。如果粗笔不慎,更容易生成“傻、大、黑”一类的江湖气。粗笔见气势,在强大的气势中看见随意之变,灵动之意,则是上上之作。如其《四体册页》中的“灵气之通”四字,可以看出,因为笔画粗壮,起伏变化更多,对比度加大,像“气”这样的字,处理起来极为不易,但在邓氏笔下,回环往复,时见妙笔,令人叹服。到了晚年的《白氏草堂记》,笔画粗重达到极致,全篇如乌云压阵,而从一些笔画繁复的字形来看,笔画之间留有极小的缝隙,展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功效,深谙“计白当黑”之妙。此时邓石如的功力已炉火纯青,运笔劲健,老辣纷披,有睥睨一切之气概。粗线篆书可以说是邓石如的创造,在他之前是没有的,在其身后赵之谦、莫友芝和吴昌硕等人皆有若干此类作品。发扬光大者首推吴昌硕,突出气势,增加了用笔的起伏变化,别开生面。

《四体册页》局部

《白氏草堂记》局部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