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感应桥

 赵太尉 2016-05-03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施工人员在清除西堍附加的水泥桥墩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清除了水泥部分的石桥,露出了深藏30多年的桥名——古感应桥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古桥南侧加盖的水泥乱石拱桥,多年来我一直无法看到桥南的对联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从桥北能看到被深藏的老桥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小时候在桥洞里戏水,抬头就能看到这彩色的鲤鱼跳龙门的雕刻

 

一直以来,我只知道他叫张桥,桥额上写着“重建张桥”,从不知道她还有个名字叫“古感应桥”。

这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无栏,坐落在无锡市华庄镇震湖村南浜自然村通往南草庵的张桥港上。

 

南浜村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家门前500米就是浩渺的太湖,向西1公里是古裕庆寺(南草庵),再往西2公里,是周潭桥古镇。古裕庆寺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前身是钱椒王寺,寺内有两棵千年古银杏树,现在依然茂盛。钱椒王是钱裔从浙江临安北迁无锡的先祖,因此钱椒王寺也成了我们钱裔的公祠。建国后的大跃进年代,古裕庆寺内大部房屋被拆除,拆下的材料建了人民公社的礼堂、党校、供销社的商铺和粮管所的仓库,余下的几十间房屋办了公立东宋巷小学,后来又发展为点上初中,改名震湖初级中学。小学和初中在一起,相当于现在的九年制完全学校。

我的小学,初中都在这里就读,从家里到学校也就1公里路程,刚上学时,每次来回都有大同学伴送,多少年来已成习惯,因为路上要经过一座石拱桥,风雨霜雪有大同学护着,大人们也就放心了。

 

儿时的一切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这座古石拱桥和学校里的两棵银杏树。

两棵银杏树树身粗大挺直,东西相距仅五、六米,一雌一雄,树荫遮蔽了一亩多地。也称连理树。每到春天,有几百对各种鸟类到树上筑窝繁殖。每临秋季,树上的银杏果慢慢相继成熟。小时候我喜欢爬树,再大再直的树我也能上下无妨,春天上树去捣鸟窝,秋天上树去摘银杏果,上上下下不知爬了多少回。

古石拱桥是我儿时玩耍的地方。春天在桥堍钓鱼,夏天在桥下游泳,秋天在桥旁的树上摘丝瓜巾,野树果,冬天水浅时就在桥头的河边检河蚌。

上了初中,我是大孩子了,已学会用四杆网捕鱼。放了学,就去桥边捕鱼,从春天到初天,都是捕鱼的好季节。古桥所跨的张桥港河,水流湍急,鱼虾也多,每次去捕鱼都有好收获。有一次记忆很深,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有一个晚上,刚下了一场大雨,我就扛着四杆网去桥边,那时在桥两岸的捕鱼人已很多,好多有利的点都已被占领,无奈,我只能找了一个河面较窄,水流很急,且岸边是一片桑树田,极不利于四杆网起网的河岸架起了网。天色很暗,对河岸及水面看不清,网一下水,觉得四杆没放平,水流又急,这次是进港水(一般下了大雨都是出港水),水流冲得网杆在河中移动。我急拉起网,惊喜来了,有七、八条白鱼在网兜里狂跳,好开心呀,极少有这种机会。拉上了网,一条条地抓起了鱼,也顾不得装进鱼箩了,只管往身后的桑树田里扔,接着又放下了网。没几分钟,又拉起了网,又是好几条。水流急湍时,起网可以频些,才二分钟,又起网了,这次有十多条鱼,基本都是白鱼,我只顾抓大的,小鱼已顾不上了,又下了网……如此我连续拉了十多网,网网都有鱼,少则二、三条,多则十几条,直到有一网,也是这一次上天赐予我的最后一网,网杆刚起,“哗哗哗”一阵鱼跃声,也不知这网里有多少鱼,网还未全起水,鱼在水中的跳跃力是很大的,只听“依呀呀”一声,四根鱼杆断了二根,鱼网牵不住了网杆的撑力,网纲迅速向一边倾倒,好多鱼都乘机跳出网,我使力拉住网杆的纲绳,总算还留了不少,还有30多条。鱼是抓上来了,鱼网不能再用了。此时,我父亲提着油灯也来了,我们一起收拾完桑树田里的鱼,卷着网杆回家庆功了。第二天清晨,我父亲说总共86斤,大的5斤多,小的也有好几两,送了些亲戚乡邻,大多去街市卖了。

最亲近张桥的时间是每年的暑假。每次拿好成绩单,就可去桥下游泳。一吃好饭,临近几个村庄的孩子都聚到张桥头,远的带了布袋,近的带上小木桶,游泳了一阵,顺便摸些河蚌丝螺回家,第二天的饭菜就够了。

那时学游泳,全没有教练,都是大孩带小孩,一学就会了,有好多女孩也都会游。在桥边游泳,就象在游泳馆的跳台一样,不但会各种游势,还学了好几种跳姿。起先在桥基的石台上跳,胆子大了,就上桥耳上去跳,再大了,就上桥面上跳,甚至有人嫌桥面还不够高,干脆带上几张板凳,一层层的抬高。我也是胆子大的孩子,很快就上桥面跳了,加了3张凳子还嫌不够高。起先学会了俯跳,后来就仰跳,侧跳,就是没有跳过翻斗跳。

跳累了,大家就一手附着木盆,一手伸进河底摸蚌找丝螺,我们几个喜欢潜水游泳的孩子,一口气潜到深水处摸河蚌,专捡大的丝螺,比潜水的时间长,比谁捡的丝螺多,在桥边泡了二、三个小时,木盆里的丝螺也差不多满了。

儿时的夏天,我们都在张桥下度过每一个快乐的午后。

……

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分田分户,除了种好粮田,农民可以进乡镇企业打工,还可以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些经济作物。慢慢地,农民有了自行车,又慢慢地,农民买了摩托车,先富起来的人开始驾起了农用车,村里的企业也都有了运输车,小车,农民也开始改造住房……道路太小了,不能开汽车,河道太窄了,不能驶运输船,很多石梁桥开始拆了,改成水泥梁桥,好些石拱桥也开始改造了,有的干脆拆了建座水泥桥,有的切了拱券铺上大梁变成了平桥,有的在两坡加基浇上水泥改成可通行车辆的引坡桥……张桥是座古桥,几次要重建,苦于没有资金未成,就在拱桥旁复加了半座石混水泥拱桥,改平了两堍的坡度,几吨的卡车也能通行了。于是,这座古桥被深藏了起来,年轻人驾着汽车从桥上通过,都不知道这桥里藏着一座老桥。

六年前,村里向镇里反应这是一座危桥,安全起见,要求拆了重建,镇里当接拨专款同意拆老建新,工程队也进驻了,预制大梁都在建了。有一次我驾车回家,路过此地见工程队正忙得火热,回家一问,是要造新桥了,老桥要拆了,这怎么了得,这桥是文物啊,马上就给一位熟悉的父母官打了电话讯问,这位父母官又当即与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确有此事。余下的事要感谢一位退休老师,他也是我的老师名叫邹洪泉,他联络了几位了解情况的老人,迅速向有关部门呼吁,并牵动了媒体,有关领导也来了,仔细一看,还真的有一座古桥啊。当即,工程队停工,老桥保下来了。

 

2007年,太湖的蓝藻事件牵动了中央领导,国务院拨巨款治理太湖,地方政府也层层重视,决心在环太湖地区治理水源,太湖与内河水系加闸,保护太湖水质不受影响。同时,环太湖地区建湿地公园,增加水系循环过滤,沿湖地区几十公里的企业,民房全部拆迁,唯有这古桥还依然保存,在未来的湿地公园内,这座古拱桥将作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永久地保护下去。

 

古感应桥建于明万历十一年,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现桥为光绪二十六年重建。拱券采用纵联分节砌置法,东西两坡各有台阶17级,全长13.42米,跨径4.41米,矢高3.22米,中宽2.23米,堍面宽4.10米。

古感应桥南北各有阳刻桥联一对,南联为:“水势汪洋馀润至今分震泽,神灵感应临流终古驾长虹”。北联为:“客休问津谁驾蛟龙腾跃,人无唤渡相看鸭犊安闲”。

东西拱券内各有一处字堂,为此桥建造、重修、重建的纪年及经董、捐募者的姓名。第一处在拱券西面正中偏上的券石上,原文如下:“万历十一年钱应春同妻黄氏建造。三十四世钱裔承基仍助块灰二十担。乾隆三十五年沈维杨募捐重修”。第二处在拱券东面中北偏上的券石上,原文如下:“经董周廷弼、钱立本仝众姓善士捐募重建。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日立,彀旦”。

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其中的经董周廷弼,就是清末民国初年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周舜卿,当时周舜卿49岁。

这二块字堂均为1900年重建时所刻,从这二处文字可以看出,古感应桥初建于明万历十一年,由钱应春和他的妻子黄氏建造。乾隆三十五年沈维杨募捐重修。而钱氏第三十四世孙承基仍助块灰二十担协造,应是1900年重建时的事,不知道为何刻在西边的字堂上,或许承基就是钱应春的后裔。

听村上老人们说过,当时的古感应桥在现址北约50米处,是一座青石砌置的小拱桥。光绪二十六年,原桥拆除,向南移了50米处重建了一座花岗岩的石拱桥,即现在的张桥,此桥比原桥扩大了约三分之一,且改青石为花岗石,这也是无锡地区清代石桥的普遍用材。

建新桥时,原桥的石材被弃用,但2块青石桥额还砌置在现桥东堍的引坡两沿,其桥名为“玄通感应桥”。新建后的拱桥取名“重建张桥”,桥名刻在桥北面拱顶的桥额上。为了延续原桥的名字,在拱桥南面拱顶的桥额上刻了“古感应桥”四字,以体现古桥重建的历史脉络。

张桥,重建张桥,古感应桥,玄通感应桥,相信这一连串的名字会给后人传承些古桥的历史脉络……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这是2004年拍摄的图片,这时的河水还很清澈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那时只能看到北侧的上联,有一个字还一直泡在水中,下联被藤萝遮掩,只露出几个字。水管托附在桥旁,桥西有3个生产队约500多人吃的水就是靠这根小管子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今年国庆节后,施工队清理了桥上加盖的填土和水泥层,在这个角度看去,古桥算是恢复原样了。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施工队的便道还要保留一段时间,等湿地公园完工后才会清除。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施工人员特别小心地在清理水泥桥基,桥墙上缺失的那块石头,在我小时候就已经没有了,当时可能掉在河里了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南面附加的水泥拱桥部分清除后,原桥的体貌基本暴露了,一对桥联也清晰可见。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我所站立的位置,小时候常在这里用四杆网捕鱼。鱼来网凑,需要耐心等候,无聊的时候就数着桥上来来去去的人数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重建张桥的“重”字还被杂树所掩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这是古老的“玄通感应桥”的桥额石,被砌置在现桥东坡的引桥台基上,两侧各一块,是明万历十一年时的原物,已经400多年了,至前一直被藤萝所掩,直至现在才映入了我的眼帘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我所站的位置,就是“玄通感应桥”的原址,我的爷爷小时候常在这古桥上走过。那时是一座比较小的青石拱桥,光绪二十六年,老桥被拆,就南移50米,建了花岗岩的石桥,取名“重建张桥”,桥的南侧桥额上仍延用了“古感应桥”的名字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今天,我约了市文管局的两位领导再次来观察古桥,并展示了这鲜为人知的原古桥桥额,这是现桥东堍引桥的桥台南沿,以前一直被桑树田的泥土所埋盖,这次总算重见天日了。遗憾的是,这块桥额石的左边部分早就碎裂了,清除堆土后,就自然掉下,虽然还能粘合,但“应”字已不完整了,好在对面的那块依然完整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有了桥旁的施工便道,我就能方便地走近水边,拍摄到这半月形的桥洞,不然只有在小时候来桥下游泳时才能看到这桥洞的景色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2010年,桥周边的民房已全部拆除,我的老家也不复存在,工程队进驻施工,这里堆了一道另时河坝,便于工程车通行,同时保护了古桥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走进水泥拱桥的桥洞,就能清晰地看见古桥,左边的石头是桥联的下断


古感应桥——儿时的重建张桥
小王师傅是扬中的竹匠,年轻时就在张桥头成家定居,家被拆迁了,现在就住在桥旁的简易房内,也只有他们一家,现在还每天24小时在伴随着古桥。他见我在仔细观察桥洞里的什么,觉得奇怪,60多年了,每天在这桥上来来去去,还第一次知道这桥洞内原来还有漂亮的雕刻和建桥的文字记载。

 

附:古感应桥的详细数据

东西两坡各有台阶17级,全长13.42米,东坡斜长5.75米,西坡斜长5.77米,桥顶面长2.31米,跨径4.41米,桥台间距4.195米,水面至桥面高3.60米,河底至桥面高4.34米,矢高3.22米,中宽2.23米,堍面宽4.10米。

引坡宽3.40米,东坡长2.27米,西坡长1.14米。

垂条石(桥沿石)宽0.41米,厚0.045米,长分别为1.45、1.33、1.29、1.13米不等。

踏埠石长,平台一级石长3.40米,第二级石长2.60米,第16级石长1.82米,宽0.34~0.40米不等。

桥额石长2.31米,宽0.45米,厚0.28米。拱券至桥面高0.57米,桥天心石长0.94米,宽0.63米。

上系石长2.28米,伸出桥墙0.46米,端面长0.385,宽0.205米。下系石长3.34米,伸出桥墙0.55米,端面长0.45米,宽0.38米。

联柱长1.95米,宽0.31米,冒出桥墙0.033米。

“玄通感应桥”老桥额北石长1.56米,宽0.51米,中厚0.25米,端厚0.175米,眉高0.06米。南石长1.75米,宽0.53米,中厚0.24米,端厚0.175米,眉高0.06米。

拱券共有5节,每节券石5块,间置4块长条石分节,以增加拱券的整体性和牢固度。券石长平均1.68米,厚0.17米,节石高0.26米。券眉厚0.115米,拱眉边厚0.03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