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肺复苏术┃全民警醒:为了那些不该逝去的生命

 珍惜感恩 2016-05-03



猝死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是临床上最危急、最凶险的情况,表现为呼吸、心搏的骤停,主要为心脏性猝死。我国心脏性猝死患者数居世界之首,每年发病人数超过50万,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平均每1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但由于缺乏必要设备配置以及公众对心脏骤停和室颤急救知识的缺乏,抢救的成功率不到1%;而在美国,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近30%。因此,促进全体公民对心肺复苏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势在必行。

心肺复苏术的意义
 
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是很高的,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如果体内血液循环停止,血氧供应中断,超过4分钟脑组织就会受到损伤。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是施救的黄金时间,如果有人能在4分钟之内对该类伤病员实施现场心肺复苏,便能够加倍或3倍地提高伤病员的生存率。之后每延误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就会下降10%。

 

心肺复苏术,即是暂时用人工的力量使心脏挤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胸外按压);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人工呼吸)。以这样的方法,使含氧的血液在全身循环,灌注组织细胞,减少、延缓由缺氧对人体带来的损伤。在这个人工维持心跳呼吸的过程中,也在刺激着、“唤起”着心跳呼吸的自行恢复。

 
急救前期

判断现场环境

 

现场急救的第一原则是保护自己的安全,因此在发现伤员后应首先检查现场是否安全。若安全,可当场进行急救;若不安全,须将伤员转移后进行急救。
 
判断生命体征
 
在确定周围环境安全后,应先检查伤员是否丧失意识,有无自主呼吸、心跳。



判断意识:轻拍重呼——可轻拍伤员肩膀,大声呼喊伤员名字,如未获得回应,则表明其意识已丧失。此时应立刻高声呼救,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拨打120。

 



判断呼吸:一听二看三感觉——将一只耳朵放在伤员口鼻附近,听伤员是否有呼吸声音,看伤员胸廓有无起伏,感觉脸颊附近是否有空气流动。
 
判断循环:触摸颈动脉搏动——颈动脉的位置在气管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

 


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放在患者气管正中部,然后向旁边移动越两指,触摸患者颈动脉处以感觉有无搏动(切忌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检查脉搏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秒,以免延误施救。如10秒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注意:如患者颈部有伤,可触摸股动脉或听心音。患者心跳停止后,可有短暂抽搐,随即四肢软瘫,但呼吸不一定立刻停止,可有数次奋力呼吸(俗称“捯气”)。因此,只要摸不到脉搏,就可以判定心跳停止。
 
启动紧急医疗服务
 
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时,其中一名急救者立即按步骤进行心肺复苏术,由另一名启动紧急医疗服务(拨打120),取来除颤仪(如果有条件)。
 
若只有一名施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心肺复苏术,然后再拨打120,之后继续急救。
 
准备复苏
 
首先要将患者摆放在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若要在床上进行抢救,应撤除患者身下的软垫或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解开患者的衣物暴露前胸。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两腿与肩同宽,跪贴或站立于其肩、胸部旁。
 
注意:需要移动患者时,如果患者有头颈部有外伤或是疑似外伤,必须把头,颈以及身体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转动(同轴转动),避免颈部或背部的屈曲或扭曲,以保护颈椎。 
 
开始急救
 
胸外按压

 


位置:心肺复苏术按压的位置为人体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的胸骨上。  

 


定位: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侧的胸廓肋缘,手指向中线滑动到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剑突),取剑突上两横指,另一手掌跟置于两横指上方,置胸骨正中,前一只手叠加于上,手指锁住,指尖抬起,这里就是按压点。

 

姿势:一手掌跟压在胸骨,一手重叠其上,手指不能接触胸壁,双臂伸直,双肘关节内收(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与地面垂直)。

 

按压方法: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以掌根为着力点进行按压,如此有力、快速、有节奏地持续进行。
 
按压原则:
  
①频率:100-120次/分;

②按压幅度:5-6cm;




③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
 
④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

⑤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

⑥手指不能接触胸壁,以避免用力不均对患者造成损伤
    

⑦按压-通气比值:30:2。

 
注意:持续的胸外按压能确保有效的血流灌注,要尽可能避免中断按压。
 
开放气道

 

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气道堵塞,在进行人工呼吸前,应先确保患者气道畅通。



仰头抬颏法: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

 


推举下颌法: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
 
注意:开放气道的同时应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涕、呕吐物等,使呼吸道通畅。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人工呼吸

 


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是:让患者头部后仰,一手将其下颌向上抬起,保持气道通畅,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吸气后紧贴患者口唇,完全包住患者口部,口对口密闭吹气,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每次通气时间要在1秒以上,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 “正常”吸气→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廓明显抬起→松口、松鼻→气体呼出,胸廓回落)。

 



如患者面部受伤,或者若异物过多,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行口对鼻通气。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向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然后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
 
注意:

①每6-8秒进行一次通气(即呼吸频率8-10次/min);

②在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
    
③在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呼吸膜等工具,盖在患者的口部,防止患者体内细菌传播,在没有呼吸膜保护的情况下急救员可以不进行人工呼吸;




④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

⑤人工呼吸开始时先缓慢吹气两次,以扩张萎陷的肺脏;

⑥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

⑦避免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
 
电除颤
 
室颤是成人心脏骤停的最初发生的较为常见而且是较容易治疗的心律。对于室颤患者,如果能在意识丧失的3-5min内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及除颤,存活率是最高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除颤的优先级别高于胸外心脏按压。
 
持续心肺复苏
 
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如双人或多人施救,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并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因为研究表明,在按压开始1~2分钟后,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降(表现为按压频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复位情况均不理想)。《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持续有效胸外按压,快速有力,尽量不间断,因为过多中断按压,会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单人:每做30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心肺复苏。
  
双人: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并进行人工呼吸,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每2min应更换按压者,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

 



判断复苏效果
 
急救中大约每2分钟重新评估病人是否恢复意识和呼吸。
 
观察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观察自主呼吸: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复苏有效指征: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出现睫毛反射;口唇、甲床由苍白、紫绀转红,肢体转温,甚至四肢可活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急救终止
 

出现以下情况时,可终止急救:


①患者自主呼吸及心跳获得良好恢复,甚至恢复了意识,此时可结束心肺复苏。

 
②由其他急救人员接替抢救,或者专业急救人员到场,承担了复苏工作。
 
③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④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⑤当现场出现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的安全(如雪崩、山洪暴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附:胸外叩击法 
在某些严重伤病和意外发生时,病人呼吸微弱,面色苍白青紫,大叫一声,全身抽动,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这就很可能是发生了室颤。  
 
怀疑病人发生室颤时,立即将手握成拳状,在胸骨中下段,距胸壁15~25厘米,较为有力地叩击1~2下。 相当于100~200焦耳的直流电,有时可以起到除颤的作用,使病人恢复心跳和神志。叩击无效则不再进行,随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