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校训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

 江山携手 2016-05-03

如果你是老师或者学生,你记得住自己学校的校训是什么?你记住甚或内化过几条学生守则?

 让校训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山西日报记者  李林霞

    4月中旬,第八届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发展论坛在太原召开,120多名来自上海、北京、山东、重庆等地的知名校长汇聚,介绍自己的办学举措和思考,《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总编辑、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对发言逐一点评并作了主题报告。本报从中撷取部分,帮助读者了解业内人士对教育的思索。                 赶紧看看墙上的校训是什么 

在论坛上,李振村讲了一个事例:某县曾派出20多位学校校长到上海跟着某教育专家学习,这位专家第一堂课给出的第一个题目是:拿出一张纸、一支笔,请你用20分钟的时间,写下你们学校的校训和校训的解释。结果,有几乎一半的校长赶紧跑出去给副校长打电话:“你赶紧看看墙上的校训是什么?我忘了。”

“在哪个墙上啊?”副校长问。

“就是主楼上大的那个,副楼上的那个是校风,主楼上的是校训。”

“哦,我赶紧去看看……”

“你赶紧再看看那个校训怎么解释?”

……

李振村曾担任《山东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等杂志执行主编,2012年创办《当代教育家》杂志并担任总编辑,多年置身教育界,他对校训有切身感受。“现在所有学校都有校训,而且每个学校都想创建独特的校训,越独特越好,越有诗意越好,越能打动人越好。我因为工作的关系,担任着全国20多所学校的名誉校长和顾问,他们多数找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给弄一个校训。”李振村说,自己最初激情满怀,帮着这个学校想一个,帮那个学校想一个。“但后来我发现,我绞尽脑汁想的校训,并没有融入师生的生活,很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更谈不上了解其含义了。”

他阐述了丰田公司著名的“五个为什么”,并仿照它提出了关于校训的几个为什么。

“一问:有多少老师和同学知道校训?我可以回答,没有几个。

二问:为什么大家不关心、记不住校训?老师和学生的回答可能是:‘这都是校长拍着脑袋想出来的,或者请专家编出来的,和我们没有关系。’

三问:那么怎么才能让老师和学生关注校训?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校训的制定。例如我所在的北京亦庄小学也正准备设计校训,但不是校长自己构思校训,而是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参与,自己设计、自己解释,然后投票决定。用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话说:校训这个无形资产,每一个师生都入股了。

四问:校训制定好了就完事了吗?没有完事。要引导学生理解校训、内化校训,让校训成为激励和引领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的精神标志。

五问: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让校训课程化。要通过各种富有创造的形式,诸如校训征文、校训演讲等比赛活动,让校训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从小学生守则看教育 

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杨秋忠在论坛上做了交流发言。据介绍,该校从19919月便开始探索实践“加强行为规范训练,办出学校德育特色”这一课题,试图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规律与方法进行探索,并在近2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中取得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德育科研成果,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校”,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有二十条,涉及德育内容的方方面面,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先后制定了入校离校规范、走廊规范、课堂规范、礼仪规范、卫生规范、上操规范、升降旗规范和学习规范等八个方面,将其内容进行分解,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较强的若干条目。”杨秋忠说。

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做法得到了李振村的充分肯定。如果在网上输入“小学生守则”,便会看到一个被到处转载引用的内容:中日美英四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对比。这种对比受到了业内人士和家长们的普遍关注。其中介绍说英国的小学生守则包括: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等;日本的小学生守则包括: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2.听到集合信号时,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等。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包括:1.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3.提问时举手。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等。

“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学校都在抓,但像杨校长这样完整细致的不多。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大而泛滥,宏观空洞,居高临下。美国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与我国的差别在哪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前三条都指向了学生习惯、作为、礼仪等等,很具体很容易做到。再看看我国的小学生守则,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李振村表示:“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是细节多,中国教育是宏观多,美国教育从规范人的行为着眼,中国教育从说教、政治着眼,全是空话、大话。”

当然,不只国外教育,我国早期教育对细节、微观也很关注。李振村介绍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事例:“他的学生外出访问时每人借了一套衣服,陶行知因此给他们班的学生写了8条:1.所有的衣服归还时要清洗干净,任何污点都不能有;2.撕破的地方要用一样颜色的线亲自缝补好;3、如果纽扣掉了,一定要找到相同颜色的纽扣换上……”

把宏观细化到微观,让空话落地为行动,杨秋忠对此类教育的成效深有感触,他说,去年一名已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专程回到母校,深情地对老师们说:“我可以记不住培养我的初中、高中,但我不能忘记我的小学,我的学习得益于小学的行为习惯,是这些良好的习惯成就了我。”

 共同的愿景比威权更有力量 

李振村在论坛报告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他有急事要向总校(北京十一学校)汇报,给李希贵校长打电话,没打通。于是拨打了校长助理田俊的电话。听他讲完事情的原委,田老师果断地说:“校长外出开会了,没法联系到他。这件事我来办,今天一定给你办妥。”当时李振村还有些担心:“这么大的事情,你还是跟校长汇报以后再办吧……”田老师毫不迟疑地说:“你放心,我们十一学校有自己的价值观——只要是为了学生好,一切都可以先做起来再说。”

这件事之后,李振村的感慨持续了很久:为什么一个校长助理面对突发事情这么自信、这么决断、这么敢于拍板?仅仅是因为李希贵校长管理作风民主、敢于放权吗?“我认为不仅仅是如此。支撑十一学校田俊们的自信和决断的,是共同的教育价值观,是共同的文化追求,是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力度很大,成果丰硕,但其课改最大的动力来自老师们自己——很多课改想法是来自于老师,是老师自发的愿望。”李振村说,李希贵校长的管理艺术精妙之处,就是点燃老师们的想法,打造共同的愿景,让大家自觉自愿地投身到课改之中。

我要做的就是走在教师队伍的中间,为那些走得快的老师鼓掌,安慰走得慢的老师不着急,慢慢跟上来——我的责任就是陪着老师们前行。

愿景的力量无比巨大。但是现在一些校长依然迷信威权的力量。李振村回忆在某省重点中学听到和见到的情景:学校校长是党委书记,令行禁止。但实际上,在那个学校,工作就是工作,每个人所做的,也只是完成校长交待的工作。

“很多校长确实凭借个人的资历和出色的管理能力,在学校一呼百应。威权治理之下的学校令行禁止、运转有序,但是,这种表面看来秩序井然的学校,常常隐含着深刻的危机:那就是师生的创造活力基本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而且,这种基于个人权威的管理,一旦权威不在,学校很快就会出现动荡;习惯了权威领导的员工,又在彷徨和茫然中等待下一个权威的出现。”李振村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