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健顺:国学教育正面临百年历史性转折,危险是僵化

 悦读生活空间 2016-05-04

作者:戴志勇

接上文
本文承接自2016年4月27日推送内容《徐健顺:中国教育百年瘸腿,要回到1912年重新思考!(其一)》,为全文后半部分。

抢救吟诵:
与时间赛跑的采录
但徐健顺顾不了这些学术争议。作为中国传统读书法的吟诵本身,都不乏学术争议。他从博士后的音乐文学,一头撞进吟诵,又一头撞进国学教育,有很多偶然因素。
2004年,在导师赵敏俐教授组织的“文学与音乐”研讨会上,机缘凑巧,徐健顺与歌唱家姜嘉锵同桌吃饭,首次听他提起吟诵。于是去他家转录。“我的吟诵之缘由此而起。感恩先生!”
此时的吟诵界,已经由成立于1987年的中华诗词学会开始做一些抢救和研究。比起自蔡元培废除读经以来只在小圈子里传承的不绝如缕的险状,略有改善。
令当代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以前,吟诵就像空气一样普遍,是文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从曾国藩的这句感慨,可以略窥一斑。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以后,不承认传统教育学历,兴建新学堂。于是中国传统教育迅速衰落,传统文化被打包扔出了课堂,吟诵作为基本教学法当然难逃厄运。”
自2008年进行系统的吟诵采录与推广,徐健顺即踏上了与这种“厄运”相对抗的历程。
做采录,存亡继绝的危机感必然很强烈。“接受过完整古代教育的那一代人真的已经不在了,目前的采录的,只是最后一代人的尾巴。上过私塾和学堂总共5年以上的,肯定不到十分之一,可能5%都没有,大部分都只上过几个月到四五年。我接触上学时间最长的就是湖南益阳一个县城的老先生,读过15年。从蒙馆到学馆到读经的经学馆,府学县学都上过,相当于高中毕业,可以考科举,去国子监了。这种人很少很少。”
虽然如此,徐健顺也采录了不少堪称大家的老先生。
2009年,他联系上了叶嘉莹先生。本来说只采录一次,结果采录了5次,叶先生有太多精彩的内容分享,一直讲,等于用吟诵讲了一套中国诗歌史。后来这套资料公布在了中华吟诵网上,全部配好了字幕。
2010年,徐健顺与深圳商报一位记者去太湖大学堂采录了南怀瑾先生。南怀谨演讲时常说:你们要好好朗诵啊!其实他说的是吟诵。“因为他经常说朗诵好不好听,唱起来怎么样?他是温州乐清的调子。”
徐健顺老师采录钱绍武先生

也是在这一年,徐健顺与同道一起申请到了吟诵的国家“抢救项目”。是名副其实的抢救,在与时间赛跑。采录的老先生,多是八九十岁,甚至超过百岁了。“很多人是躺在病床上接受我们采录的,老先生对这件事儿100%的支持,非常令人感动,从叶嘉莹、南怀谨、周有光一直到钱绍武,这些老先生,我原来一位都不认识。他们很多人都还是很忙,有的是部级离休干部,但只要我们信息传达过去了,说是吟诵,一般都是完全开放的。”
采录过程中,最让徐健顺遗憾的是,有非常多没采到的情况。他举了几个例子:著名语言学家吴宗济先生过100岁生日,说在筹备,结果,2010年去世了。陕西诗词学会会长雷树田先生也类似。当时他是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特别爱吟诵。找到他时,正在搞活动。他头天晚上喝了酒,说好第二天采录。结果,第二天在台上开会时脑溢血,“我们跑过去,叫救护车。一直到今天,他还处于中风状态,不能吟诵。”
“我好多次去请他参加活动,很尊重他,他夫人就哭。这种事儿太多。所以说是抢救,别看有些老先生身体很好,我只要知道,第一时间尽可能跑去,采录。”
最早的时候,是徐健顺背着一个大包,听说哪里有线索,周末就出去采录了。2015年5月,有了项目经费支持,开了一个采录班,签了协议,成立了一些采录小组,在各地开始采录。徐这边提供设备,定标准,东西收上来验收付费。与此同时,徐的团队还在继续采录。
到目前为止,包括去韩国和台湾地区,总共已采录过700多个老先生。加上收集的,有1000位左右。这些资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音韵学、教育学、方言、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还在初步整理中。
因时而变:
将来也许要打“国学教育”
“他总结的那个一本九法偏复杂了,不利于吟诵的推广。”就在今年的正月初六国学课程化研讨会上,当场就有一位姓赵的特级教师对徐健顺提出了意见。
鼓励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课程,其实是徐自己的一条原则。“我现在说的有些地方可能还不够准确,所以你们要自己去琢磨,去研究。”
国学教育究竟该怎么做,古人有哪些具体的好做法,这些东西很多已经失传了。徐从吟诵采录与文献爬梳中,整理出了一整套理念与一些具体方法。徐说,自己和团队在做的工作,还只是刚开始在推开重重的误解之门。
“前几年的有些观点我已经不讲了。”
“那你的团队和学生能跟得上这个变化吗?”
“就在你来之前没多久,刘乃景拿一个讲课材料给我,一看,还是我五年前的观点,赶紧让他去重新弄了。”
这种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精神,与梁启超颇为相似。想来也非常正常,从2004年徐健顺初次接触吟诵,到今天不过短短12年。在与时间赛跑中去做采录与培训,根本不可能等所有学术问题全部弄清楚。没有人等得起。
但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的研究没有信心:“吟诵界很多人很崇拜老先生,经常用老先生的话反驳我,但你要知道那些人不是曾国藩,没有那么高的修养。我这里有三四万份资料,现在拿出来的才100首左右。很多人的疑问,其实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一手资料太少。”
关键的难题,并不在于个别学术观点上的争议,而是如何将吟诵与国学教育始终保持在一个生机勃勃的状态,不要弄得很教条。从2016年起,徐健顺和他的同事们开始转型,主要做体制内学校的国学教学师资培训,北京市包括海淀、房山、通州市的国学师资,奇缺。同时开始集中全国的骨干义勇军们,开发汉字、蒙学、吟诵、诗词、歌谣等课程及配套教材。为此,刘琴宜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来做服务:“以前参加培训时,大家是不眠不休,乐在其中,这次我们期盼能‘歌行天下’,将这份快乐分享出去”。
“这次转型从原来愿者上钩的状态,变成通过教育系统去推。一个学校里至少得有一个真明白事儿的,整个学校就不会被带偏。明白的人主事儿,主事儿的人明白。”
当前国学教育被教育行政部门提得越来越高,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但其中潜藏的危险在于,一旦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任务,“教委不一定让学校自愿,校长不一定要让老师自愿”,国学教育中的那种自发出来的纯粹性与活力,就有可能被束缚住。很多人会出于培训积分、考试、升职称等各种外在原因来参加学习。“以后肯定会僵化、异化,到时候,我可能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打所谓的‘国学教育’”。
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个随时变换的场域中,本没有任何永久不变的“规律”可供依靠。作为一位儒士,做自己当下应该且必须做的事,够了。
精彩回顾
徐健顺:中国教育百年瘸腿,要回到1912年重新思考!(其一) 
徐健顺:中国14亿人,现在可能考不出一个清朝秀才!
徐健顺:古代小学毕业生12岁的识字量,超过现在的教授

温馨提示:点击标题,即可跳转至文章页面。

图片来源:北京歌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