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健顺| “吟诵”概念辨析(连载 1 )

 壹得不二门 2018-12-25

“吟诵”概念辨析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摘要:吟诵,其定义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在古代文献中,文人读书的方式有唱、歌、吟、咏、哦、叹、诵、念、哼、呻、讽、背等多种,统称为“读”。20世纪以后,为了与现代朗读、阅读等方式区别开,而改名为“吟诵”。改名“吟诵”的首倡者是叶圣陶先生,后经赵元任等先生的使用,至近年已得到政府和学界的认可。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各种相关概念名词,需要辨析。

关键字:吟诵;读书法;汉诗文;叶圣陶;


“吟诵”作为一个词,古已有之。这个词的内涵,却古今有别,今人之间也有别。本书所讨论的“吟诵”,其定义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从教育的角度又称为“中华传统读书法”。这也是我和同事们在全国进行吟诵采录研究、吟诵教育推广所使用的概念。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关于吟诵的争议、困惑、辩论等等,往往都与所持概念的差异有关。概念有别,则争论无果。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可以不同意对方的概念界定,但是必须要知道对方的概念界定。本书所用“吟诵”的概念虽然来源于古代,但是又有所发展,不能以古代文献上的“吟”“吟咏”“吟诵”等而视之。之所以要以读书法的统称为概念,是因为只有这样,汉诗文的读法与含意的关系才能完整、准确、深刻地显露出来。

因此,本书首先要讨论“吟诵”的概念,梳理其名称源流,阐明其内涵外延。

一、古代的读书方式

本书的“吟诵”概念既然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就要先说明“汉诗文的传统读法”有哪些,古代有没有“统称”,有的话又是什么。

“汉诗文的传统读法”,即古人的读书方法,在文献上经常出现的,有歌、唱、诵、念、吟、咏、哦、叹、哼、呻、讽、背等多种。此事前人早有指出。民国时期的学者黄仲苏说:

即以可读之书而论,种类甚多,结构不同,性质亦各有差异;近复有文言语体之别。是习朗诵法者,于风格之辨别,体裁之区分,皆不能不三致意焉。以组织、格调、节奏、声韵之异,读法亦当分为“吟”“诵”“咏”“读”数类。(黄仲苏《朗诵法》)


下面对这些读书方法及其概念名词,一一做个梳理。

1. 唱

 “唱”,《说文解字》释为“导也”,即领唱,先秦时又写作“倡”,基本上都与唱和有关,如: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诗经·郑风·萚兮》)

唱和有应。——《荀子·乐论》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礼记·乐记》)


由“领唱”之意而引申为放声歌唱,所以后世所谓“唱”读,不但指有旋律地读,尤指大声歌唱:

偶然读得好诗词,高声唱个无腔曲。(郑燮《乾隆辛巳题画诗》

取古人之文,抗声引唱,不待说而文之深意毕出。(姚鼐《惜抱轩集·左笔泉先生时文序》)


另外,山东地区、西南地区等,把私塾读书调叫做“唱书歌子”。我们现在还把读花名册叫做“唱名”。这些“唱”都是读书的意思。

所以,“唱”在指读书方式的时候,是一种有旋律的读法。今人多以为读书是不应该有旋律的,这恐怕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因为西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没有声调,所以创作诗歌、诵读诗歌基本都是没有旋律的,引以为常。可是在世界上的声调语言民族里,比如我国的汉藏语系的绝大多数语言,都有声调,其诵读方式或者诗歌形式都很自然地带有旋律曲调。不是诗歌一定有旋律,而是可以有旋律也可以没有旋律,随时可以有旋律,不像西方诗歌,读诗就是有节奏地朗诵,要想有旋律得找作曲家。古代的汉诗文也是大部分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伴随着旋律的,诵读时自然也可以有旋律,所以“唱”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


2. 

“歌”也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指有旋律地读,比如: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说文解字》释“歌”为“咏”,即拖长声音歌唱,这一点与“唱”还是有点区别的,比如: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帝典》)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国语·鲁语下》)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櫆《论文偶记》)


但是后来“歌”与“唱”也常常并举,并无多大区别:


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钟嵘《诗品序》)


这种情况一直到民国时期,“唱”读法与“歌”读法已无区别,完全可以互相替代了:

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歌,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但那唱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在专门的音乐家听来,大约是可以谱得出若干种相当共通的调子出来的。(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

我以为诵读诗歌通常可以用这两种方式:即戏剧式与歌唱式,都是在形式的节奏之中流露语言节奏的读法。(朱光潜在“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上的发言,见《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纪录》)

唱读:这是一种运用语言的风格。它既不是声调和语调的数字合成,从而产生一种通常的语言,也不是具音乐旋律的歌唱。它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东西。它主要是根据语词的音位的声调上,用一种固定的方式说话的特点。(赵元任:《中国语言的声调、语调、吟唱、吟诵、朗诵、依声调作曲和不依声调作曲》)

最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余光中《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未完,待续……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委员。2004年开始吟诵采录工作,至今已经组织采录和整理了超过1000多位受过传统教育的老先生的影音资料。组织并举办了三届“中华吟诵周”等大型文化活动。出版有《吟诵教程》《中华经典吟诵》《我爱吟诵》《诗词吟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吟诵》等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