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声调即旋律,言之不歌何为诗?

 战略与时政 2017-10-16

斯文在我,我在斯文~

连载说明:徐健顺教授即将出版专著《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每周两更,精彩纷呈,敬请关注~ 

本期:《普通话吟诵教程》“绪论:吟诵——中华传统读书法”第三节“吟诵历来有规矩”第一部分。

吟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规矩。

我们举一首诗为例,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是我们今天学习古诗文的起点,一般今天的孩子学古诗文,不是先学《静夜思》就是《登鹳雀楼》。因为我们今天觉得这些诗是最简单的,所以我出来讲,我一般也讲这几首诗,看它们到底简单不简单啊。

《静夜思》这首诗今天只有两种读法:

第一种读法,一字一拍地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叫读字儿,按照字典音读了二十个字儿,没有读诗。你读的跟诗有关系吗?我把诗的文字打乱,还是一样读啊,语调没有任何变化。所以这不是读诗,这是在读字典。

第二种读法,叫朗诵,朗诵就有很多的技巧在里面了,也特别强调要有感情,但是关键是感情和技巧往往放错了地方。比如在节奏上,朗诵对于五言诗的处理,永远是第二个字的后面停一停,对于七言诗,永远是在第四个字的后面停一停。读起来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问题我们要探讨一下,为什么永远在第二个字停呢?读四句还行,读四百句呢?古人读书一读一上午啊,那不睡着了嘛,节奏这么单一,读诗是这么回事儿吗?

▼(戴学忱先生与清华附小学生 吟《静夜思》)

我们来听一听古人是怎么读的。现在给大家放一段录像。这段录像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所以有一点表演的成分,但是其实就是吟诵,就是老师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如此而已,没有任何乐器伴奏。这位老先生叫戴学忱,她是天津人,书香世家,她们家代代相传,《静夜思》就是这样读的,她从小就听惯了。这些学生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吟诵团的学生们,这个学校是有吟诵课的。我们看一下这段录像。

我们听完了,是不是感到古人的这个读法跟我们今天太不一样了?我们一点点地说。

首先我们听到原来它是唱的,汉诗文原来是可以唱的!所以我们的诗叫诗歌。说到这里,有的老师就会问:难道全都是唱的吗?就不能不唱吗?可以的,所有的唱的歌都可以不唱。比如说,我们现在喜欢唱的这个流行歌:“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好,它的歌词是什么?“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所有的歌我都可以朗读出它的歌词来,所以所有的唱都可以不唱。但是,不唱的要想唱就很难了。比如,我们把“不唱的要想唱就很难了”这句话唱出来试试?

我们的汉诗文它原本是可以唱的,就是任何人想在任何时候唱任何一首诗一篇文章,立刻就可以唱,没有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唱。可以唱就也可以不唱,所以唱的叫吟咏,不唱的叫诵读。但是今天,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把这些汉诗文教成了不能唱的!要想唱得找作曲家,得找歌星,这就是区别。

下面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世界声调语言的分布图:

(世界声调语言分布图)

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可不只是汉语,而是有很多。这些蓝色的点都是世界上的有声调的语言所在的位置。全世界的语言多种多样,其中有一大类语言是有声调的,叫做声调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声调语言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汉语是整个声调语言分布中最北部的一支;而整个的欧洲、阿拉伯、印度、北非这一大片是印欧语系,它们是没有声调的语言。

给大家看这个图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大家汉语这种声调语言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不是只有汉语才有声调。在我们中国有汉藏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里头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有声调的。

世界上所有的有声调语言的民族,它们的诗歌和文章都是天然可唱的,而且多数本来就是唱的,不只是汉语如此。我在中央民族大学二十年,是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我们系有几十种少数民族语,我以前也做过少数民族音乐的采录工作,这个事情在我们学院属于常识。比如去苗寨找一位苗族的老太太,“大娘,给我们读一首你们苗族的诗吧。”她就唱起来了。如果说:“大娘,给我们讲一个你们山寨的故事吧。”结果怎样?还是唱的!基本都是唱的。声调语言就是这样。在我们中国,苗族、瑶族、侗族、壮族、傣族、布依族、德昂族、哈尼族等等都是这样,诗歌是天然可唱的。

而我们汉族大概是世界上所有声调语言的民族中,唯一一个不会唱了的民族!真正奇怪的是我们!


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