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同蒲铁路的故事

 黑老赵 2016-05-04

北同蒲铁路的故事

(2016-04-29 21:36:00)
北同蒲铁路的故事

       少小留洋到东灜,
       命革屠他叛清庭。
       修条铁路叫同蒲,
       亦有利益为人民。
       贯通三晋宏图大,
       路过忻州回蒋村。
       可怜未见全通日,
       命革戮己逃台澎。

歌罢说说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修筑同蒲铁路的故事。
北同蒲铁路的故事

       在同蒲铁路修筑之前,山西省内有正太铁路(平绥铁路在雁北过境,当时属察哈尔省)。正太铁路是当时山西唯一的一条铁路,该路全长243公里,其中山西境内170.7公里。始建于1902年,系由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出面,又私授予法国巴黎银行承办,因而采取当时法国型铁路轨距,即1米之窄轨。正太铁路作为山西东出娘子关最主要的交通通道,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正太铁路开工后,领风气之先的山西籍京官,翰林院庶吉士解英格、吏部主事李廷扬等向当时的山西巡抚张曾扬建议:由本省绅商招集股本,自造一条贯通南北的同蒲铁路,造福桑梓。张曾扬采纳了上述建议,随即奏请朝廷。获准后,于1907年2月成立山西同蒲铁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便开始测量动工。搞了三年,仅在榆次至北腰间铺路基7.5公里。接着,辛亥革命爆发,因筹资困难而停办。北洋政府成立后,1913年,同蒲铁路旧事重提,并由“商办”改为“国办”,并入同成铁路(自大同经太原、风陵渡、西安到成都),向法人借款修筑。但只是徒有虚名,铁路名义下的借款被政府挪作他用,10年之中所进行的工作仅仅是线路测量而已,山西境内一根铁轨也没有铺设。
      1912年2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给袁世凯,表示要“舍政事,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内筑20万里之线”,认为“凡立国铁路愈多,其国必强而富”。
       阎锡山受孙中山鼓吹修铁路的启示。1928年,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修建同蒲铁路的要求。未被获准。
       1927年,阎锡山并聘请德国工程师穆兰为测量队长,筹备测量工作,制定修路计划。    
       1928年8月,阎锡山又提请省议会议决:由建设厅筹办同蒲铁路,争取在1929年春开工。从1927年筹备开始到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三年之中两易测量队长(先是穆兰,之后由王乃续接替,王也是德国工程师),先后对同蒲全线800余千米,进行了一次整体勘测,并作出了初步的预算。正在这时,,修筑同蒲铁路的宏大工程仅仅拉开了一道序幕,就又被搁置起来。

        中原大战,阎锡山因战败而出走。同蒲铁路也随之停建。
        1931年3月全部测量完毕。德国工程师认为工程艰巨,费用浩大,建议修建窄轨铁路。
        1932年2月,阎锡山再度执政山西。阎锡山在开始制定“十年建设计划案”的同时,同蒲铁路正式上报南京国民政府。

        1932年4月28日,行政院长汪精卫复电,称:“沧石、同蒲两路同时兴修,与尊旨相合。已由铁道部决定进行,余详续。”同意了阎之所请。4月30日,阎锡山电复汪精卫,说:“晋人所盼者全在同蒲路早日兴修,重承鼎力,得与沧石路同时办理,至深纫感。尚盼提早动工,以慰民望,无任企盼。”表达了修筑同蒲铁路的迫切心情。南京政府批准后,在阎锡山亲自主持下,同蒲铁路再次正式上马。由于已有了测量、计划的基础,修筑工作很快就走上轨道。
        1932年10月20日,在太原绥靖公署设立“晋绥兵工筑路局”,聘谢宗周为局长(字慕岐,河北人,曾任平汉路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铁路的施工与技术。次年2月21日又议定成立“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作为筑路的指挥机关。指挥部,由阎锡山自兼总指挥,总参议赵戴文、绥署参谋长朱绶光、秘书长贾景德、总参赞孔祥蔚为襄办。并决定自12月22日起,在绥署举行“筑路会议”,每周二、五各一次,阎锡山亲任会议主席。

       1933年1月21日,晋绥兵工筑路指挥部成立,阎锡山任总指挥,晋绥公署机关各处处长兼任各组组长,阎锡山调3万兵工修建同蒲铁路。

       北同蒲铁路原定线路由皇后园经棘针沟、大泉沟、樊家庄、石岭关、刘家沟、韩家沟、水峪、双堡村、紫岩村至忻县。由于这条线路,通过石岭关,需要开凿隧道,而且坡陡弯急,工程量很大。工程处处长李其昌提出改线,后经工程师田普霖、宋彤、赵福增分别率领测量组经过三次测量后,测定新线由皇后园,经过马坡头村、高村,北白村,田庄,平社,豆罗至忻县。由于新线比原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是一条经济线路,故决定按新线走向修建。

       1933年5月,北同蒲铁路与南同蒲铁路同时开始施工。经过一个时期的筹备,1933年5月1日(一说开工典礼是在5月23日举行的),同蒲铁路正式开工,由太原开始分别向南北推进。
       1935年8月1日太原至原平通车;1937年3月通车至阳方口;同年8月铺轨至大同十里河桥南岸,后因大同沦陷而终止,距大同仅差8公里未能全线铺轨。

       同蒲铁路干线全长850余公里,以太原为分界线,南段称南同蒲,北段称北同蒲;南段长500余公里,北段长300余公里。原计划从动工之日算起,用3年时间使全线贯通。实际上,南同蒲提前于1936年元旦完工,并全线通车营业;北同蒲则因地势不利,沿途多崇山峻岭,工程进展缓慢,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只通车到雁北怀仁,距计划的终点尚差15公里没有完工。

       阎锡山修筑同蒲铁路,始终贯穿的是一个经济原则,即精打细算,注重经济实惠,反复勘测是如此,采用窄轨(因轨距为1米,亦称米达轨)是如此,兵工筑路、土洋结合亦是如此。

       铁路开筑之初,阎锡山就开宗明义声称:“我愿此次修一最经济之铁路。何为最经济?即坚固与省钱两者兼顾。欲达到坚固与省钱,必须两者适中,应本学理公式与经验,三次五次实地勘查,三次五次详细核算。勘查一次增一次的明了。计算一次得一次的精确。愿路局与各处人员共努力之。”以此为指导思想,同蒲铁路的计划与修筑首先建立在反复勘测的基础之上。“同蒲铁路的测量定线工作,将近6年,有的路段测量三四次,甚至六七次,虽费时费力,却找到了经济合理的线路。如绕开石岭关、雁门关,另选新线,虽多走路程,却躲开了艰巨的谷桥、隧道、深挖、高填等工程,经费大省,效益大增。”

       基于同样的原因,阎锡山修筑同蒲铁路与正太路一样,采用了窄轨。为了使同蒲铁路充分体现经济原则,阎锡山在筑路之先,曾按八种轨道分别比较计算,何者最为经济,辑有《山西省修筑窄轻轨铁路之理由》一书上报南京政府铁道部。在理由书中,他算了一笔账:如修每米38千克的宽轨,全线需要投资9000万元。经调查,当时同蒲路沿线货运量每年约4万吨/公里,连同客运段收入(旅客7500万人/公里),每年总计约350万元。如果以该路运量每年增加30%计算,除去利息、支出,损益扣抵,50年内不但赚不了钱,累计还要亏损37.43亿元。而改修窄轨,则不仅铁轨成本降低,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与其他材料,投资仅需3400万元。20年内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还可盈利670万元;50年内约可赚回30.63亿元。一正一负相距甚远。南京政府起初对阎修窄轨铁路并不赞同,后经阎锡山“据理力争”,并以“将来拆除窄轨,由铁道部改修宽轨”作保证,方得批准。
       阎锡山修筑同蒲铁路讲求经济实惠的另一个做法就是“兵工筑路”。阎锡山称,他的“兵工筑路,不但在我省是创举,即在全国亦是创举。这件事如果做好,在国家可以化不生产者为生产者,在军人可以化单纯职业为复式职业”。是故,同蒲铁路的修筑始终贯彻了“以兵工为主,民工为辅”的方针。参加筑路的士兵,因有部队薪饷,所以只发给少量津贴,较之专门雇佣民工自然要节省许多。同时规定多劳多得,超过定额,可以多得津贴,士兵也有一定的积极性。因“工兵承揽的大部分是土石方工程,发包的单价是按照每个士兵除薪饷外每月另给3元钱津贴的标准而定,以土方而言,每士兵每日有一角的津贴,估计每士兵平均可做2.5土方,于是土方单位定为每方4分钱,把一段土方包给连队,再分配给各排各班,由各级军官部领导施工。由于部队有严格的纪律,动作一致,工作效率高,有时一个士兵每日能完成土方4方左右。虽是当兵的多得了点津贴,但以廉价的劳力,完成了巨大的工程数量”,也还是划算的。

       为了体现“兵工筑路”的特色和优势,阎锡山将同蒲铁路的整个组织机构都冠之以兵工的名称,不仅有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晋绥兵工筑路局,还有兵工筑路传习所等。兵工筑路传习所,是专门为培训筑路工程技术人员和行车人员而设的。学员主要从晋绥部队编余军官内招收,少数从大专毕业生中招考补充。分高级班和初级班,培训期6个月。培训期满后,分配到施工单位担任施工技术方面的工作,高级班学员任管工员,初级班学员任领工员。传习所培养出来的学员,不仅在施工中充当了骨干,而且省却了外聘技术人员的高费用,亦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使同蒲铁路尽快实现其经济效益,阎锡山采取了“分段铺轨,分段运营”,不等全线贯通,“边修筑,边受益”的办法。每铺轨一个段落,无论站房及其他设施完成与否,均须因陋就简,先行办理营业。

       此外,为了使同蒲铁路得以如期完成,阎锡山还不拘一格,任用能人。在山西广为流传的“边尔旺修隧道”就是其中的一例。边尔旺系阎之家乡五台人氏,半路出家,在雁门关大庙受戒,当了和尚。此人孤寡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修路。五台窑头一带出煤,但山路崎岖,行走不便。边尔旺常常背着干粮,义务修路,老百姓无不夸赞。后阎锡山出资整修窑头道路,即聘边为领工。北同蒲线上有一隧道名为段家岭隧道,全长384.7米。工程进行到该处时,总工程师谢宗周向阎锡山提出,段家岭隧道工程困难太大,恐不能按时完成,要求另请高明。于是,阎锡山又一次想起了他的那位同乡边尔旺。当时,边已经年过花甲,但精神尚好,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工程任务。边尔旺果然不负阎之“厚望”,自接手工程后,不辞辛苦,以身垂范。1936年冬,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隧道完工以后,阎锡山说:“出家人不赚钱,给他留个名吧!”于是,就把段家岭隧道命名为“尔旺洞”,并叫省政府秘书长宁超武题了字,镌刻成碑,嵌在隧道南口上方。

        阎锡山不偏信专家一面之词,敢于听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人员的意见也是人所公认的。以忻县高村至原平线路的设计为例:“设计之初,总工程师谢宗周认为高村以北要沿七岭河修路,砂质地基不够坚固,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因此他的设计方案是由黄寨东行不经忻县而绕定襄到原平。这样不是走弓弦,而是走了弓背。工程处长李其昌是个工人出身,施工经验非常丰富。他看了之后就很不以为然。便领着测量队长赵福增等携带仪器,沿七岭河亲自测量。测量结果,他认为可以修铁路,便绘图并作出了预算,与谢宗周的设计相比,可节约投资200多万元。他建议谢宗周修改设计方案,谢当然不依。这事反映到阎锡山那里,阎便骑着毛驴沿七岭河亲自踏勘,结果批准了李其昌的修改方案,改由高村经忻县而到原平,也就是现在火车运行的路线(赵增福因此得到阎的赏识,白晋路干线,阎就是靠他测量的)。”

       由于阎锡山一切从节俭出发,处处精打细算,同蒲铁路是以最省钱的办法修成的。据统计,“同蒲铁路的建筑费,南段为800万元,长以500公里计,每公里平均为1.6万元。北段为252万元(似为852万元之误——作者),长以350公里计,每公里平均为2.4万元。全线为1650万元,长以850公里计,平均每公里为2万元。”不及原设计宽轨铁路所需费用9000万元的20%,也大大低于同时期铁路建筑费用的平均水平。

       从1933年5月典礼动工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基本贯通止,四年多的时间里,阎锡山以相当精力致力于同蒲铁路的修筑,省署人员几乎全民总动员(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的职务均由政府人员兼任),每周开两次筑路会议,由阎亲自主持,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了筑路工程的顺利进展。四年中,不仅筑成了总长约850千米的同蒲干线,而且修筑了5条支线。这5条支线分别为:西山支线——全长43千米(太原至白家庄27千米,太原至上兰村16千米),1932年测量,1934年1月动工,同年9月27日竣工;忻窑支线——全长55千米(由忻县经甲子湾到窑头),1934年2月测量动工,1935年12月建成,系焦煤铁矿专用线,主要用于运送定襄的铁矿和窑头的煤炭给西北炼钢厂;平汾支线——全长31千米(平遥至汾阳),1935年6-7月测量,1935年11月动工,1936年7月通车;原阳支线——全长36千米(原平至阳明堡),1934年4月测完,1937年 3月 1日通车;白晋线——全长15千米(祁县东观至子洪),1934年1-10月测完,至1937年铺好轨未通车。5条支线总长度180千米,连同干线一起,长度超过1000千米,平均每年铺轨250千米。

       同蒲铁路作为纵贯山西南北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它的建成对山西各方面的积极影响无疑是不能否认的。“阎锡山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从实际出发,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采取种种措施,克服一系列困难,修筑了一条纵贯山西南北的同蒲铁路。这条铁路北可以联络平绥,南可以衔接陇海,东经正太以通平汉,西由太碛以达黄河,对于三晋的交通,绥蒙的发展,冀豫陕蜀的联络,以及对于中央及地方经济、政治、军事等都有着重大影响。当然,由于资金不足等条件的限制,阎采用窄轨,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山西铁路不能与全国各地的铁路接轨,给山西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应有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1937年9月13日大同沦陷,1937年11月2日忻口退却,1937年11月3日忻州沦陷,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
       1938年3月,日军主导修通了大同的路段。
       日军将石太线,北同蒲线,兰村,西山,西铭支线改建成标准规距,并与全国铁路联网。
        从1943年起,面对抗日军民的不断抗击与破袭,日军控制的北同蒲线仅能勉强通车。当时由太原至原平需要7小时,时速仅为25公里至35公里,列车牵引重量为300吨左右。

       1945年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又把握了山西大权,接管北同蒲铁路。
       194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对北同蒲铁路进行了有计划的破袭,大同至忻县间桥梁、车站站房、钢轨、枕木、电线杆、电线全被拆除;忻县至高村间的枕木全部烧毁,钢轨运走,路基分段挖断、炸毁。电线杆、电线、桥梁、车站站房拆毁,北同蒲铁路陷于瘫痪,至新中国成立都没有修复通车。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5月1日大同解放,6月7日成立了太原铁路治理局,并于11月6日成立了山西省铁路修复指挥部。太原铁路治理局成立北同蒲工程大队负责铁路抢修工作。11月开始,铁道兵一支部队开始抢修皇后园至忻县(80公里)和忻县至史家岗支线(38公里,现为忻河支线)全长118公里的线路。
       1950年3月至6月,铁道兵一支部队负责修通了平旺至朔县的线路和桥梁。忻县至朔县段,由于坡度大,弯道多,桥梁破坏严重,抢修难度也大,由太原铁路治理局工程大队、衡阳铁路治理局桥工队和天津铁路治理局朔县工程处于1950年8月至1951年7月修复通车。至此,平旺至忻县段全部抢修通车。
        1951年8月2日北同蒲铁路举行了全线通车典礼,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亲临剪彩。

        1957年1月25日,北同蒲铁路技术改造工程开始。太原铁路治理局放弃了宁武至轩岗段家岭间90%的旧线路,另筑新线。新筑段家岭隧道长3345米,当时仅次于川黔铁路的凉风垭大隧道,为全国第二长大隧道,于1959年10月30日竣工。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同蒲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电气化改造,部分线路进一步取直,曲线半径加大,增加站线,更换重型钢轨,线路通过能力进一步提高,行车设备更加现代化。
        1983年6月开工,1989年7月31日开通。1992年4月1日,北同蒲铁路全部废除蒸汽机车,改由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牵引,成为晋煤外运的主要干线之一。
        1984年,开始对北同蒲线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1989年7月31日,北同蒲线全线(其中双线174.05公里)电气化铁路开通运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