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自己正在学校的讲台上预备作文,有学生向我请教说理的方法。 “难!”我从老花镜边框的上面射出眼光来,看着学生。 “老师,说理真的很难吗?什么是说理呢?” 难。所谓说理,就是言说理由、根据。用塞拉斯的话说是“给出和要求理由的游戏”。香港有个哲学家李天命,写过一本《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他提出思考的基本方式:先问“是什么意思”,次问“有什么根据”。你拿到一个作文材料,譬如“修船工和船主”的故事,那就要先问这个材料是什么意思,这个“什么意思”就是论点,但你更需要追问“有什么根据”,这追问的过程就是说理了。 假如你认为“修船工和船主”这个材料讲了“人皆有善心,善心方可引导善举”,那作文里一定要说出理据,即为什么“人皆有善心,善心方可引导善举”,你要不说清其中的道理,你的观点就是无根之木,别人不相信你的观点。这样的作文就犯了“草率结论”的逻辑错误,即看到一点证据,不经周详思虑,立刻就下结论。你要作文,无论讲什么事情,你不但要弄清它是什么意思,更要说出它有什么理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作文就是学习说理。甚至可以说,学语文就是学说理,无论是做阅读题还是解读文本,都离不了说理。但是,你要说理,自己必先要明白道理,否则,就会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老师,怎样才能明白道理呢?” 难啊!基本的方法自然是读书明理,阅读提升心智,阅读改变观念,阅读产生了新的思维,让人学会了批判,懂得了取舍等等。这方面的道理人们已经谈论的很多了。但只读书未必可明理,因为读书有可能使你与外界隔的更远,反而成了书斋里的书呆子,不通事理。所以,重要的方法还是你自身的体验。你的切身体验就是无限的素材和观点,一切好文章都源于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感受。 譬如大家写作文所说的“人皆有善心,善心方可引导善举”。这无非是孟老先生“性善论”的观点,他的观点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的理据是:一个成年人看到一个小孩向水井爬去,快要掉到井里的时候,他就会莫名地紧张,会立刻冲过去救孩子。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不是他想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他想在父老乡亲那里博一个好名声,更不是因为他讨厌那孩子的哭声,而是因为人天生就拥有一颗恻隐之心。孟子的说理,貌似有理,实则忽悠。我们所列举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确有良善之心,确实“人皆有之”;但也有同学列举反面例子,如佛山小悦悦被汽车碾压18个路人皆漠视之的事件,这岂不说明自私之心也是“人皆有之”啊!其实,任何人都难免自私,但我们偏偏不愿意承认,总觉得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解决人的自私是极其困难的,实际上无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或伦理道德,都很难克服自私问题。对这一困难的解决,儒家出力最多,但也解决不了。 “老师,好像你说的是有点道理的。” 不但自私之心人皆有之,其实,偷懒投机、贪财好色、巧取豪夺、任性嫉妒等等恐怕也是人皆有之,孟子说理显然不是辩证地看问题,明显地报喜不报忧。也有人对“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也应该自私”给出这样的理据:自私让我们意识到对自己的东西拥有绝对占有权,自私也让我们对自己财产的使用有一个理性的规划,自私更使我们成为一个有权利意识的人,一个独立的、有理性的人。你看,作文的关键是认识事理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作文方法。再重复一下刚才所说的观点:你的切身体验就是无限的素材和观点,一切好文章都源于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感受。“说理”二字显然表明“理”是人说的,道理压根就是和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的,写作文要从自己的基本需求是合理的这一点出发,理直气壮地尊重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才能实实在在的说理;否则,说理就成了说大话空话假话了。要么韩寒说:中国人撒谎就是从语文老师教的第一篇作文开始的。诚哉斯言! “老师,是不是我们明白道理就能说理了?” 很难啊。明白道理是前提,但在写作文时还需要把道理加以明白地阐述,说理就是说出道理,但说出道理不是有个道理在哪儿放着你拿出来就可以了,说出道理也是道理形成的过程。丢勒说,“雕刻家是把石头上多余的东西去掉,让石头里面原有的形象显露出来。他不是说,那个作品已经做好了藏在石头里面。”说理通常不能指望说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也不能指望不做引申发挥就能说明白。所以,明白地叙述道理是一种特别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即使本来很懂道理,一旦要用语言明白去表述,往往说得一团糟,甚至成了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只有当把自己明白的道理化成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明白了道理,这样的说理才能给人一种道理上淋漓尽致的透彻感。 “老师,那写一篇作文需要怎样具体去说理?” 说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写作文说的基本上是事理,也就是说,不能离开事情去纯粹地说理。譬如说根据所给“修船工和船主”的事情去说理,可以使用因果、对比等方法说理,也可以使用寓言、比喻等方式去说理。根据事情去说理,能够说得具体、生动、可感、具有修辞的力量,容易被人理解。不过,言说事理,虽言之有理,但行而不远,因为说理的部分常常是给叙例部分之“龙”来点睛,弄不好就把“龙睛”点成了乌鸡眼。 “老师,我有一个梦想,高考能得满分作文。” ……梦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