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日报评论员:治堵,找准深处的“堵点”

 麦侬1 2016-05-05

  3月21日发布的《2015年上海城市交通运行年报》显示,去年上海道路交通拥堵时间和拥堵范围进一步扩大。据测算,去年工作日中心城内陆面干道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同比下降5%-10%左右;主要放射性道路高峰行程车速下降10%—15%左右;浦西中心区内晚高峰主要干道车速仅为15公里/小时,同比降幅达10%。

  在有限的道路资源和不断增多的机动车保有量面前,拥堵似是无法回避的大势。人们平日戏称的“魔都”,会陷入不可逆转的“魔堵”吗?

  任何特大型城市,都需要应答治堵的严峻考题。拥堵加剧无疑是“城市病”加重的直观表征,若难以扭转,不仅妨碍城市环境与市民体验度,亦间接推高城市运行成本,乃至对城市竞争力产生负效应。

  而治堵之难不仅在路面本身,更在道路之外。上海去年推出较以往更严的机动车快速路限行新政,起初颇有效果,但慢慢地还是抵不住机动车保有量增加的趋势。《年报》里传出的消息多少有些无奈:“限行令”虽好,但车速最终还是慢下来了。光有一条限行令,远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本来,“治堵”就不是一两条政策能解决的问题。拥堵本身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显见的是马路上车辆艰难前行,殊不见,造成拥堵的不仅是车辆数量同道路资源间的矛盾,更有方方面面的诱因。

  比如一边是轨道交通长期超负荷运转,一边是地面公交吸引力低位徘徊,“公交优先”战略始终难以全面切实落地;比如大量断头路存在,导致一些局部路网的联通性不高,令一些主干道承受过度压力;更比如机动车乱停车、乱占道、乱变道、路口违法、逆向行驶、非机动车乱骑行、行人乱穿马路等等交通违法行为多发、易发,时时刻刻在人为“添堵”——上周末召开的本市综合交通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这些问题被一一列举出来。它们,都同拥堵脱不了干系。而由它们构成的城市综合交通管理问题,正是上海亟待补齐的一块短板。

  两个多月前,“补好短板”被列为今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其两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从严加强综合交通管理”。刚刚召开的这次综合交通管理座谈会,进一步强调了补好这块短板的紧迫性。问题是,这块短板的补齐,究竟应当从何着手?种种问题叠加导致的道路“堵点”,又该通过什么来破?

  只要站在“一号课题”的高度,就不可能就路谈路、就堵论堵——针对机动车保有和通行的政策调控当然必要,但并非万能;要通过“拓路”来分流,更只能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窠臼。换句话说,既然列为“一号课题”,就意味着必须从交通管理中汲取一些全局性的经验和教训——“公交优先”战略尚待践行,暗示出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的遗憾和缺陷;轨交过于超负荷运转,折射出“重建轻管”的旧习;断头路难以打通,显示出一些条块、部门间协同不力;人为“添堵”的违法行为高发,则表明管理多少失之于松、执法依然失之于软。

  显然,在道路上的“堵点”背后,更是这些存在于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深处的“政务堵点”。这些“政务堵点”的存在,不仅是对交通管理水平的制约,也是对城市治理全局的妨碍。由此而言,治堵的过程、补齐交通管理短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触及深处的系统性改革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求在优化规划配置、破除条块壁垒、强化部门协同、强化日常执法等方面花大力气、做大文章。

  改革既在“深水区”,短板又到了“非补不可”的时刻,就惟有从这些深处的“堵点”开刀,条分缕析、攻坚克难,迅速取得扭转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实效,同时推进常态长效的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