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要 绝句除了要注意起承转合外,有人还总结出“六要”,这“六要”主要是针对七绝而言,五绝也可参照,一要少、二要小、三要了;四要常、五要藏、六要长。 一要少 绝句因为短,它不允许你从头至尾讲事件的过程,你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那一瞬间,就像摄影师拍运动员跳高照片,通常总是截取他正在跃过横杆时的姿势摄入镜头。 如王翰《凉州词》: 蒲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把享受美酒之欢愉与沙场血战之惨酷的矛盾,置于“欲饮”时,闻马上琵琶声而不顾的那一刻。王维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渭城曲》,写客舍饯别,为友送行而开宴、彼此举酒交谈等等,都一概撇过不写,只选取了别宴将散、元二欲停杯辍饮之时,当时友人定有推辞已不胜酒力之类的话,连这些细节也省略了,剩下的只有王维满怀依恋之情的两句劝酒的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景如能像国画中的写意花卉,比如画折枝梅花,一两枝花很突出,画面干干净净,没有其它多余的东西,这就很好。李白《望天门山》诗可谓是净化画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看,多么简单!两山夹江如门,日帆皆从中来,简洁中蕴不尽意。绝句的画面简洁与绝句在唐代大量采为唱词有关,这一点与下面要谈到的“了”“常”“长”等特点也都密切相关连。 到宋代,词大盛,替代了唱诗,绝句在有些诗人笔下,就从口头转向案头,写景也由简而趋繁,无复唐人绝句风韵。如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诗当然还是好诗,但须静心地闲坐案前,慢慢地玩味其中字字句句的意思,才能领略。 二要小 “小”是指借细节或琐事来表现诗旨。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诗写大好春光中少妇之寂寞愁思。末句以蜻蜓飞来立于其发际 首饰之上的细节,来摹写少妇见花沉思、凝立如痴的光景,可谓极妙。 杜牧的名篇《赤壁》,则是以小见大,借细事以增议论诗趣的典范之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折戟沉沙”的偶拾,引人进入“前朝” 赤壁鏖战的想象,是以小见大。 三要了 “了”是指语言要明明白白,要一看就知,一听就懂。韩愈写古体诗,艰涩难读处,佶屈聱牙。可他写起绝句来就不同了。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十分平易流畅,“草色”句如寻常口语,而为春草初萌写照,极传神。杜甫作律诗,善于琢句,其锤炼功夫,无人能比,皆句极老健。然其为绝句,便不用此法,造句只如说话,如《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四要常 “常”就是常见、常有、带普遍性。此外,使事用典,在各种诗体中,绝句也是最少的,除了本身是咏史性质的绝句。有的诗偶而用,也多属众所周知的熟典。 “常”与“了”往往彼此相关。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与今天口语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此外,注释、语译都全无必要,也不可能加了。这就是“了”;而所写见月思乡之情事又是“常”。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张籍《秋思》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不是都曾经遇到过的吗?正是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感受,能写出来就是好诗。绝句能写成“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便是真正的上乘之作。李白最擅长此道。这些特点,也仍然与绝句兴起时,多被用来作歌词有关。 长,指的是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者也。这一点对占绝句中最大量的抒情诗来说,尤为重要;若作歌词来唱,也是大关键。怎样的诗才算”长”呢?如刘禹锡《杨柳枝》说: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就是“长”了。被诗家誉为“神品”或“七绝压卷”的王昌龄《出塞》诗,这一特点也极明显: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把持续千年的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唐帝国政治、军事上的腐败,将帅们骄惰无能,不恤士卒,致使长期边患不断,因而人们意识到加强边防、抗御西北少数民族贵族集团侵扰的必要,且都有同仇敌忾情绪,以及百姓渴望亲人团聚,过太平幸福日子的强烈愿望等等,都结合在一起,通过妇女叹征夫不归的角度来表现,不但诗的容量极大,也特写得温柔不迫,情切韵长,而极宜于伶工被乐歌唱。为强化咏叹的调子,绝句在关键的三、四句上,运用假设、诘问、否定(不、无)、排除(唯有、唯见)等句式特多。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假设和否定;“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否定和诘问。“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是排除,如此等等。又五绝较七绝句短气促,似难酣畅抒情,然高手为之,亦不乏韵味悠长之作,诸选本中名篇俱在,毋烦赘举。 绝句的特点和历来诗人创作积累的经验及所用的技巧尽多,非“六字诀”所能全部包括,本文所述不过是其中较有明显共性的方面。真正的好诗是真诚而单纯的。 小石源主人认为:五绝从古绝中来,因为短制,所以其特点词约辞达理趣不失灵巧。七绝的特点则是顿挫爽朗,须于转折处着力。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五绝重含蓄,以清淡隽永为佳;七绝力主风神,以亢爽俊逸为贵。 而对于律绝的比较:因为律诗有制式上的先天缺隐,中间对仗,特别是有一联,还得找一联对上,如果意境中有可对的还无妨,如果没有,就难保不“拉郎配”了,最少诗意上就不那么浑成了,再说,把力都花到对仗上了,结尾就难免得不草草,所以律诗不唯要看直承,结有时甚至更重要。而绝句则于四句中要将起承转合全部包罗,不允许有铺陈的余地,所以必须精炼。所以认为绝难于律,绝更见功力。正因为律有体制之弊,绝有空间之限,古体的重新被人认识就是情理当中了。 三、绝句的对仗 绝句在格律中没有对仗的要求,但实际创作中却有很多是对仗的,特别是五绝,对仗的不少。有一二句对的,有三四句对,有四句全对的,其中又以三四句对的习见。四句全对的类似于律诗中的中两联。 一二句对仗的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里“寻常”对“几度”,大家也许以为没对上,其实“寻常”中“寻”与“常”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比如说“千寻”,另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少,人生七十古来稀。”小石源“行年六十蘧伯玉,酒债寻常杜少陵。”“寻常跬步增千里,六十人生第二程。”(《寿光前兄三首》)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一般来说,一二句对的七言较少,理由很简单,七言多首句入韵,如果七言对,多为首句不入韵。同理下面说一二联全对的也是这样。 三四句对的,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建《新嫁娘》: 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顾况《宫词》:“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廉卷近秋河。”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白《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见,定向瑶池月下逢。”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与史郎中饮钠鹤楼上吹玉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苏东坡《王蟒》:“百尺穿成连夜井,千金购得解飞人。” 一二联均对的,如上面所举的王之涣《登鹳雀楼》,上面所举的杜甫的《四绝句》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中庸《征夫怨》: 苏轼《溪阴堂》: 白水满树双鹤下,绿槐阴处一蝉鸣。酒酣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