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三五)

 江山携手 2016-05-05

第七章 

 

联即对联或者叫联对,其来源于近体诗中的中两联,其实早在《诗经》、《离骚》及汉魏赋中就大量运用了对仗,如“葛屦五两,冠緌双止”、“南山崔崔、雄狐绥绥。”(《诗经·齐风·南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诗经·郑风·山有扶苏》)“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诗经·郑风·溱洧》)刘勰《文心雕龙》还专门有讨论。但是传说最早张贴的对联要算五代后蜀主孟昶,他是对联的开山祖师,他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后产生了无数名联,如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著句讽刺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中都有描述。如昆明大观楼孙髯翁长联。

我们说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在于:一是它有比诗歌还要精练的语言,而且用字灵活自如,不受字数的限制,随意性强。与对联相比,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则显得拘谨、死板了一些。

前面我们在诗心篇中就诗中对仗讲了很多,且列举了实字对、虚字对、错综对等。其实对联就是脱胎于诗中的对仗,以上诗中所列举的这些方式同样适应于对联创作。专门的对联创作(不是为了诗中的对仗)是因为对联的实用性,可以张贴,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都讲究对联,如萍乡等地还有轿对等等,这样就让对联独立成了一种民间文学。很多地方都有楹联学会,有专门的创作对伍,全国还有很多楹联报,可以说这支对伍比诗人对伍还大,有人不会写诗但会对联。一副好的对联,不但可以流传千古,有时还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比如上面说的大明湖名联就成了济南的地标,后来在济南举行的城运会火炬就是根据这个联意设计。

 

一、对联的基本规则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最好不用重复的字,特意重复的除外。(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同一句或同一边句式平仄除相间,断句后要相沾,这一点很多对联专著或对联创作者都没注意到,不然读起来就不流畅,没有顿挫。(六)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但不可雷同或相反,即所谓合掌,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七)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二、创作方法

1、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小石源《题刘氏庄》:

稚子迎人无俗气;

老翁荷担带书香。

2、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如小石源《自题》:

功名无份常红眼;

富贵逼人怕白头。

3、白描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小石源自题联:

    未能远志先栽柳;

但羡前贤少读书。

4、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小石源:

    桑麻掩映牛羊懒;

鸡犬啼喧屋舍疏。

5、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小石源题桃花源:

    花开花谢忘甲子;

客去客来辨是非。

6、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

对联创作要点:一要切景切时题,二要有味,三要本色,所以属对要符合身份。

 

三、分类

对联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根据字数即制式的长短分为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长联等等。

一字联:

解放前,一次学潮中出现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个倒置的“生”字,下联是一个端正的“死”字,意为与其倒着生,不如站着死。如《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之类。

二字联:

出将;

入相。(旧时戏台两旁门上写有门联)

三字联:

满招损;

谦受益。

四字联:

行己有耻;

博学为文。(顾炎武联)

五字联:

五字联是最常见的制式之一,从汉魏六朝古诗中来,到了隋唐就很成熟了,特别是五律中两联。这里只举一副:

    黄莺啼紫陌;(秋江月影)

白马啸红尘。(小石源)

六字联:

六字联也习见,不如五字联多。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傅山联)

七字联:

七字联来自律诗中的中两联,也是对联中最多见的制式,原因是长短恰到好处,有利于表达,又易于创作,还便于张挂。后来产生的钟,便由此生发出来,这里不举例。

八字联:

歧岭日腾红来吴楚;

栗江水涨绿下潇湘。(小石源《归亭联》)

九字联:

从九字以上联,多断句,断句处注意粘对。

爆竹两三声,人间易岁;

梅开四五朵,天下皆春。

十字联:

    鲜汇江河湖海东鳞西蛤;

烹擅京粤川湘北味南风。(小石源题深圳某鱼城联)

十一字联:

    我自东来只此地名传西楚;

谁曾北顾知斯楼已近南天。(小石源为深圳霸王鱼城撰联)

雨洗青荷,一峰秀色迷人眼;

风梳绿柳,万缕情丝动客情。(小石源撰萍乡金螺峰公园联)

十二字联:

    岐山名今古,早随教化传海外;

形胜扼赣湘,别有天地非人间。(小石源为伍春梅山中别业撰)

十三字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阮元题杭州府贡院联)

十四字联:

纵目上层楼,看云树万家,桑麻千里;

骋怀临胜地,正清江南汇,雪岭西来。(叶燮生撰成都望江搂崇丽阁联)。

十五字联:

忠孝振纲常,党籍编名,气节宛如东汉;

文章垂宇宙,诗家衍派,门庭别启西江。(广西宜山黄庭坚联)

十六字联:

西蜀浣花溪边有万间广厦庇天下寒士;

南阳卧龙岗上只三进草庐容隆中布衣。(小石源自撰平泉庄联)

十七字联:

慢艇新荷,情醉红男绿女,不劳青鸟衔红线;

清风明月,景迷韵士高人,好写黄庭换白鹅。(小石源撰萍乡鹅湖园联)

十八字联:

倚亭怀远,想十年书剑飘零,只剩萍踪萦脑底;

把盏凌虚,顾四壁云山无际,恰如画影落樽前。(小石源自撰归亭联)

十九字联:

看碧云亭新雯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人来。(四川涪陵碧云亭联)

二十字联:

旧雨新雨,西冷桥畔各题襟,溯西汉渊源,藉彼鸿雪;

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杭州西冷印社联)

二十一字联:

    一生执教梓里,化李育桃,德泽后世,歧山萍水同千古;

半世浸淫骚风,研唐究汉,名留后世,芸阁金门合三人!(小石源挽蓁非师)

二十三字联:

喜契良师益友,评点周风汉赋,绍宋承唐,他年派衍新江右;

莫嫌地僻穷乡,俨然吴头楚尾,襟湘带赣,此地名传小石源。(丁亥小石源谷雨诗会)

长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孙髯翁)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小石源按:此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历来称天下第一长联,此联不独以长著称,还开长联式样。上联写昆明地理,下联说云南历史,一气呵成,典实相参,不愧千古名联。如果说刘凤诰大明湖联以高度概括抓住特点取胜的话,这副联就以大气雄浑开阔全面见长了。

四川灌县青城山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沦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从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真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冈,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芯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