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平水韵,不得不说的话

 江山携手 2016-05-05
    最近有些诗友很显出对平水韵的抵制甚至攻击性言论,君子乎本不欲多言,但又惟恐这些言论误导广大诗友(尤其那些初入此门者),便再说几句关于平水韵的话,以期能澄清几分误解。
    我们首先要知道,平水韵并不是什么“古韵”,它在本质上是全国各地方言的综合音系,是照顾了各种方言语音的“公倍数”,是为了持各种方言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语音因素(关于这一点,请看拙文《略说“平水韵”的来龙去脉》)。那些坚决反对平水韵的,大都是北方诗友,他们以普通话为标准,因平水韵的平仄跟普通话差别很大,便认为平水韵是“老古董”,早该抛弃。对于这种错误认识,君子乎澄明如下:
    其一,自唐始,诗人们使用的音韵便不是某个时代通语的语音。唐代用《切韵》、《唐韵》,宋代用《广韵》、《礼部韵略》,元明清用《平水韵》音系。从《切韵》开始,直到《平水韵》,都不是实际的一时一地之音,更不是某时代通语的语音,而是照顾了各地方音的综合音,是为了让各方言的诗人们在彼此方音的求同存异中能成功地进行诗歌交流。我们今天使用平水韵,同样还是这个目的。
    其二,所谓通语,其实只是方言中的一员,只是“一家之言”。今天的通语,实际上也就是北京方音;北京方音只是全国方音中的一种。让一种方音成为“独尊”者,并霸道地排斥掉其他众多方音,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平时说话交流那是另外一码事)。今天的广大诗友,和古代的广大诗友一样,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虽然学习过普通话,但在阅读时、在写作时,他们默读中用的还是自己的方音。广大南方地区的方言中都有入声,“白”、“国”之类的字,在他们读来都是仄声,北方人觉得别扭之处,在他们读来却十分和谐。用你的别扭作为理由来反对他人的和谐,合适吗?再比如,北方的声调较少,大都是四个;而南方的声调较多,多的有十来个。因此南方人使用平水韵作诗时,便要在声调上有所迁就——迁就北方的习惯。总之,平水韵是既照顾了南北,又分别对南北都有所限制。南方要迁就北方的声调,北方也要迁就南方的入声。这是十分公平的——平水韵的要旨便在于此,其核心即在于一个“公”字(是“公共”之“公”,亦是“公平”之“公”)
    其三,所谓通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演变,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通语便随之改变。使用一种恒定的音系(如平水韵),那么不管时代怎样改变,通语如何转移,前一个时代的人和后一个时代的人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只要这个东西代代相传(每个时代的人要想写作格律诗就得学习和掌握这个共同的东西),那么传承便不会中断,后人对前人的理解和欣赏便不会困难。这个浅显的道理,或许有些人永远也不能理解。君子乎举个假设的例子聊作说明:
    假设几百年后,迁都到了上海,那时候通语便成为上海话(如果这一点也不懂,请回忆一下古代的情况,唐代的长安,北宋的洛阳,南宋的杭州,明代早期的南京,明代后期的北京),到那时平时说话交流要用上海话,写诗作文也要用上海话。那时候诗友们读“古代”(即我们的“今天”)用“新韵”创作的格律诗,便会发现很多地方平仄上都不和谐(上海话属吴方言,有入声,“白”、“国”今天被我们当平声用,到那时又会重新变为仄声)。
    最后,君子乎想说的是,格律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瑰宝,而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一种传世瑰宝都必须有它恒定不变的灵魂;妄谈革新,一代一代的逐渐改变,革掉许多东西之后,那瑰宝便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模样,也不再是那个瑰宝了。盼有识之士对此能有深刻理解。

    【附】关于诗歌的诵读
    《平水韵》虽是古代的韵书,但今天使用平水韵,其核心精神并不是“使用古代的语音”;平水韵的核心精神如本文所说,在于一个“公”字,在于“公共性”,即全国各地的方言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都会在其中发现与自家语音不谐之处(不论平仄上还是押韵上)。既然是公共性的东西,那便都要互相迁就。
    在诵读上,由于古代师弟相传的吟诵之法今已难得与闻(在一些大家那里还在传承,在“外围”则已不传),用平水韵时,可依自家的方音诵读。只需要注意入声字和韵脚两个方面:在入声字上,有入声的方言自不必说;没有入声的方言,完全可以将入声字读为去声,但一定要读得短促一些(比如“国”字,读guò,只是收音要快,一带而过)。在韵脚字上,遇到不谐时可用“叶音”的办法。譬如杜甫的《春望》,方音跟普通话接近的,可以这样读:

    guò    pò      shān     hé        zài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国    破    山     河     在,     城     春    草    木     深。

    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hèn      biè      niǎo     jīng       xīn

    感    时     花     溅     泪,    恨     别     鸟    惊     心。

    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烽    火     连    三     月,     家     书     抵    万     金。

    bài     tóu       sāo    gèng    duǎn        hún       yù        bù     shēng    zēn

    白    头     搔    更     短,     浑     欲    不     胜     簪。

    其中,“国、别、白”三个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一带而过,不可读成正常的去声);“簪”字用叶音的办法改读(这个字古代本来读若zim;实际上“侵”韵中所有的字韵尾都是m,而不是n,这也正是“侵”韵和“真”、“文”两韵的一项重要差别。在“平、上、去、入”四声之前,汉语的声调本无去声(依王力说),而是“平、上、长入、短入”,后来长入变为去声。因此,将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是符合音理的做法——它们本来就是同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