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着眼“未来课堂”,打造数字学校

 weiyj114 2016-05-05

     着眼“未来课堂”,打造数字学校

(一)“未来课堂”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习理论的不断创新,当前的教育研究出现了诸如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WEB2.0、基于游戏的学习、虚拟现实、未来教室、学习环境、协作学习、创新思维等热点。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设计和构建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为此,上海提出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教育信息化首要考虑的是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信息化教育的新模式。浦东新区将基于新型学习空间未来校园的架构、基于移动终端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学科性软件工具与教学资源的课堂应用等作为“十二五”期间推进“数字化未来校园”的重要任务。

    为顺应形势的发展,三林中学在打造人文学校和数字学校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在新一轮发展中,学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特色发展的主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学校设想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未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研究,并以“信息化教学试点与实验班”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教室的物理环境、信息技术环境和教学生态环境,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与“未来课堂”的建构。并采用“点+面”的思路来推动创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点”即为信息化教学实验班的“未来课堂”,“面”就是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未来课堂”项目将以信息化教学试点与实验班级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程改革,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打造网络教育互动学习平台,加速课程信息化资源的结构化、知识化和生态化建设,通过学生终端设备在课内、外的应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使“未来课堂”成为“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有效课堂”。我们期望通过“未来课堂”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形成数字化学校的特色。

 

    (二)“未来课堂”基本特征

    传统的课堂是班级授课制下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场所。根据国内大部分学校的现有的条件来看,尽管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教室的环境设计、构造及座位安排等理念陈旧,决定了当下课堂具有教条、单一、静态的特点,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需要我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条件下对课堂进行重新认识、设计,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课堂。

    “未来课堂”是相对当下普遍采用的传统课堂的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参考国内外对课堂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未来课堂”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在物理环境上,采用可移动组合的学生课桌椅、书架、笔记本电脑存储柜等;在技术层面上,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平台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在教学模式层面上,引入了知识协作建构、小组合作、互动引领、泛在学习等模式;在学习资源层面上,分别运用结构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的思路架构教与学的资源库。“未来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中人、技术、资源、环境和方法等的作用,力求体现课堂的智能化、人性化、生态化、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

 

    (三)“未来课堂”实验初探

    去年,我校的实验项目《信息化环境下“未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被上海市教委正式立项为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项目。我们以2012级高一年级信息化实验班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未来课堂”的人文生态环境,形成开放、互动、共享、协同的班级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教学环境、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来具体实施“未来课堂”项目。

 

    1、构造“未来教室”

    设计与建设具有协作、可移动、数字化、情趣化、生态化等“未来课堂”特征的“未来教室”,其目的是要支撑各种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对“未来教室”预设了六个方面的远景目标。

    (1)基于泛在网络设计实现移动设备(手提电脑、PAD等)的无线接入,使教室作为校园网络的一个子网,师生开展基于信息化资源与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

    (2)桌椅采用移动和组合的形状,便于师生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灵活进行拼装,来支持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

    (3)采取多通道显示(教室内的交互白板、多媒体投影、触摸一体机、学生终端等),既能满足集体讲授上课的需要,又能满足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需要。

    (4)借助视音频录制设备,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实录与播放,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回放学习和交流使用。

    (5)实现教学资源与情境的虚实结合,既支持真实的教学实验,又可实现虚拟或仿真实验。借助视频会议系统能够实现本地课堂与远程课堂的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拓展。

    (6)基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课堂的光、声、温度、教学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在2012级高一信息化实验班教室的建设中,我们从资源、软件、设备和设施等方面对传统教室进行了配置和改造,初步具备了“未来教室”的部分功能。

 

 

    2、建设课程资源

    我们在教研组层面开展基于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首先是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制作和整理,其次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后是网络课程设计,逐步形成各学科结构化、知识化、生态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未来课堂”打造优质的资源学习环境。

    (1)课程教学资源的结构化

    课程资源建设结构化的基本思路是围绕课程教学主题开发课程资源,也就是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教学主题在资源和学习环境之间建立意义关联。以教学主题为线索的结构化资源库主要由活动数据库、素材数据库、工具数据库、案例数据库、学生作品数据库、反思评价工具以及课程标准数据库等资源要素构成,共同构成支持教学的资源环境。

    (2)课程教学资源的知识化

    课程教学资源库可以理解为是结构化管理的教学素材库,为了能支持教学,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即将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知识化。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将课程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平台进行耦合,并在平台上运用主题模板格式进行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知识化管理。在操作层面上,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基于教学单元(模块)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进行单元的划分,确定各单元的主备教师,其他教师则帮助提供教学素材、完善设计思路。

    (3)课程教学资源的生态化

    课程教学资源的生态化是指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的学习生态环境。学习生态化环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学习工具,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强力的学习支架和生成的学习情境等各种学习支持。我校从现有单一的课程教学素材库,正逐步建设支持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学习资源库,即从数据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生态化的学习资源以学习主题为主线,对素材资源进行梳理和集成,呈现给学生的不是素材的堆积,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学习资源,且支持基于学习终端的泛在学习。生态化的课程资源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为原始素材的提炼、整合、集成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开发思路。

 

    3、探索教学模式

    根据学习理论支撑的分类,信息化教学模式大概可以分为接受认知教学、建构认知教学、分布式情境认知教学等三种类型。目前,这三类模式有前者向后者转型的趋势。这一转型表现为从接受学习向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突出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使教学活动向着个性化、虚拟化和情景化发展,更加重视学习者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在“未来课堂”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归宿点,在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撑下,构筑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目前,我校在信息化实验班尝试开展基于“未来课堂”教学平台的高中语文协作知识建构模式、Geogebra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互动引领式教学、高中物理与化学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高中政治合作学习、高中历史和信息科技学科在线作业与测试、高中地理基于主题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探索。

 

    打造“数字学校”更是要将“未来课堂”的研究引向深入,以点带面,将成果逐步推广,使“未来课堂”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标杆。我们将在传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创特色,以“人文学校”与“数字学校”作为三林中学特色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和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大力弘扬“仰高文化”,积极探索“未来课堂”,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