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中,什么最重?什么最轻——赵妙果分享道德经学用

 道德经学用 2016-05-05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君主修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在此,圣哲老子揭示了宇宙中什么最重?什么最轻?什么最静?

天道的自然法则最重。

当然无视这个法则最轻。

无私无欲、无我无存、超然物外,心甘情愿把爱传出去最静,能量最大!

第一,揭示了轻与重、静与躁的辩证法则,揭示了不遵守这种法则的得与失的后果。

人类身上产生的轻与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自私、虚荣、傲慢、无知、贪婪,从而导致了智能的通道的阻塞,导致了成功通道上有障碍。自私、虚荣、傲慢、无知、贪婪,导致了人类最终对自己的惩罚。

第二,揭示了每一个生命体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静”与“重”二字。

作为一个生命体最不应该持有的是轻与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让自己生命体光彩夺目。

人之所以失去控制力,失去领导权,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宁静、不智慧、不谦卑;而其不宁静、不智慧、不谦卑的根源,又在身心为人际关系中百结所累,人际关系中百结为急躁、轻浮、名声、利益等外物所致,身心与外物死死纠缠,最后导致人生败笔。

老子论述因果告诉我们,“重”德和“静”德,即是有“道”者的德行。

第三,揭示了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天下。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管辖的一个万乘天下,只不过管辖范围不同——有人可以把《道德经》学用在家庭,有的可以把《道德经》学用在企业生命体,有的可以把《道德经》学用在国家生命体,有的可以把《道德经》学用在自己肉体的生命工程……

可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道理:管得好自己的人必然管得了别人,即然管得了别人自然管得了天下。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老子这一章当成是说自己的,永远记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永远记住“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永远记住“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四,揭示了更高层次的修炼者在任何环境下,决不轻易为外物惊动,无论外物如何变幻,都不足以惊动自己内心。

我们的内心到底追求怎样的心境?一则淡泊,二则空灵,三则慈悲。淡泊于外物,丝毫不计其得失,心灵便逐渐空寂;空寂之后,多重时空的万物与众生的智能通道就会显现,由此而证悟越来越高的天道、越来越大的时空;由此我们又成为各行各业突出而又是天长地久的专家和领军人物。

第五,揭示了环境中所有发生的人事物等诸变化,都只是对自己的考验或磨砺。

考验磨砺就是通过种种场景与途径,促使自己不断与人生第三层楼上的先天本性相连,不断去除后天的习性,最终偿尽历任潜意识灵魂所遗留的一切不良习性与罪错,最终顿悟多维时空的天机奥秘。

如果所谓的看得到、听得到蜂拥而至,他们不会大喜过望,因为那些看得到、听得到的仅是助其看淡名利和看清因果的助缘而已,而那些看得到、听得到绝不是为了使其获得快意的享受。如果看得到、听得到的外物蜂拥而去,他们也不会后悔莫及,他们知道最大的依靠是慈悲、是正信、是对《道德经》的学用和做好。

第六,揭示了人一旦决心走上内观自己、完善自己的求道之路,上天必定管他。

那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任何一切都不存在偶然,都是必定要发生在他身边或身上。所有的发生都是来考验、磨砺与提升自己的。能够正视自己,不断修正自己,则一日更甚一日纯净。

第七,揭示了如何练就超然物外的气度与胸襟。

如果一颗心始终是恍惚的,一颗心始终被一个人、一句话、一片落叶或一个金币所喜怒哀乐,情结无常,神情恍惚,百念丛生,那他就根本做不了求道者,而只能混同于寻常人。超然物外的气度与胸襟,决不可以强为,而是自自然然做到,不经长期的考验与磨砺,决不容易造就。

综上所述

宇宙中,天道的自然法则最重;无视这个法则最轻。

重代表生命,轻代表名利。

有了生命,才会有搏取名利的资本;有了生命,才会有理想与希望;有了生命才会有幸福与快乐;有了生命才会有人生的辉煌。所以,生命是名利的根本,生命重于金钱,生命重于名利。

人生中往往危急时刻,以静制动才是上策,因为心躁是让人往短命或者死亡线上徘徊告终,而心静才能让人走向希望。很多时候生活中事实就是,心躁则暗,心静则明。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道德经学用.第二十六章回信》

作者:赵妙果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版权所有,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