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人玩豪车,穷人靠体力:看看古人的“车”| 丹青里的历史 第一期

 青梅煮茶 2016-05-05

作者:何志浩


自古以来,车,除了它的实际用处以外,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目前,我国在商朝的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车辙印和马车,说明最晚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玩车了。


可不要小看“车”这个东西。


美洲在近代欧洲文明进入之前,有三个规模较大的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这三个文明直到十六世纪都没有发明轮子,更不要说车了。


上古的埃及文明虽然繁盛,但是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埃及人看到海克索斯人的马拉战车后,还是被吓了一跳。直到被海克索斯人的先进马车揍了一顿,埃及人才开始学习制作马车。


在中国传世的绘画作品中,关于车的描绘不在少数。通过古人的笔墨丹青笔,我们既可以一窥先人的生活情趣,也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



富贵人家的代步工具:越到后世越豪华




在汉代到魏晋,主流的马车被称之为轺车,是一种非常轻便的交通工具。轺车结构简单,一个车厢,两个轮子,一个伞盖,一套挽具,就组成了一辆车。


轺车分为两种,一种就叫“轺车”,指一匹马拉的“轺”,一种叫“轺传”,是两匹马拉的。


这种车的起源也非常的早,商朝周朝用来打仗的主力战车——轻车,就可以理解为是这种车的前身。

 

这种车的优点显而易见,那就是轻便,马拉起来轻松,自然也就跑得快。而且结构简单,飞速行驶的时候即使有些颠簸也不会散架。但是车厢小,只能乘坐两三个人,而且轺车是“敞篷”的,雨雪天气颇有不便。

 

这一点和今天的敞篷跑车还真有点像——跑得快,座位少,雨打风吹有些麻烦。

 

到了魏晋时期,轺车车厢两边变得高了一些,大了一些,伞盖也变得华丽。大家熟知的《洛神赋图》中,就有这样的描绘:

 

上图:《洛神赋图》中乘坐轺车的曹植。


到了南北朝,“老司机们”对车的要求又有了变化:我又不去打仗冲锋,车要那么高的速度干嘛?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轺车基本上被市场淘汰了,那种封闭式车厢的“安车”开始受欢迎。


秦汉时期也有安车,大的用四匹马来拉,小的用一匹马拉,小的也叫“小车”。在当时,只有皇亲国戚,或者受到皇帝特许的贤者才能乘用。


其中,西汉丞相田千秋,就因为年纪大了还恪尽职守,被皇帝特许他在宫中乘坐“小车”来上班,为此田千秋还特地改名叫车千秋,以示感谢皇恩。


另外,地方官员告老还乡,贤者去京城面圣,皇帝也会借给他们安车使用。


到了魏晋,战乱频繁,“礼崩乐坏”,安车倒是从象征皇权的特殊产品,变成只要你玩得起都能玩的东西。


可是战乱也导致道路没人修整,马拉车太快容易颠簸,加上天天打仗马越来越少,四匹马的成本太大,所以那时候的安车一般用一头牛拉。

 

南北朝到唐朝的壁画中,这类的牛车非常多:


上图:唐朝墓葬壁画中的牛拉安车。


上图:南北朝墓葬壁画中的牛拉安车。可以看到,方形的拱状车顶取代了华盖,车辆的两边都有了遮挡。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绘画技术尚未成熟,所以画面比例有所失真。

 

到了宋代,那些贵族开始对乘坐交通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当时的很多城镇,开始流行用青石板铺路。

 

我们不要把古代富人乘车这件事想像的多美好,首先,古代可没有柏油马路,道路有多颠簸,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山村的土路,至于层次不齐的青石板路,想想都觉得颠簸起来很疼;


其次,古人的车没有充气轮胎,车子也没有悬挂系统,减震的唯一手段就是在车轮上绑上一圈蒲叶,聊胜于无。坚硬的轮胎碰到青石板路,你想一想吧……

 

所以,从宋代开始,富人们更喜欢用轿子代步,而且出现了牲口驼载的马轿,兼顾舒适和速度。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马轿:


上图:清摹本《清明上河图》中马轿


 


帝王之车:讲究的是科技和排场


 

一般的贵族出门,乘车那是代步用的。皇帝出门,尤其是举行重大典礼的时候,那是代表国家的形象,所以各种排场少不了,各种黑科技更是少不了。

上图:宋代《大驾卤簿图书》局部


这幅图是记载宋朝皇帝最高规格的出行仪仗队的《大驾卤簿图书》的局部,大家可以一窥皇帝出行时候的壮观场面。

 

除了这些骑马的仪仗队士兵,仪仗队中更是少不了各式各样的车辆,有大有小,全部是限量款。其中,有这么两种车最有意思。


上图:宋《大驾卤簿图》局部

 

这种叫指南车,技术含量异常高,这个车里面是不坐人的,所以车周围一圈没有供人踏脚上车的部位。

 

至于车上面的那个人,大家要注意了,其实那只是一个木雕!这个木雕下面有个转盘,通过车厢里的各种齿轮,连接着车轴和车轮。所以无论车如何转向,上面的木雕始终面朝南方。

 

这辆车,可以说是整个仪仗队的导航系统。

 

上图:宋《大驾卤簿图》局部

 

这种车更不得了,叫“记里鼓车”。这辆车的上面的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木雕,而是两个“机器人”。

 

大家可以看到,这俩“机器人”一个对着鼓,一个对着锣,他们的任务可不是吹吹打打演奏乐器,而是记录皇帝出巡行走的历程。这两个机器人的体内有发条、弹簧,通过齿轮连接到车轴,和车轮。

 

车辆每前行一里,上面的小人敲一下鼓,每前行十里,下面的小人敲一下锣。这种车其实并非宋朝原创,早在汉代,大学者张衡就已经制造了这种车的模型。说“记里鼓车”是世界上最早的里程记录仪器,丝毫不夸张。


上图:汉代画像砖拓片中的早期记里鼓车。

 

不过,这些只是仪仗队用的车辆,并不是皇帝出远门的时候实际能用到的,像指南车,记里鼓车,更是只能在城市的平坦道路中用用,到了荒村土路上,肯定抓瞎。

 

明朝的《出警入跸图》则描绘了明朝万历皇帝出门祭祖的场景。这次出行的距离大约有五六十公里。在今天,五十公里开车上高速也就半小时(只要不堵车),可是在古代,那可得走上一两天。


皇帝出远门,那肯定是不一般,《出警入跸图》中的车辆更是可以用壮观二字形容。

 

像这辆数十匹骏马拉的庞然大物,简直已经可以称之为“移动别墅”。


哦,不对,应该是“移动宫殿”!


上图: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大家可以数一数,这辆车“排量”有多大。


上图:明《出警入跸图》局部。我数过了,一共二十三匹骏马!

 

但是,这还不是“排量”最大的车,下面这辆车的“排量”,估计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


上图:明《出警入跸图》中的象车

 

四头大象拉的车,我就问你怕不怕!

 

因为这两辆车实在是太大了,底盘也很高,所以皇帝上车必须走台阶。台阶在哪里呢?有侍卫扛着呢:


上图:明《出警入跸图》中扛着车辇台阶的侍卫

 

除了这些另类的大排量,皇室还有些另类的小排量。皇宫大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坐马车浪费,步行太累,所以皇宫里面也流行一种另类的便车——羊车。


晋朝皇帝司马炎的后宫非常大,据说各种妃嫔将近一万人,他也不知道去哪儿好。于是他没事就驾个羊车在宫里面溜达,停到哪算哪。


因为羊喜欢吃竹叶,喝盐水,所以妃嫔们都会在门口插上竹叶,洒上盐水,以求皇帝的“御羊”驻足门前,得皇帝的宠幸。


这个事情也流传成了一个成语典故,就叫“羊车望幸”。


上图:清《羊车望幸图》

 


平民用车:实用就好


 

对于平民来说,车这种东西大多数可不是代步的,而是用来干活的,就算用来代步,那也是能省则省。

 

比如说羊车,在民间也是有人用的,比如明代人画的《罗汉图》里面,就有个乘坐羊车的老和尚。

 
上图:明《罗汉图》

 

要了解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两幅画可以说是必看,一副是《清明上河图》,一副是《清明上河图》。


只不过,一副是宋代的,一副是明代的。一幅画的是宋朝的汴梁,一副画的是明朝的苏州。

 

这两幅画中,都有百姓乘车代步的描绘,不过那些车都是“货客两用”,有点类似于咱们今天的皮卡:

 
上图: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上图:清摹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么一看,还真能勾起不少以前乘坐拖拉机去镇上赶集的回忆。

 

除了这些“货客两用车”,古代也有“重型卡车”。在清摹宋本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这么一辆:

 
上图:清摹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二十头骡子和三头备用骡子,单单驾驭这些骡子就得好些人手了。

 

当然,绝大多数百姓可买不起牲口,很多人也都是单独干活的个体户,他们使用最多的车,是人力的独轮车。


上图: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使用这种手推车的,差不多这么几种人,一种是帮人家运货的,一种是帮自家运货的。上面这幅图中推手推车的,估计就是属于这两种之一。


还有一种,那可就有说头了,他们在古代叫做货郎,一辆车或者一个担子,挑着货物到处卖。

 

古代,以货郎为题材的画,那可是数不胜数。

 
上图:明佚名《货郎图》


上图:明或南宋(待考)佚名《货郎图》

 

这些“怪蜀黍”推着独轮车,带着各式各样的玩具,四处奔走,在村头街尾勾搭各种萌娃。


之所以“货郎图”那么多,我估计是因为货郎这个职业,是当时每个人的童年记忆。画家长大了,回忆起往事,想画点童趣的,自然就会以“货郎”作为题材。

 

然而,这些货郎都不算什么,下面这位货郎兄,堪称古代的商业巨子:

 

你可能会说,这哥们儿车上的货物还没有上面那几位多呢,就几个瓶瓶罐罐,有啥值得吹嘘?

 

我想说的是,这幅画名叫《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画的是明代成化年间宫里过元宵节的场景。也就是说,这哥们儿的独轮车,愣是推进了紫禁城,堪称明代的“励志哥”。



小彩蛋:上面这些都不算啥



上面那些车,都不算啥,中国先秦时期有一副帛画,那里面画的车,水平比之前的所有车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上图:周代帛画《人物御龙图》


哈哈,一个小小的玩笑,这幅图画的是一位楚国巫师驾驭着龙,带着凤凰升天的场景。虽然没有轮子,但是比较有个底盘和伞盖,勉强也可以算是一台“轺车”吧。


小编在此感谢大家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