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隶续》载《天井道记》铭文 《天井道记》,又称《武都太守天井道碑》,亦称《天井道碑》,摩崖石刻,东汉灵帝建宁五年(172年)镌于甘肃成县西狭,今佚。南宋洪适《隶续》存有铭文。 宋人洪适是惟一收录《天井道记》碑文者。《隶续》所载《天井道记》勒石时间清楚,铭文内容显系摹自拓本,真实可靠。其跋语又云:“《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今在成县,灵帝建宁五年造。碑云:斯道狭阻,有阪危峻,天井临深,冬雪则冻,夏雨滑,过者战战……李君以建宁三年到部,明年治西狭,又明年治郙阁、治天井。可谓'除患蠲难’心乎惠民者……” 但此摩崖一时未出,故说法较多。宋人曾巩未明确摩崖名称,但提出李翕在西狭有二刻。其《元丰题跋》卷一载:“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字伯都,以郡之西狭阁道通梁、益;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霣坠之害,乃与功曹史李旻定策,敕衡官掾仇审治东阪,有秩李瑾治西阪……既成,人得夷途,可以夜涉,乃相与作颂刻石。其颂有二,其所识一也。其一立于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其一是年六月三十日立也。” 洪适著述《隶释》时已论及《天井道记》,不过,此仅为推测:“李君治武都桥道前后三处摩崖,栈道架桥则《郙阁》;凿崖治路则《西狭》《天井》。此碑灵帝建宁四年刻,彼两碑皆次年刻者,欧得其一,赵得其二……今集古之家,惟有壬寅一碑。'李雯定策’碑中不见。《天井》吏属却有李旻姓名。始知南丰非轻信异闻,必是西狭第二碑所载。近岁武都樵人斩刈藤蔓,始见石上有字,倚崖缚架椎拓甚艰,寺僧或以恶木蔽晦,日后恐有此患。” 上文所谓“《天井》吏属”,实指《西狭颂》“十二行题名”,而洪适以为另是他碑题名,故云。《天井道记》存在的另一个依据是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引《同谷志》的记载:“《同谷志》云:后汉建宁四年《武都太守李翕修道记》并《黄龙白鹿嘉禾甘露木连理石刻》,建宁五年《天井山修道记》,熹平三年《耿勋政绩》并《题名记》,并在封泉保鱼窍峡。”《舆地碑记目》又云:“汉《天井山记》亦汉阳太守李翕建宁五年造。今藏碑之家惟有前一碑,四年所立者。后三碑,五年所立者少之。一老农云:往年雷震,崖石仆地。此碑不知所在,可惜也。” 关于天井山的具体方位,古代志书记载比较模糊。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成州”条记载:“天井山,在郡西二十里。有白龙潭及汉《耿勋磨崖碑》。”清黄泳《成县新志·山川》云:“天井山,在郡西二十里。两山对峙,一泓中流,昔传有龙飞出,故曰'龙泓’。汉太守李翕开天井道,民磨崖勒铭。宋曾巩有颂,明胡缵宗有传……” 据成县地方学者考证,天井山在西狭峡谷北侧,其山顶有纵深洞穴,其状如井,深不可测,故得此名。而曾巩《元丰题跋》谓“敕衡官掾仇审治东阪,有秩李瑾治西阪。”依此推测,《天井道记》应在《西狭颂》西北方。《隶释》又言“寺僧或以恶木蔽晦”。此又隐约告诉人们:《天井道记》近旁有寺庙。今《西狭颂》西两公里处“保人岩”有关帝庙,庙内存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重修关帝庙碑记》云:“盖闻人杰者地亦灵,美前者犹美后,自古然也。同谷之西距县四十里有保人岩,而其中有关帝庙焉。是庙也,不知创于何代,始于何人?今观其地,崇山峻岭,若龙之蜿蜒而来,且五仙山以峙其上,黄龙潭以流其下,斯诚天造地设。与天井山、绛帐台为成邑佳景,而神圣之胜境也。然而风雨飘零,庙宇倾颓矣……” 笔者曾多次在关帝庙境内搜寻《天井道记》的蛛丝马迹,但一无所获。据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所载,赵晋斋(魏)曾嘱略阳县令代访,晚清吴大澂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也托人搜访过。近年,当地学者将《天井》位置拟定于关帝庙对面,勒“天井”二字榜书且题记云:“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继整修西狭东段阁道后,于建宁五年(一七二)修筑西段道路,吏民镌《天井道碑》以彰其德,历经沧桑,故址难觅,欣逢盛世,特刻石记之。公元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今人在无任何考古收获的前提下,草率定位“天井”故址,必将给后人寻访《天井道记》摩崖造成思维误导。 (文/ 蔡副全 陇南师专美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