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狭颂》辨

 鸿墨轩3dec 2017-03-01

西狭颂辨

 

核心提示: 本文对历代有关《西狭颂》著录的偏颇与失误,进行了梳理。同时,针对《书法报》第47期李□□先生有关《西狭颂》的介绍,进行商榷。

汉 西狭颂摩崖 清初精拓整件

内容提要

本文对历代有关《西狭颂》著录的偏颇与失误,进行了梳理。同时,针对《书法报》第47期李□□先生有关《西狭颂》的介绍,进行商榷。

关键词]西狭颂  郙阁颂 天井道碑 耿勋碑 商榷 

《西狭颂》,东汉著名摩崖石刻,八分书。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汉三颂”。自北宋赵明诚《金石录》以后,明清近40种金石著作均有记载。然而,《西狭颂》地处偏远,且有险峻的悬崖峭壁,故少有人去实地考察,有关《西狭颂》的记录,大都依据拓本或传闻,多有谬误。2002年《书法报》□期第三版刊载李□□先生的《西狭颂》一文,诸如《西狭颂》位置,正文排列及碑刻现状等观点,本人有不同看法。现略述浅见,就教于诸方家

西狭颂

一、关于《西狭颂》的位置

李□□先生“西狭颂”一文(以下简称“李文”)中称:《西狭颂》,“旧在成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天井山)”。或是沿用旧说:清.宣统《甘肃通志》载:“汉武都太守李君《西狭颂》,即天井山摩崖碑,在成县”。上海书画出版社《西狭颂简介》:“《惠安西表》……在今甘肃省成县天井山”。很明显,以上记载是将《西狭颂》与《天井道碑》混为一碑。

《西狭颂》与《天井道碑》同在西狭,造碑时间和记述内容相近,且一存一佚,所以,古代金古著述常相互扭结,彼此难辨。北宋.曾巩《南丰集》最早提及《天井道碑》①。南宋?洪适《隶续?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卷十一)收有全文。《隶续》又云:“李君以建宁三年到部,明年治西狭,又明年治 阁,治天井。”《隶释》明确指出:“李君治武都桥道,前后三处摩崖:栈险架桥则《郙阁颂》,凿崖治路则《西狭》、《天井》。此碑灵帝建宁四年刻,彼两碑皆次年刻者……《天井》一碑是时未出”。由此看来,《西狭颂》、《天井道碑》确为二碑。《隶续》又云:“近岁武都樵人斩刈藤蔓,始见石上有天井刻字。倚崖缚架,椎拓甚艰,寺僧或以恶木蔽晦,日后恐有此患”。清人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汉天井山记》:“又老农云,往年雷震崖石仆地,此碑不知所在,是可惜也。”那么,《天井道碑》到底在哪里?至今是个谜。或毁于雷震,或为泥沙淤埋,或为草木掩蔽,尚有待来日探索。

《西狭颂》所在峡谷由两山夹峙而成。据当地学者考证,天井山在峡谷北面,其山顶有纵深洞穴,其状如井,深不可测,故得此名②。而《西狭颂》镌刻在峡谷南侧。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翕字君羡,开平道路,作摩崖颂。汉建宁四年造,今碑在鱼窍峡。”其记录也有误,“鱼窍峡”是成县方言“鱼跳峡”的音转,其具体位置在峡谷前段③。《西狭颂》正文谓:“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此句可有两种断法:或为“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或为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倘是前种,该峡为“西狭”毫无疑问;倘是后者,亦不能否认该峡为“西狭”。文中所叙“郡”自然是指“武都郡”,东汉时郡治即在成县(时称“下辨”)。“故城在今县西不远”④。既然“狭”在“郡”西,所以称该峡为“西狭”自在情理之中。而且,自宋以降,诸金石著录皆称“西狭”:“以郡之西狭阁道通梁、益……”(曾巩《南丰集》),“西狭颂,建宁四年造”(清.顾蔼吉《隶辨》),“武都太守西狭颂,八分书”(王懿荣《汉石存目》)。古今地名,时有更革,而“西狭”仅此一处,且为古今所认同。今虽偶称“丰泉峡”,当在“丰泉村”得名之后。据史料记载,丰泉村得名于宋代⑤。综上所述,《西狭颂》所在地,应拟为成县西狭,或成县西狭青龙头。因为,碑刻所在的山头叫青龙头。

西狭颂

二、关于《西狭颂》的正文排列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方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文物出版社《西狭颂简介》及“李文”等皆称《西狭颂》:“二十行,行二十字”。这是由于著录者未曾见原碑所至。其实,《西狭颂》正文二十行,凡三百八十五字,其中满行二十字,第十六行十五字,十九行十六字,二十行十四字。题名十二行,共一百四十二字。

西狭颂

三、“仇靖”与《西狭颂》、《郙阁颂》

“李文”在谈到《西狭颂》、《郙阁颂》为姊妹篇时,只提到“李翕”与“仇审”二人,却没有提及“仇靖”、“仇绋”。《郙阁颂》,造于灵帝建宁五年(172年),在原武都郡沮县之析里(今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乡)。《郙阁颂》晚《西狭颂》一年。《隶释》载有全文。其题名第三行“从史位,□□□□字汉德为此颂”,第四行,“故吏,下辨□□□子长,书此颂”。翁方纲根据宋人著作,考证出《郙阁颂》撰文者为下辨仇靖,书颂者为下辨仇绋(《两汉金石记》卷十三)。《西狭颂》颂文后题名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由此可知《西狭颂》、《郙阁颂》同为仇靖撰文,并书《西狭颂》。

西狭颂

四、《西狭颂》摩崖刻石至今保存完好

清. 杨守敬《评碑记》称赞《西狭颂》:“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而“李文”末段却写道:“摩崖(《西狭颂》)历经风雨侵蚀,大都漫漶残泐”。以至对“首尾无一缺失”( 杨守敬《评碑记》)产生怀疑。如此看来,李先生未曾见过原碑,也没有看过其优秀拓本。《西狭颂》摩崖刻石刊于西狭南侧近乎一米深的石灰岩凹面上。碑面石质坚硬,风雨难蚀,又因地处偏远,悬崖壁立, 捶拓不易,以至成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东汉摩崖刻石,近年,当地政府又修护碑亭加以保护,真可谓安然无恙。正如宣统《甘肃新通志稿》所言:“此碑在汉碑中剥蚀最少,以临江摩崖,毡捶不易,故较他碑独获保全”。

然而,清.方若《校碑随笔》云:“旧拓'过者创楚’之'创’可见,近泐作白空。”王状弘《增补校碑随笔》:“此碑屡见旧拓,'创’字皆无甚异,偶见'创’字'口’部不损者,辄皆涂墨,窃以为'创’字不足以为据。昔年在沪上见一整纸本,墨色醇古厚润,略有缺损,'创楚’之'创’字'口’小黑块显然不损,始知'创’字未损本实有,是未见耳。所见未损本是皮纸整拓,裱工脱落,以墨色度之。当为明中叶拓本”。看来古人常以“创”字“口”部损否来衡量碑拓的早晚,竟不知“创”之“口” 部至今较完整,仅内口略有缺损,用小拓包捶拓,便清晰可见。⑥

东汉摩崖刻石西狭有三处,即《西狭颂》、《天井道碑》和《耿勋碑》。《耿勋碑》,灵帝熹平三年(174年)造,位于西狭东段峡谷(西距《西狭颂》约一公里)处的北侧岩壁上。22行,满行31字,共454字,有篆额:“武都太守耿勋表”八字。耿勋是李翕的继任者。康有为《艺广舟双楫》评:“耿勋, 阁古茂相类。”杨守敬赞曰:“与《西狭颂》、《郙阁颂》相似,而稍带奇气”。此碑所在崖壁,石质恶劣,碑面凹凸不平,又常年雨水冲流,碑文已漫漶难识。是否李先生把《西狭颂》与《耿勋碑》相混了。

 

注释

①北宋.曾巩《南丰集》:“乃(指李翕)与功曹史李雯定策,敕衡官掾仇审治东坂,有秩李瑾治西坂……乃相与作颂刻石。其颂有二,其所识一也。其一立于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其一是年六月三十日立也”。此二“颂”当指《西狭颂》与《天井道碑》,只是《天井》造碑年月日有出入。据《隶释》载《天井道碑》署年月为“建宁五年四月廿五日己酉”。

②高天佑,《西狭摩崖石刻群研究》,第256页。兰州大学出版社。

③胡祥庆,《成县风物英华》,第185页。兴界图书出版公司。

④《成县志》,第125页。西北大学出版社。

⑤同④。

⑥同③。

主要参考书目

1、北宋?曾巩《南丰集》 9、清?宣统《甘肃通志》

2、南宋?洪适《隶续》、《隶释》 10、清?宣统《甘肃新通志稿》

3、清?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 11、方若《校碑随笔》

4、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12、王状弘《增补校碑随笔》

5、清?杨守敬《评碑记》 13、高天佑,《西狭摩崖石刻群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

6、清?顾蔼吉《隶辨》 14、胡祥庆,《成县风物英华》,兴界图书出版公司。

7、清?王懿荣《汉石存目》 15、《成县志》,西北大学出版社。

8、清?康有为《艺广舟双楫》

(作者:蔡副全,此文摘自《书法报》2003年5月26日)

【转载】《西狭颂》 - 弈备子 - 休闲围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