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你的班上有“问题学生”么?| 好教师

 长沙7喜 2016-05-05

成因:

“问题学生”的形成有多方的因素,学校、社会、家庭都逃不脱。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孩子的不良恶习其实最初都是源于父母的溺爱、纵容,而正是这种娇纵导致了孩子的自私、任性、蛮横和得理不让人,他们缺乏忍耐,缺乏宽容,不懂得体恤别人,不能面对挫折,在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的身上都能体现出这些问题。

学校:在学校教育中,由于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直接导致了老师对待学生就是以学习成绩论好坏,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就自然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对待这些学生,老师们极其缺乏耐心和尊重,久而久之这些本来只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就慢慢的成了不爱学习,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问题学生了。

社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已经慢慢的进入了校园之中,由于学生还不能正确的判断这些信息,导致学生误入歧途。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该注意避免哪些策略上的错误呢?

策略错误一:怒不择言

“问题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问题多,常常惹是生非,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正常情况下,多数班主任都能够耐着性子,对“问题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当一个问题在同一个“问题生”身上反复出现之后,这时候,班主任的情绪往往就会失去控制,恼羞成怒之下,“破罐破摔”之类伤人的话就会脱口而出。结果是“问题生”新的“问题”又来了——你让我丢面子,我就让你丢心情。

策略错误二:随心处事

处理学生“问题”,最忌讳班主任情绪化,没有个一以贯之的心态。心情好时,就春风满面,学生的什么“问题”都不成问题,或焉敷衍了事,或一笑了之;心情不好时,常常不问青红皂白,或是声色俱厉地批评,或是随意严厉地惩罚,很少考虑“问题生”是什么感受。

这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易造出情绪化的学生来。

策略错误三:紧盯短处

不少班主任对待“问题生”有个潜意识,就是认为只有时时盯紧他们的缺点,“善于”发现他们的短处,并时时敲响他们的警钟,才能牢牢地将他们掌控在手心,引起他们对自己“问题”的重视,从而促进他们的改变。

实际上,这样做法往往强化了他们的自轻自贱,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一无是处的。“女子为悦己者容”,当“问题生”心“死”之后,也就不会再为求得他人的赏识而努力改变自己了。

 策略错误四:空洞说教

“问题生”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而是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悟自己的对错。

策略错误五:横向比较

有的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中,会动辄给“问题生”找个学习的榜样,作为他学习行为习惯的标杆。但这种“横向比较”是拿“问题生”本身的短处来比优等生的长处。结果是,“问题生”不但依然是老样子,而且有些还出现新的“问题”——更加自卑,更加敏感,更加敌视教师,因为他会觉得老师是在故意贬低他、变相打击他。

策略错误六:不理不睬

当有些班主任对“问题生”无能为力,深恶痛嫉时,就会放弃他们,对他们不管不问,以为这样就解脱了。其实,由于教师的“放弃”,他们会明显地觉察出自己的被厌恶被孤立,于是就会制造更多更大的麻烦来引起师生的关注,哪怕这样的关注是贬低的打击的处罚性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方设法地寻求被“批评”和“处罚”,有时成了被教师放弃的“问题生”的一种心理需求。

面对“问题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办?

一、转变观念

心中真正装有“问题生”,能够时刻用一颗尊重、平等、和善的心对待他们,即使“问题生”的确是有意攻击他,他也能保持克制和耐性。

二、了解原因

因为造成“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复杂,由此而产生的不良行为也有多种表现,因此对待问题学生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家庭情况,人际交往等。针对因家庭原因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用诚挚的爱去感化他们,用情感上的交融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与不满。

三、“有效”关注

用宽容的心态悦纳他们已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用赏识的目光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用换位思考的爱心体察他们特殊的心情与言行——这样的关注方能真正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向往和亲近。

四、尝试不同交流方式

教育问题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和学生本人的直接交流,只有和学生交流后,老师才能知道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才能对症下药。但当你想要和这些学生交流谈心时,他完全的不理睬,你该怎么办?可以尝试以书信的方式和学生去交流。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心理和自尊心都很强,面对面的交流有时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所以班主任可以通过书信和这些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既能和班主任敞开心扉,有可以保护他的自尊心。

五、善于观察和引导

只要教师善于观察,都能发现他们多少总有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喜欢打球等体育运动的,有的喜欢画画等动手操作的,有的喜欢唱唱跳跳等才艺表演的,等等。只要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相信“问题学生”会让您刮目相看的。

好了,今天小编就说到这儿了,这些方法,老师们可以试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