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书画讲堂】俞丰| 古谱画竹秘要(十二)

 河上居 2016-05-06


华夏书画讲堂
俞丰


序  言
本篇汇总古代主要竹谱和墨竹画论而成,大致按所讨论的内容归类,以清眉目,但其中亦难免有穿插互见的成分。古代墨竹画法、画论随时代而演变,故读这些画论,尤其需要注意结合时代风格加以辨析。
古谱画竹秘要
(十二)
点节
元·李衎《竹谱详录》
立竿既定,画节为最难。上一节要覆盖下一节,下一节要承接上一节。中间虽是断离,却要有连属意。上一笔两头放起,中间落下,如月少弯,则便见一竿圆浑;下一笔看上笔意趣,承接不差,自然有连属意。不可齐大,不可齐小,齐大则如旋环,齐小则如墨板[1]。不可太弯,不可太远。太弯则如骨节,太远则不相连属,无复生意矣。
[1]墨板,墨版,印书的木版。因印刷时须在版上刷墨,故名。
卢坤峰
卢坤峰
罗聘
罗聘
清·王概等《芥子园画传》
点节诀:竿成先点节,浓墨要分明。偃仰须圆活,枝从节上生。
罗聘
罗聘
罗聘
罗聘
罗聘
清·汪之元《墨竹谱》
大竹节宜平正,小竹点节,俗谓之螳螂眼,可想而知。
罗聘
罗聘
罗聘
罗聘
罗聘
疏解
点节其实不难,但被很多画谱说复杂了,原因是李衎《竹谱详录》的这一段叙述,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完全读懂。笔者纵观历代画论,认为这样说并不夸张。读李衎的这段论述,很多人如坠五里云雾,完全不明所以。其实只要将宋元墨竹名家的作品取出对照,就能明白:宋元人的画节,在节空的上下两端,是分两笔画的;而明清以后,几乎都是一笔勾成的。前者是比较工笔的画法,后者是写意的画法。而今天的绝大多数画家,只知有明清,不知有宋元,当然读不懂。明此分别,就豁然开朗了。笔者所见古人论画节,大概只有邹一桂《小山画谱》的一段话比较靠谱,即前文所录:“画节用两笔勾出,上一笔稍弯如仰月,其生枝处略突,下一笔承上略短,无两头超起,此画节法也。”但邹一桂也只说其一,未说其二,还不完全。我们只有理解古今画法的演变,对技法的掌握才算全面。
九思斋主辑选:三希堂画宝[1994]竹谱   卷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