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蓄血证”-抵当汤证的讲解

 潘大夫PDF 2020-05-10

近日有一学友问到有关“太阳蓄血证”的含义,问得很简单,“太阳蓄血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很多学中医的同学都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太阳蓄血证,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蓄血证,基本的东西都没理解好,怎么能理解兼有两者的疾患呢?

当然太阳病的范畴比较广,如前文一样,我暂归纳为:“有发热畏寒症状的疾病”;(详见本公众号既往文章:《吴茱萸汤的横向对比》)

那么蓄血证呢?那就要得至少把“伤寒论”看过一遍的学友才能发现其原由了。本人纵观伤寒论(狭义伤寒论),仲景医圣将病人主诉的症状按部位分为下面几大类:1、头项不适;2、四肢不适;3、心胸部不适;4、胃中(胸以下,脐以上);5、少腹不适(脐以下,耻骨以上);6、二陰不适;等等。

相应的举例:1、头项强痛;2、四肢逆冷;3、结胸(上焦);4、痞证(中焦);5热结膀胱(下焦);6、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等。

后世所谓的“太阳蓄血证”就是第5种分类:热结膀胱,准确点应该称为“邪结下焦”。那么如何形象地理解后世所谓的“太阳蓄血证”呢?

如果有一个病人来就诊,他指着肚脐下面只说了一句:医生,我这里不舒服。

那么我们先假设把其他情况都视为正常,即患者除了“肚脐以下,耻骨以上”有问题以外,其他的“肺金、脾胃土、心肾火、肝胆木”都是正常的,(临床上的疾病是不会按着书本来出现的,但现在我们仅作理论上的讨论,应该以理论为基础,逐一探讨之,今日就是只讨论肚脐以下,耻骨以上的问题,其他情况均视为正常,这样才更好地理解每个病证的本质。临床上若兼杂其他情况异常我们再以临床上的加减)。

那么作为医者,遇到这样的病人,我们要在伤寒论中哪一部份找治疗方法呢?下面我就把有关原文列举出来: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后世的“太阳蓄血证”,本人总结为:“1、发热畏寒,2、少腹不适,3、“肺金、脾胃土、心肾火、肝胆木”都是正常的,4、可兼有热邪”的病人。这里所说的只是症状,可是还没有说出他的病因是什么?想要了解到病因,就得先读懂原文: 

下面我详细解读: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患者有发热畏寒的痛苦没有解决,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患者说膀胱区(少腹部位)不舒服,而且此处的“不舒服”比较严重,痛到就像是“狂”证的程度,可是又不是“狂证”,如狂的“如”字,仅能说明痛苦程度,不是狂证。还有一点:此外的“热”字,暂不解释为热邪,仅理解为“不舒服”,因为若是病因为“热邪”,那么患者就应该是“狂”,而不是“如狂”,等下与原文124126结合分析即可理解。

血自下,下者愈:只要有“尿血”症状,就可以痊愈了。从此句可知,患者最大可能的病因是“瘀血”,而且瘀血的部位在膀胱(少腹),所以只要有“尿血”症状就可以痊愈了。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由此句可知,此病人的病程很短,还有表证,也说明了上面的“热结膀胱”的热字不是热邪的意思,仅可理解为“不舒服”。有表证就先解表,这很容易理解。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如果患者表证已解,只有“但少腹急结”症状,此处的“但”字,再次说明仲景医圣在此也只是专一地讨论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就如同本人在上面提到的假设:“患者除了“肚脐以下,耻骨以上”有问题以外,其他的“肺金、脾胃土、心肾火、肝胆木”都是正常的”。

那么这类“外解已,但少腹急结”患者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呢?仲景医圣通过“血自下,下者愈”的经验所知,此类患者病因多为“瘀血”,故:可攻之。用药方为“桃核承气汤”。

上面原文106的病因是瘀血,是理论上讨论,临床上瘀血常伴有发热,那么兼有“热邪”的患者该如何诊治呢?。

原文106的患者是初起发病,病因仅为“瘀血”,当然部位是在“少腹”;那么患者发病较久,病因“瘀血”久而兼有“热邪”,病位仍有“少腹”的病人该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讲解一下原文124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六七日:说明患者病情较久,病情可能已经不再是表证那么简单;

表证仍在:此处应该理解患者患者有“发热”症状,至于是不是表证,还得结合下文;

脉微而沉:其实就是说明患者为虚证,且排除表证的证据。患者脉微即为虚;患者脉沉,就是说不是浮脉,虽然上一句说到“表证仍在”,而所谓的表证二字,仅可说明患者主诉有“发热”的不适,但不是表证引起的发热,暂可排除营卫表证(表证的范畴很大,而此处可以肯定的是排除了营卫失调引起的表证,简单而言:此处不是“麻黄汤证”,也不是“桂枝汤证”),而且“脉沉”说明病位在下或在里。

反不结胸:说明病位不在里、也不在胸部,结合前一句“脉微而沉”,说明病位在下;

其人发狂者:与106不同,此处是发狂,不再只是“如狂”,说明热邪较重;病因不再简单只有“瘀血”,还兼“热邪”,且热邪较重;

结合上面的情况,此类病人就是因为“热在下焦”,导致“少腹硬满”,

小便自利者:此类患者,因为他是“瘀、热”导致的硬满,“小便自利”再次说明患者的“肺金、脾胃土、心肾火、肝胆木”都是正常的。

下血乃愈:说明显该患者的治疗方法:“下血”,即抵当汤;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此句是对上面的总结。

总结为:患者是仅是“瘀、热在下焦”,治法为“下血法”,方药为“抵当汤”。 

在严谨的辩证观下,原文124中提到了“小便自利”的情况,伤寒论中就会有“小便不利”的情况相鉴别:

就是说,当患者仍然主诉是“少腹”部位不舒服,但小便不利。此类患者该如何辩证施治?仲景医圣就在原文125里有提及: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患者黄疸,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此处应该参考“金匮-黄疸篇”,现列举其中原文:

趺阳脉紧而数······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阳明病,脉迟者······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宜大黄硝石汤。

也就是说:主诉是“少腹”部位不舒服,但小便不利的情况,常见于黄疸,要根据黄疸的辩证来施治,此处并不属于“抵当汤证”的范畴,故不展开论述。黄疸的详细讲解可参考在本公众号316日发表的文章《“金匮-黄疸篇”的解读》。

总之就是“为无血也”:病因不是“瘀、热”。 

如果要说病因是“瘀、热”的话,就得拿出临床的证据来,如:“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患者小便自利,竟然还能发黄,就证明不属于金匮-黄疸篇的范畴,而是“瘀、热”在下焦的范畴,即抵当汤证,故用“抵当汤主之”。

上面是理论的讨论,先从简单的理论了解“瘀热在下焦”的理、法、方,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了,如原文126:

在现实临床中,“瘀血在里”的病程较长(如果病程不长的话,就是106的情况了),病程较长,治疗的疗程通常也需较长,当用“抵当汤”治疗后,会有所好转,但病情反复,就该考虑用“丸剂”:

原文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跟前文124的内容一样,是“瘀、热”在下焦,排除其他情况了,宜用“抵当丸”。此处多了一句“不可余药”,说明疗程的确要较长,不要觉得没症状了就不吃了,必须吃完。而其中的“宜抵当丸”中的“宜”字,亦说明了现实临床上不可能仅是“抵当丸”一个方就可以了,应该结合其他情况加减用药。“宜”字的讲解可参考本公众号既往文章《解读“伤寒-阳明篇”(第一部分)》。

最后再总经一下“抵当汤证”在临床上该怎么使用:

一个病人主诉有发热、少腹不适症状;

经辩证,

排除表证,若有表证则先解表;

排除“小便不利”;若兼小便不利,则不属本证;

确定“肺金、脾胃土、心肾火、肝胆木”都正常。若有兼里证,则再辩证而加减之,如:辩证可知患者体质为脾胃虚寒,则用“抵当汤加理中丸”。

若病情反复,应考虑用“丸剂”,久服之。

若患者热邪不甚,仅“瘀血在下焦”,则用“桃核承气汤”治之。 

以上为本人理论见解,仅供参考。

若有不明之处,

可添加微信Q61732132

添加时请注明“伤寒论”,

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