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颖甫先生传》

 同尘医馆 2016-05-07


原文】

我苏之江阴,昔有南菁讲舍,大江南北高材之士,多肄业其中。或深通经术,或擅长词章。其为人,或笃厚淳谨,或风流放诞。乙未年(1895),余与颖甫先后入南菁,而余以狂名,颖甫以戆名,人皆呼为“曹戆”,颖甫曰:“善”,亦辄自称“曹戆”焉。余之初遇颖甫也,彼此眼高于顶,觌面不语,既而在宜兴储南强斋舍中不期而相值。南强温文倜傥,同学中皆乐就之,与余尤称莫逆。南强指之曰:“此曹颖甫,诗文大家也。”余曰:“即曹戆耶?”颖甫辄应曰:“是也。”余斯时因养病习七弦琴,略知数引,颖甫闻琴,大喜,每日至余处静听之。尝云:“曹戆向不肯下人,今于君乃心折矣。”

颖甫于研求经训之外,肆力于诗文。其为文,初学桐城,更上溯震川、庐陵以达晋魏。其诗尤超绝有奇气,不为古人所囿,别树一帜。壬寅(1902)登贤书。科举废,即绝意进取,征选知县不应。常籍诗文以抒胸臆,而其傲岸之气,又旁溢为画梅。画拟冬心,而老干挺立,折枝洒落,含遒劲于秀逸,毕生风骨,盖寓于是焉。颖甫之画梅,必系以诗,诗主而梅客,虽以二者并传,君意则以诗名梅也。

辛亥革命(1911)时,颖甫以巾裹发,不肯去辫,乡人有谋用利剪剪之,则乘夜遁至沪上,久之方归。袁世凯称帝时,各县士绅列名劝进,某太史受袁氏金,为江阴县代表。颖甫于某,论亲则姻叔,论谊则业师,闻之,突诣某所,诘之曰:“叔竟受袁氏之贿,而作此无耻之事耶?我江阴人之颜面,为汝剥尽矣!”某大惊,急曰:“无此事,无此事”。

1927年以后,余息影沪渎,则颖甫已悬壶市南,而托迹于韩康矣。盖颖甫之治学也,不深造则不休,中年肆力于医,乡人亦莫知之。及其应世,凡他医所谓不治之症,颖甫辄着手愈之。且于富者有时不肯医,于贫者则不取酬,且资其药。其义侠之行类如此。

孟河丁氏,世业医,创医校于海上,延颖甫主讲座,虑其高傲不可屈也,颖甫乃夷然就之。其授课也,携水烟筒,纸媒一把,且吸且讲。以《伤寒》、《金匮》深文奥义,抉择隐微,启迪后进,学者亲炙其绪余,咸心悦诚服,而忘其举动之离奇矣。

颖甫年七十,曾开筵祝寿,与余过从之密,如在南菁时。“八·一三”变作,即返里,久无音耗,数月以后,其婿来沪,则言颖甫已骂贼死矣!

先是,江阴城破,有敌酋入其室,颖甫尚与之笔谈,未有他变。及敌兵蜂拥而至,辱及妇女,颖甫则肆口大骂不止,敌举枪毙之,且刳其腹。呜呼!烈矣!余欲为文传之,以未悉其事状,久而未就,今始得其崖略,故著于斯篇。

颖甫姓曹,讳家达,一字尹浮,号鹏南,晚署拙巢,江阴人。著有古文、骈文、《气听斋诗集词集》、《梅花集》、《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后三种已梓行。

1943年陶社搜辑曹颖甫遗文,仅得骈文七篇,收入《陶社丛编甲稿》,题名为《气听斋骈文零拾》。

蒋维乔曰:吾乡常州旧属有八县,而江阴居其一。人民夙以气节称。明末阎应元戴发效忠,率民兵数万,抗清兵十数万,八十余日,城破皆死,无一降者。故江阴号称“忠义之邦”。曹颖甫之戴法效忠。虽与阎公趋向不同,而其忠义殉节,则后先一揆。彼身居乱世,遇威胁利诱,而中心漫无所主者,闻颖甫之风,可以稍愧矣。

 

【今译】

我江苏省的江阴县,以前有南菁书院。大江南北许多人才,都是从那里毕业的,他们有的深通经学,有的擅长词章,有人敦厚淳谨,有人风流放诞——不拘一格,抖擞乾坤。

1895年,我和曹颖甫先后进入南菁书院学习,我素以“狂”闻名,而曹颖甫则以“戆”闻名,每个人都称他为“曹戆”。颖甫欣然接受,竟也自称“曹戆”起来。

我和颖甫最初相遇的时候,眼睛全都长到头顶上去了,面对面碰上也不搭话。后来在宜兴储南强家里不期而遇,这才建立了友谊。

南强温文尔雅,风流倜傥,所有的同学都乐意和他交往,他和我更是号称莫逆之交。南强指着颖甫说:“这位曹颖甫,是诗文大家啊。”我说:“是曹戆吗?”颖甫答道:“正是。”

我当时因为养病,闲暇时抚琴为乐,但只会几首琴曲。颖甫也是爱琴之人,听到我弹琴,非常高兴,每天都到我那里听琴。他曾经对我说:“我向来不怎么佩服人,但阁下却让我心悦诚服啊。”

颖甫除了钻研经学、训诂,还着力于诗文。他学古人,最初学桐城派,然后逆流而上,追溯至归有光、欧阳修,直至魏晋。他的诗更是超绝有奇气,不局限于哪个古人,而能别树一帜。

1902年,颖甫中举。谁知三年以后,科举制度废止。虽然无缘进士,但颖甫已经是举人,本来也有资格进入仕途的,但是他清高淡雅性格注定了他与仕途无缘。

颖甫常常用诗文抒发自己的志趣,而他的傲然之气,又都化为画上梅花。画梅模拟金冬心的笔法,但是老干挺立,折枝洒落,含遒劲于秀逸,颖甫毕生风骨,或许都蕴涵其中了。颖甫画梅,必然配以梅花诗,以诗为主,以画为客,虽然诗画并传,但颖甫心愿是以诗来描摹梅花的风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灭亡。剪辫之风推向高潮。颖甫不肯去辫,就用头巾裹住头发。有人计划用利剪偷偷剪掉颖甫的辫子,颖甫知道后竟然星夜逃到上海,等风头过了,才回到老家。

袁世凯称帝是,各县士绅联名劝进,江阴的一个乡绅,因为拿了袁世凯政府的钱,所以出任江阴县的代表。这个人和颖甫颇有渊源,他既是颖甫叔父辈的姻亲,又曾是颖甫的授业恩师。颖甫知道这一消息后,忽然来到他的寓所,大骂道:“束缚竟然接受袁世凯的贿赂,做出这样无耻的事情来?我们江阴人的脸面,都被你剥尽了!”这位乡绅大惊失色,急忙抵赖道:“没有这回事,没有这回事”。

1927年以后,我在上海黄浦江边小住,颖甫则在市南的江阴街悬壶济世。《曹颖甫先生传》今注今译颖甫的治学原则是,如果不能深入精髓就不肯罢休,所以直到中年才开始行医。之前,乡邻也不知道他在医道上的水平,等到他正是行医,往往一些已经被确诊为不治之症的人,到了颖甫那里,居然都是一两贴方剂下去就治愈了。如果有富人前来求医,态度不好,又不是重症,颖甫往往不予理会;如果是穷人前来求医,颖甫都很认真地给他们治病,不但分文不取,还常常补贴他们药费——这就是颖甫大义侠气的行为。(译者按:为了贴补医药费,曹颖甫经常卖诗赈画,吴昌硕曾题字“曹颖甫卖诗行医”以赠。)

孟河中医世家的丁甘仁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医大学,准备请颖甫过去讲课,又担心颖甫高傲,不肯屈就。

谁知颖甫受邀后,欣然就任。他上课的时候,带一个水烟筒,捏一把纸媒,一边吸烟一边上课。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深奥的经文,用生动鲜活的语句讲出来,学生们心悦诚服,听课时入了神,竟然忘了其他举动。

1927年,颖甫七十寿辰的时候,我曾经摆开筵席为他祝寿,我们两个人的亲密程度,一如在南菁书院的时候。

“八·一三”事变后,颖甫回到江阴,很久都没有消息,几个月后,颖甫的女婿来上海,告诉我颖甫已经骂贼而死了。

之前,江阴城破。有日军军官开到颖甫家拜访,(译者按:日军要求曹颖甫出任维持会会长一职,被曹颖甫拒绝。)颖甫尚能心平气和地与日军军官笔谈,没有异常的变动。后来有一个女子为了躲避日军的侮辱,逃到曹家。颖甫看到慌张逃亡的女子和紧随而来、蜂拥而至的日军,终于忍无可忍,破口大骂。日军举枪击毙颖甫,为了泄愤,他们还用军剖开了颖甫的肚腹。惨烈啊!

我一直想为颖甫立传,但苦于对颖甫生平事迹了解不多,所以很久了都没写成。直到今天,才略知梗概,这才写成了这篇文章。

颖甫姓曹,讳家达,一字尹浮,号鹏南,晚署拙巢,江阴人。著有古文、骈文、《气听斋诗集词集》、《梅花集》、《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后三种已梓行。1943年陶社搜辑曹颖甫遗文,仅得骈文七篇,收入《陶社丛编甲稿》,题名为《气听斋骈文零拾》。

蒋维乔按:我的家乡常州以前有八个属县,而江阴为其中之一。江阴人民素来以气节见称。明末乙酉之变,以阎应元为首的江阴人民发誓戴发效忠,以几万民兵之力,抵抗十几万清兵,前后八十一日,破城之后,全都宁愿杀身成仁,谁也不肯投降。所以江阴号称“忠义之邦”。曹颖甫的戴发效忠虽然与阎应元不尽一致,但他出于忠义,最后殉国的气节,却和阎应元抗清交相辉映。现在那些在乱世之中,遇到威胁利诱,就不知道怎么办的人,听闻了曹颖甫高风亮节的故事,应该会略感惭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