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呼噜证治诌议

 思考的蚂蚁qq 2016-05-07

打呼噜证治诌议

    打呼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而是人在睡眠状态下,高级思维中枢进入无意识状态,患者在睡眠状态下进入无意识,在此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咽喉部位处于狭窄状态就更加明显。但在睡眠时,人的生命本能所维持的自主呼吸却在正常进行,肺的扩张与收缩,使呼吸的气体冲动咽喉部狭窄气道而发出声响,就表现出所谓打呼噜的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鼾。从发病年龄来看,上到耆耄老人,下到不满周朝的婴儿都可累及。发病对象有的平素自觉身体很健康没有其他疾病,有的是长期患有慢性呼吸道炎症,还有的大多是肥胖体质的人。

从中医临床辩证的角度和现代生理病理上分别,打呼噜有如下几种类型:

1:气虚型:就是人处在衰老或久病体虚的状态下而表现出正气虚疲,咽部肌群和咽周粘膜变得十分松弛,人在睡着以后进入无意识状态时,咽部肌群和咽周粘膜失去自主控制而自然下垂,这时就会使咽腔壅塞,呼吸的气流不能正常通过,肺部的收缩强迫呼出的气体冲过咽喉,于是就发出了呼噜声。

2脾虚湿盛型:中医认为脾虚必湿盛,湿盛必生痰涎。脾虚必阳微,水湿自泛滥,湿流体表则为水肿,在肠胃则为呕吐泄泻,日积月累时间一久脾阳逾加衰微,咽部也可发生粘膜水肿,到了睡着之后,咽壁粘膜自然下垂,同样也会发生打呼噜这一症状。

3邪热挟咽型:不分老人小儿,几乎所有的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上下呼吸道炎症,如有咽部不适发痒咳嗽都可引起咽喉部充血水肿,在患病期间咽部水肿未恢复之前,或者是病理性增生物存在期间,都会在睡着以后打呼噜。

4开阖失序型:这一类型的患者大多数是那些突发的脑病患者,病邪极盛骤然侵害脑部及中枢神经,如各型细菌或病毒性脑炎、脑溢血、脑梗塞、脑癌脑肿瘤、外伤性颅内血肿、肾衰引起的尿毒症血氮脑中毒、肝衰竭所至血氨脑中毒等重大疾病所引起的严重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而进入无意识状态。中医认为是因为毒邪上犯蒙蔽清窍,或痰瘀阻塞脑络而引起神明失照、不省人事。病人到了这一阶段也就失去了自主意识,咽丛神经麻痹、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等多因素就构成了患者呼吸时的呼噜声。当然,此时的呼噜声可能就是致命的因素。另有一种病因是风邪外袭的风痹证,属风邪侵害经络所致的手脚麻痹、感觉减退或消失。更有甚者,患者出现喉头麻痹、吞咽失灵不能进食进水,属于现代医学中的格林巴氏综合征,也就是内科学中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的外周型或中枢型神经炎范畴。

对于打呼噜的治疗,笔者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观察总结,根据以上所述各种不同的相关病理环节归纳出以下治疗方案:

1气虚所致咽喉粘膜松弛下垂型,西医在这一领域无药物治疗方法,偶见报道有手术矫正。惟有中医理、法、方、药具备。此症当治以黄芪异功散:黄芪为君药,用量50g,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6g。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元气具有五大功能,能主导人体全身的代谢和循环,所以气能主推动、主升提、主温煦、主固摄、主卫外,本方妙在根据黄芪补而不腻、行而不滞之独特药性,所以采用大剂量黄芪为君,再配合四君子之补脾益气祛湿,陈皮化痰,借助黄芪对元气的补益作用加强人体元气的推动和升提功能,以使咽周粘膜恢复正常紧张性而达解除粘膜下垂所引起的睡后打鼾的病理现象。

2脾肾阳虚、痰湿过盛所致粘膜水肿型,此一类型在现代医学中,临床上缺乏药物与手术治疗方法,亦未见有文献报道。中药治疗时需要辨别证型偏差分期用药,偏于脾虚湿盛者初用五苓散以治标,继以六君子治本而收功。若偏于肾阳虚者,要先用桂苓术甘汤以健脾温中、然后再用桂附地黄丸温补肾中阳气以断后。这样,就可以逐步蠲除痰饮水湿,消除咽喉部粘膜皱襞的水肿,恢复咽部肌肉的正常弹性,从而解除睡眠状态下的气道壅塞,呼吸道畅通了,打呼噜也就不再发生了。

3邪热挟咽型,此一类型多是咽喉本身的急、慢性病变导致气道壅塞所致。中医的病因多归属于风、热、湿、毒、痰、郁、瘀诸邪上干咽喉,具体诊断还要辨别脏腑的阴阳盛衰和病邪的虚实,治疗时可根据不同病因、相应阶段、视病情轻重缓急遣方用药,笔者在这里就不必赘述。现代医学临床上多诊断为各种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所致,可根据病原选用对症药物口服、注射治疗或采用超声雾化、激光等手段治疗。

4神明失照、机枢不利致使开阖失序型。其中一类是突发的中风病,也就是脑血管意外,又叫卒中。患者突发颅内出血,可引起脑水肿脑室受压、脑疝形成等症候。另一类患者是那些突发的脑病患者,病邪极盛骤然侵害脑部及中枢神经,如各型细菌或病毒性脑炎、脑溢血、脑梗塞、脑癌脑肿瘤、外伤性颅内血肿、肾衰引起的尿毒症血氮脑中毒、肝衰竭所至血氨脑中毒等重大疾病所引起的严重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而进入无意识状态。中医认为是因为毒邪上犯蒙蔽清窍,或痰瘀阻塞脑络而引起神明失照、不省人事。病人到了这一阶段也就失去了自主意识,咽丛神经麻痹、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等多因素就构成了患者呼吸时的呼噜声,这是属于此一类型疾病所引起的关联症状,涉及较多学科,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应结合具体病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这里就不便于赘述,留待以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