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玄机

 认真能力 2016-05-08

“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玄机


    “盲人摸象”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它出自于《大涅槃经》。

    我们常会嘲笑或怜悯那些盲人。可是,我们并不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不只是写在佛经里,而是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而最可怕的发现也许是,我们自己就是盲人! 

 
 

一个问题:谁对谁错?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在一位叔叔家寄住上学。我发现他们家好多事都做得不对。比如炒菜,他们放油特别少,菜炒出来一点儿也不鲜香。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切藕时居然不像我们家那样切成圆圆的片儿,而是切得碎碎的像豆子一样。在我们家,炒出来的藕片儿是脆生生、白亮亮的,让人一看就胃口大开;而在他们家,炒出来的藕丁儿是黑乎乎的一坨,筷子夹都夹不起来!

    他们家怎么会这样做菜!

    如果我对叔叔家的人说:“你们这么炒菜不对!”他们会认为自己错了吗?

    不会!

    他们可能会说:“我们家这么炒菜当然是对的,因为……你们家才错了!”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

    在《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二卷中,记录着广为流传的“盲人摸象”故事:

    国王让一群盲人摸象,问他们大象是什么样子。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像萝卜,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簸箕,摸到象头的说大象像石头,摸到象鼻的说大象像杵,摸到象脚的说大象像臼,摸到象脊的说大象像床,摸到象腹的说大象像瓮,摸到象尾的说大象像绳。这些盲人都以自己所触及的大象身体某个部位为大象,都认为自己所“见”的才是真实的大象。

    “盲人摸象”是佛为让人们悟道而讲的。人们只看到真相、真理中的那么一丁点儿,然后就执著于这一丁点儿是整体,认定自己所知所见才是真相、真理,别人的看法都是偏见,张口就是“我对你错”,互相否定,由此产生对抗,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各种烦恼。

    故事中的盲人,因为摸到大象不同的部位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互相之间会骂:“你明明错了都不知道,太愚蠢了!”“笨蛋,我才是对的!”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些盲人多么可怜可悲——他们明明错了,但又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

    在与配偶、孩子、父母、同事、朋友、陌生人的沟通或相处中,我们明明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而对方偏就要那样做。当我们指出对方的错误时,他不但不承认,还会一口咬定:“我是对的,你才错了!”真要把我们气坏了!——天理何在!

    这样的事情,难道你没有遇到过吗?一定有的。不信,你好好想一想……想起来了吧!

    原来,“盲人摸象”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原来,摸象的盲人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他们的沟通或相处,是让我们非常烦恼的事情。我们明明知道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却没办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发现:我是盲人

    “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盲人无疑是愚蠢的。但是,当我们认定盲人的愚蠢时,是因为他们确实愚蠢吗?

    未必!

    一个盲人说大象像簸箕对不对?

    当然对!他摸到的大象耳朵确实像簸箕。

    如果我们非要咬定:“你说错了!大象怎么能像簸箕呢?它明明像木杵!”

    我们这么坚持,愚蠢不愚蠢?

    有人可能会分辩说:“我是亲手摸到的大象啊,确实像木杵!”

    你摸到大象像木杵是亲手摸到的,他摸到大象像簸箕也是亲手摸到的,只不过你摸到了鼻子,他摸到了耳朵,二者有区别吗?

    所以,当我们认为对方是盲人时,要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和他一样盲?甚至比他更盲?

    回过头来说,当年的我就是一个很讨厌的人,寄住在叔叔家,不知道给人家添了多少麻烦。而我,不但不感恩,反而自以为是,连人家炒个菜都要油多油少、切大切小地挑毛病,觉得人家这不好那不对。这和摸象的盲人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盲人摸象”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它要讲的不是眼盲的人摸象,而是心盲的人摸象;象所指的也不是普通的大象,而是真相、真理。所谓心盲,就是我们往往为自我的习惯和认知所迷,执着于一己之见,失却对真相、真理的把握。

    “盲人摸象”中的盲人到底是谁呢?是我们身边的那些人吗?

    不!

    真正的盲人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

 
 

一次探讨:无位思考

    “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盲人,在摸大象时都有一个下手点,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思考问题时,都有一个站位。站位决定了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我们的问题是,站到一个位置上就站死了,只接受在这个位置上所能见的那些,不能全方位地看问题,甚至不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而一个真正的明眼人是无位思考,也就是说,他不执着于任何一个位置。比如两个人辩论,明眼人可以先站在一个位置跟你辩,你会发现自己错了,他赢了。然后他让你按他刚才赢你的话说,再和你辩,辩着辩着,你又发现自己错了,他赢了。这时他再让你站到他刚才赢你的位置,照着他刚才赢你的话说,他接着和你辩,你会发现自己又错了。无论你怎么错,他都可以再和你换位置来辩,让你照他赢过你的话说,最后错的还是你。

    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探讨“世上有没有佛”的问题。

    朋友:你说有没有佛? 

    我:你先选择一方吧! 

    朋友:好,我就选世上没有佛。 

    我:那我就选世上有佛。 

    朋友:我们开始? 

    我:请问,什么是佛? 

    朋友:嗯……不知道。 

    我:不知道什么是佛,你怎么知道没有佛? 

    朋友:嗯……好像我错了。如果我先问呢? 

    我: 好,你问吧。 

    朋友:什么是佛? 

    我:佛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没有? 

    朋友:有。

    我:还有什么要问么? 

    朋友:没有了。 

    我:那我来问。世上有没有有智慧的人? 

    朋友:有。

    我:那有没有佛? 

    朋友:看来我又败了。

    我:没关系,你可以重新选择。 

    朋友:好,我就选世上有佛。 

    我:那我选择世上没有佛。 

    朋友:你先问。 

    我:好,请问为什么世上没有佛? 

    朋友:哎,你得按刚才说的问啊! 

    我:那就按刚才说的问。请问什么是佛

    朋友:佛就是有智慧的人。 

    我:请问什么人是有智慧的人? 

    朋友:就是……就是聪明人啊。 

    我:什么是聪明人? 

    朋友:我就是聪明人啊,哈哈! 

    我:聪明人怎么连败两次?呵呵! 

    朋友:不行不行,我换一种说法。当时我跟那个朋友是这么说的:上帝说过,世上没有佛,因为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我们就按这个说法继续。请问,世上有没有上帝? 

    朋友:当然有。 

    我:请证明上帝存在。上帝看得见摸得着么? 

    朋友:哦……我换一种说法,世上没有上帝。呵呵,看你怎么办! 

    我:好,既然没有上帝,怎么能相信上帝说的话呢? 

    朋友:看来我又败了。你太有才了!你怎么能每次都是对的? 

    我:不是我每次都是对的,而是你每次说话都是有问题的,但你又发现不了问题。平等思维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错的 

    朋友: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错的? 

    我:对,因为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如果有人看到的比你看到的更多更广更高,那你就可能是错的。如果有人看到了我的局限,我当然也是错的。 

一条道路:盲人怎么开眼

    智慧的人看事物一目了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就是盲人。盲人的盲不在眼,在心。盲的根本在于内心执着,没有智慧。

    一个心盲的人站在哪儿都错,因为他站在哪儿就执着在哪儿。

    而一个内心通达的人,他就是看不到大象,跟人谈论大象时也不会错。这就是智慧的作用。有了智慧,人生的通达就会显现,我们会进入一个新的人生层面。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天上的云彩拨开,啊,居然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天宫在!

    到了那个层次,我们再看到的世界绝不是常人能看到的。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事情只要这样做就很简单,每个人都会很开心,而大家就非要那么难过地去做事情。

    经常有人会向我提出一些问题,我在回答问题时根本不需要思考,张口就给出答案。

    为什么我可以这样?

    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问题都太简单了!我看到事情明明这样做就可以轻松解决,但大家就非要执着于不这样做。就像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其实他伸伸手就可以摸到大象耳朵,但是他就死死抱着大象鼻子,坚定地说:“大象就像木杵!”我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问题在哪里。大家提的问题,就相当于一个抱着大象鼻子的盲人来问我:“我摸到的大象明明像木杵,可那个人非说大象像簸箕。唐老师你告诉我,为什么那个人这么糊涂?他为什么说大象像簸箕?”对这样的问题,大家说,我还需要仔细思考了才回答吗?显然是不需要的。

    “盲人摸象”的故事,一般人是很难理解透的。

    为什么理解不透?

    因为我们从来想不到,自己就是盲人。我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常常只会想:那些盲人真愚蠢!

    其实,不是那些盲人愚蠢,而是我们自己愚蠢。

    发现并承认自己愚蠢,这就是智慧的萌芽,就是一个盲人的开眼之始。
(本文根据唐曾磊老师在第93期认真能力训练营和2015年元旦智慧家长课上的讲课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