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世纪的陇原三俊杰

 龙年腾飞 2016-05-08

       
        甘肃的秦腔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东、南、中三个艺术流派。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特别是“耿派”的脸谱,驰名全国。甘肃秦腔的舞台气氛热烈火爆,演员提倡做工,注重表演技巧的运用,边式凝练,在行当上侧重于须生和花脸艺术的发展,在唱腔上,与陕西秦腔相比,它是逊色的。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大量陕西秦腔艺人西进陇上,一方面甘肃籍艺人活跃于省上各地,另一方面,大量陕西“客伙班”也在甘肃与日俱增,一批陕西籍名角在甘肃落户唱戏,甘陕艺人的融合,促进了甘陕秦腔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甘肃秦腔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表现,但是无形当中对甘肃秦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呈露出一种“喧宾夺主”之势。陕西经过改良的新腔在甘肃境内吹拂风靡,各地办校、办班、以社代班,聘请的教练差不多都是陕西籍演员,所采用的教材也基本上是陕西改良唱腔,大大强化了陕西改良秦腔的传授、普及和推广。在这种状况下,甘肃所唱秦腔慢慢的基本遵循陕西路子,原来的甘肃秦腔唱派受到陕西秦腔唱派的噬吞而不得不退居舞台一隅,并最终成为绝响而流失怠尽。20世纪30年代,改良的陕西易俗腔、敏腔随着陕籍艺人大量西进陇上,甘肃秦腔逐渐受到吞噬,70年代以后,正宗甘肃秦腔艺人相继故去,使其濒临失传边缘。如果现在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西秦腔中的绝活、绝技将面临彻底消亡的危险。

         新时期以来,各地新人新秀更是层出不断,窦凤琴、谭建勋、张兰秦、苏凤丽、张晓琴以及布遍全省地市州县的中青年演员都凭藉各自的艺术实力成为今日甘肃观众心目中的秦腔代名词。尤其在新一代的甘肃演员中素来就有“陇上三俊”的说法,他们是窦风琴,张兰秦和谭建勋(2008年已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窦凤琴从小在宁县长大,她的艺术成就除了父亲的亲传外,更重要的与她在宁县这块热土上勤学苦练分不开。从10岁起,窦凤琴就跟着父亲走上了秦腔艺术之路。1972年考入宁县秦剧团,主工正小旦。


  1985年,她在全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上因演《斩秦英》荣获第一名而被调入省秦剧团。在此之前的13年时间里,窦凤琴一直是宁县秦剧团的骨干演员,当时宁县新创作的《老掌柜新传》就由她担任主要角色,而她主演的《四进士》、《劈山救母》、《送货上路》等剧目也受到观众的青睐。1985年调甘肃省秦剧团,现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30多部戏剧中担任主演,代表剧目有:《花曲》、《窦娥冤》、《梨花情》、《思源》等并出版发行了其主演的《斩秦英》、《打路》、《白花曲》、《梨花情》、《五典坡》、《铡美案》、《回荆州》、《窦娥冤》、《玉婵泪》等磁带和光盘。

  调到省秦剧团后,窦凤琴潜心钻研秦腔表演艺术,在唱腔艺术上努力创新发展,力求形成大西北宁县人的传统特色,特别是她在代表剧目《斩秦英》中饰演的荧屏公主,唱念做打,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和特色,她细腻的表演和对人物一言一行不温不火的处理,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成熟的表演艺术家的魅力。


  她天赋极好,身段扮相具佳,天就的一副好嗓子,既承师传,又有父亲从小严格训练,她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勤奋多思,练就了路子正、功底扎实、唱腔考究、扮相秀丽、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大方,富有气质。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汲取了秦腔艺术丰富营养,借鉴兄弟剧种之精华,又把民歌和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方法融入秦腔演唱之中,既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融入了委婉细腻的韵律。窦凤琴的表演,在做派上大气端庄,台风相当稳健,她戏路宽广,正、小旦都很出色,很长的拖腔使人耳目一新,行腔的变化之多,令人咂舌,她的道白考究、很有特色。在秦腔旦行表演艺术方面以声带情、声情并茂的高超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有陇上“金嗓子”、秦腔界“金凤凰”之美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在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的几年中,并没有沾沾自喜地陶醉在鲜花和赞美的包围中。她清醒地意识到艺无止境,不进则退,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革新,对每个剧本中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深刻和投入到位,使自己的唱腔和表演更加完美。同时,她还经常深入农村和厂矿,坚持每年演出场次在百场以上。不论盛夏酷暑,凛冽寒风,还是主角配角,她都有戏必演,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她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常常博得满堂喝彩。

  在成功塑造眉户现代戏《思源》中女农民企业家田玉洁和新编历史剧《梨花情》中古代痴情妇女梨花的形象中,她的技艺不仅更加娴熟,表演也进入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佳境。她不断积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音方法,掌握四声、四呼和五音规律,在发音、行腔、用气、咬字等方面很下功夫,使唱腔更加清晰嘹亮,婉转圆润,低音深沉浑厚,中音宽广恢宏,高音甜脆悠扬,声音稳定,气息饱满,转换自然,力度得当,并始终坚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原则。

  因为她深通“情乃戏之脉,情乃戏之髓”的道理,紧紧抓住“情”字,才能把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真挚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唱出真情、唱出意境、唱出韵味来。她借鉴京剧、豫剧、陇剧等兄弟剧种和电影、电视等姊妹艺术的经验,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各种程式,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张兰秦,秦腔净角,1954年生,陕西岐山人,兰州市秦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师承刘茂森、米新洪等名家。

      人称“花脸奇才”,其台架、声嗓,以及他的影响力和所享的社会声誉,在西北五省的秦腔演员中是屈指可指的。现如今市场上流行的两版《铡美案》(一版为郭明霞、郝彩凤、余巧云、王玉琴、刘亘天、李买刚、白江波、贺美丽等与张兰秦合作,二版为马友仙、郝彩凤、左福成等与张兰秦合作),名家联袂,录制于1989年,当时的张兰秦,仅是三级职称,能与如此众多的名家合作演出,可见其艺术特色不同凡响。1992年出版的其与郭明霞、员宗汉合作的《二进宫》,更是近年来少见的精品之作,其与王玉琴、陈仁义合作的《白叮本》,亦颇具水准,甘肃音像出版社先后为其灌制了《打鸾驾》、《斩单童》、《五台会兄》、《二进宫》(与窦凤琴、谭建勋合作)、《铡丁勇》、《三对面》等录音磁带,广为流行。


  张兰秦的天赋优越,嗓音浑厚而高亢,他的嗓音颇似已故秦腔名家张建民,但又较之厚实,唱腔风格上更多的有“田腔”遗风,大气磅礴,唱腔不温不火,不暴不炸,圆润酣畅,洪亮刚劲,素质优越,这是他的优秀之处。其演唱“劝千岁” 一段,语势诚恳,着重点落在“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层意思上,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在“劝”;其《斩单童》中的大段双锤唱腔,节奏明快,字字清晰,慷慨激昂,英雄凛然,大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与张建民先生的唱腔比较,张兰秦更多的在“字正腔圆”的环节上有所发展,尤其在吐字方面,声琅字清,这一点应该值得提倡;他的苦音腔也较好的继承了前辈名家周辅国、刘茂森等人的特点,张兰秦在演唱《二进宫》时,将“刘秀十二走南阳”这段唱改为苦音腔(传统为花音腔),一方面是对孤儿寡母的同情,一方面又是对“兔死狗烹”的憎恨,改为哭音唱腔,能唱出此时人物的这种沧桑又略带点伤感的思想情感,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具感染力,这样的创新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然,张兰秦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如其“劝千岁”一段,跟田德年先生的比较,在节奏上,田腔明显要快,给人的感觉是简洁明快,听 起来朗朗上口,语势于诚恳之中又含劲厉之味,不卑不亢,义正严词,虽是劝说,但劝得有理有据,德威并用,而张兰秦在处理上显然有一面倒的趋势,过于强调“劝”,少了一份“威严”,另外,因过于强调这个环节也使唱腔略显冗长;其《五台会兄》,师承刘茂森,但在念白及唱腔安排上,比刘逊色多了,如几句诗白:“恼恨奸贼火性发,脱去蟒袍换袈裟,不愿在朝陪王驾,五台山上出了家”,刘先生在念这四句时,首句“恼恨奸贼火性发”,底气十足,疾口而出,给人水裂纸帛之感,气势首先拿人,把杨五郎那种愤世嫉俗、粗犷傲世的性格展露无遗,次句则声调变缓,突出沧桑无奈之感,三句、四句声调由慢变快,由低变高,“了”字强音拖出,“家”字收声,迂回跌宕,富有诗韵。张兰秦的念白包括前后的唱腔,偏于在慷慨激昂上下工夫,缺少变化和迂回的余地,个别地方行腔过于饱满而出现挣破头的迹象,这些显然都是他疏于琢磨的缘故。二花脸的唱念,秦腔与京剧有其共性,刘茂森先生在《李逵下山》一剧中的唱腔,就在刚烈激昂的韵调中蕴涵了几分俏皮妩媚,显得刚柔相济,使人物啧啧生辉;京剧架子花名家袁世海先生曾经说过,架子花的唱腔,区别于铜锤花的地方,就是它首先强调的是情,次者才是腔,而铜锤花则正好相反。张兰秦在《五台会兄》中的唱腔把握上,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原则,他的杨五郎之所以逊色于刘茂森先生,原因也在这里。但他勤于练习,在《白叮本》中,他的念白下过功夫,大有张建民的遗响,吐字清晰,铿锵有力,比较出色。


       谭建勋,陕西凤翔人。1975年在陕西省凤翔县艺校学艺,1978年在甘肃省靖远秦剧团工作。主工小生、老生。他戏路很宽,小生、须生都能演,他的《斩姚期》不论做工还是唱腔都堪称精品,他做派稳健大气,唱腔很有感染力。


       他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 甘肃省青联委员。 代表剧目有《周仁回府》、 《赵氏孤儿》、《打镇台》、《放饭》、《斩姚期》等。 在1988年西北五省电视大赛中获一等奖,在1992年全国戏曲小品大赛上获一等奖, 在2002年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获表演一等奖。

       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出版的谭建勋主演的剧目有:《周仁回府》、《赵氏孤儿》、《八件衣》、《打镇台》、《放饭》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