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秦腔名人

 花样年华malan 2019-08-21

转自http://club.yule.sohu.com/read_elite.php?b=gansu&a=492452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甘肃的秦腔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东、南、中三个艺术流派,它的舞台气氛热烈火暴,演员提倡做工,注重表演技巧的运用,边式凝练,在行当上侧重于须生和花脸艺术的发展,在唱腔上,与陕西秦腔相比,它是逊色的。甘肃秦腔的演唱风格与西府秦腔是有明显区别的。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特别是“耿派”的脸谱,驰名全国。“郗派”传人众多,且成就不俗,现如今甘肃的须生演员,在表演地方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郗派”的痕迹,(在民国前后,在甘肃产生了两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流派,那就是须生的“郗派”和花脸的“耿派”,他们都有一大批艺术追随者,风靡一时。)随着易俗腔的广播和大批陕籍演员的涌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的三个秦腔流派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就好象陕西东、南、西三路秦腔的衰落一样,是无法阻挡的。建国之后的甘肃秦腔舞台,基本上已是陕籍演员一统天下的时代了。 
甘肃名家甚多,是秦腔的第二重镇。其风格遵西府秦腔,多出花脸、须生名家,而且在这两个行当上应该强于陕西。由于甘肃秦腔的严重断层,现在的甘肃名家已经大不如前多了。 
先说说老前辈,在八十年代的一次(85年)陇上名家贺新年中,甘肃的名家基本全部出动。 
姜能易的《回荆州 诸葛撑船》,孔新晟的《逃国》、米新洪的《程咬金招亲》、袁新民的《卖画劈门》、倪虹韵的《罗汉钱》、张秋惠的《新春佳节倍思亲》、王超民的《金沙滩 舍子》、王定秦、王敬乐的《考文》、王中高的《杀狗》、红生景乐民(人称活关公,其“三斩一挑”继承了西府名老艺人皂烈的特点,陕西诸红生无出其左右者;)的《古城会》、薛志秀的《葫芦峪 二帐》、温警学的《杀驿》、韩建华的《港口驿》、张玉莲的《金鳞记》、刘茂森的《杀寺》、赵新启的《捉鹌鹑》、王晓玲的《刘备招亲》、窦凤琴的《斩秦英》均显示了基不凡的实力。王超民的《金沙滩 舍子 点将》做功一流,唱念秦韵,丑角赵新启白口、唱腔有晋福长风范;《孔新晟》演唱如刘易平一般;李发民。陕西户县人,同艺社学艺,后长期在甘肃、宁夏演出。戏路广,功底厚,嗓音宠亮苍劲,常以精湛的唱功取胜。他的拿手戏《斩韩信》全剧三百多句,老先生一气呵成,痛快淋漓,有VCD出版。 
甘肃秦腔的中心在兰州,在兰州有两个秦腔团,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秦剧团和兰州市秦剧团,这两个团都曾拥有辉煌的历史,著名的秦腔艺术家沈和中、靖正恭就扎根在这里。80年代的甘肃秦腔,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演员老化,艺术单调,情势危急。1985年在兰州举办的“陇上秦腔荟萃”的秦腔专场演出,基本上荟萃了当时在甘肃的全部秦腔力量,演员如下:温警学、王晓玲、刘茂森、王超民、杜干秦、姜能易、王定秦、赵启民、王敬乐、景乐民、米新洪、薛志秀、袁兴民、张秋慧、王中高等20多位,年龄最大的王超民当时已经70岁了。但他们中间有很多在艺术上都是有相当造诣的,如温警学的《打镇台》、王晓玲的《龙凤呈祥》、王超民的《金沙滩》、杜干秦的《瓜旦出嫁》、袁兴民的《卖画劈门》、王定秦的《考文》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可是,这个演出阵容,也完全暴露了甘肃秦腔存在的致命弱点——演员断层。当时在演唱会上唯一的一名青年演员,她就是现在名闻西北的窦凤琴,(甘肃宁县早胜人,家学渊源,其父(窦福明)工须生,她们都是宁县县剧团的,没有成名前一直在周围的乡村唱戏!)那一年,她刚刚调进甘肃省秦剧团。谁又能知道,在10年之后,当初的“小凤凰”一跃成为今天兰州舞台上的“金凤凰”,也正是她,弥补了甘肃秦腔在世纪之交的空白。 

窦凤琴的成名作是《斩秦英》,她没有改过这出传统戏,唱的还是老本,她的可贵就在于平中见奇。她的《斩秦英》唱的是甘肃著名秦腔艺术家陈景民的本子,开口的第一句“大歧板”就与陕西秦腔的唱法不一样——“银屏女绑烈子泪如雨洒”。在陕西,唱《斩秦英》最著名的,是尚友社,李爱云、王玉琴、华美丽、广雪琴的拿手戏。1997年,窦凤琴以这出戏荣获第十四届“梅花奖”,从那以后,她成为了甘肃秦腔的领军人物。窦凤琴的唱工是很出色的,嗓音甜美,天就的一副好嗓子,唱腔婉转优美。她的《斩秦英》是我听的最多的,从1992年一直听到现在,可贵的是,她每一个阶段的演唱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动听,越来越优美,比较1992年的风格和现在的风格,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诠释,字正腔圆,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走上前双膝跪哀告姨娘”这一句,最初的唱法唱到“姨娘”的“娘”字时,直接落音,没有拖腔,现在的唱法唱到这个“娘”字的时候,加了一个很长的拖腔,舒展婉转,语势恳切,每唱到这里,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她现在的表演,在做派上大气端庄,台风相当稳健。在《龙凤呈祥》中的一段演唱,更让我折实陶醉于她的艺术氛围中,在这一段唱中,她的行腔变化之多,音域宽广之程度,令人匝舌,而雍容华贵的气度更是让人折服。她戏路宽广,正、小旦均相当出色,她的唱工,在技巧、行腔、润腔、唱腔等方面都是现在秦腔演员中所罕见的,在西北现阶段众多的秦腔旦角演员中,她堪称一枝独秀! 

1989年名家联袂演出《铡美案》的演出阵容中,出现了唯一的一位青年演员,他就是张兰秦,参加演出的演员,差不多都是闻名西北的名家,而当时的张兰秦,才是个三级职称,1992年,他与郭明霞、员宗汉合录了《二进宫》,在艺术搭配上,他丝毫不让这两位一级演员,这次搭配是相当成功的。张兰秦,岐山县安乐乡人,毕业于岐山县剧团艺校;80年代来到兰州,他现在已是国家一级演员,在西北的秦腔界,他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张兰秦的嗓音酷似当年的张建民,高亢挺拔,宽厚劲亮,唱腔大气磅礴,稳健质朴。他的唱不使蛮力,不爆不炸,这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他是一个很勤奋的演员,他的唱已经很出名,近年他又不断钻研花脸的道白艺术,他的《白叮本》,道白铿锵有力,清晰明澈,显示了一定的功力。他工大花脸,但他锐意进取,拜二花脸名家刘茂森先生为师,学了刘先生的《五台会兄》、《杀寺》等戏。他多次参加陕甘秦腔的交流活动,对于他,秦腔观者不会太陌生。 

1990年,在西北五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上,来自甘肃省靖远县秦剧团的谭建勋(凤翔县唐村乡人,毕业于凤翔县艺术学校,曾在凤翔县剧团,由于没有用武之地,后随宝鸡一带民间秦腔演出队伍到甘肃省农村演出,后到甘肃省兰州戏园唱戏,最后落脚于甘肃省靖远县秦剧团。)以一出《斩姚琪》荣获一等奖,同年,他奉调进入甘肃省秦剧团。如鱼得水的他,在艺术上孜孜奋进,2001年荣获第十八届“梅花奖”。70年代末来到甘肃。对于谭建勋,他是唱须生的,演唱很有激情,录制于90年代初的《斩姚琪》,显示了他非凡的武工底子,他现在的唱腔已经明显比那时侯要稳健的多了,他嗓音好,高亮宽厚,在《飞将军李广》中的演唱,已经很注重气息的控制和把握,这比他早年的演唱已经进步了许多。他是现在秦腔界唯一得到梅花奖的须生演员,是国家一级演员。他路子宽,除须生外,还演小生,老生,红生甚至丑角,传统剧、现代剧、新编剧都能胜任,是难得的秦腔多面手。 

甘肃秦腔最大的感受就是刚烈,比如温敬学的‘打镇台’,道白的阳刚劲十足,唱腔也是干净有力,同员宗汉等人的风格迥然而异。牛利民(西安人,出科易俗社,工文武小生,中年之后多唱须生戏,其代表剧目是《辕门射戟》,有“活吕布”之誉,他的《八件衣》、《哭秦庭》、《哭祖庙》、《出棠邑》、《宝莲灯》(饰刘彦昌)、《葫芦峪》、《下河东》等戏都非常拿手.)的唱腔是甘肃须生的典型代表,吐字干净有力,拖腔较少,行腔特快,挺拔高亮,慷慨奔放,听惯了西安秦腔的人对此肯定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甘肃的旦角演员最著名的当数‘九岁红’王小玲,唱腔跌宕起伏,高亮甜美,被誉为“新派领袖”,唱腔上有很多创造,窦凤琴的《龙凤呈祥》基本上唱的是她的路子。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熊月玲,(兰州人,从小在家班学戏,其兄熊兆兰也是著名的秦腔演员,1957年入疆。),熊月玲的确是一位天才艺术家,音色浑厚,唱腔跌宕委婉,喷口遒劲,高迈清凉,行腔较慢,有一种直穿青云的感觉;艺术风格非常鲜明,能戏不下百余出。还有一位旦角名家就是沈和中先生的爱女,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有甘肃“荀慧生”之誉的沈爱莲。她初习“敏腔”,中年后因嗓音失润而转向做戏,以“做工细腻优美”称著,拿手的便是《红娘》,非常独到,其丈夫刘清华出科易俗社,也是著名的小生演员,夫妻二人后来任教甘肃省戏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也是著名的戏曲教育家。还有马桂芬,1942年生,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新疆喀什人。9岁入吴忠剧团学艺,工刀马旦。唱做兼备,才华横溢。动作大方规范,水袖功力深厚,唱腔奔放舒展,富含韵味。代表剧目有《破洪州》《打神告庙》《哑女告状》《痴梦》等。现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团张,是维吾尔族,她1952年加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团,十六七岁就在团里挑大梁,成了名角,曾获得宁夏中青年秦腔大赛一等奖,全国现代戏调演表演一等奖,主演的秦腔剧《婆媳湾》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宁夏“五个一工程”奖,她主演的《穆桂英大破洪州》在中国秦腔艺术节中力夺19项大奖。 
花脸演员最具成就的应该数米新洪,是甘肃最有名的大花脸艺术家,剧目最著名的是《赤桑镇》;他的声腔艺术应该同田德年(强调喘音,共鸣音),张建民(强调道白,共鸣),李可易(讲究犟音,满口腔,是二花脸的代表)并称秦腔花脸四大风格。米新洪大花脸二花脸皆能,行腔讲究低回细腻,以鼻腔代表犟音,这应该是别开生面的,另外米新洪的做工大方,腿功腰功都十分了得,而且能不拘程式,尤其叫人惊讶的是,他近80岁还能登台,而且台架声腔不倒!这没有真工夫是不行的。 
甘肃的红生演员有名家景乐民,是现代秦腔唯一正宗的红生大家,值得研究。在平凉有著名的须生演员王超民,所演的《逃国》、《守江阴》等剧非常闻名,其外还有著名的“衰派”名家袁兴民,代表剧目有《卖画劈门》、《四进士》等,念白很出色;在定西则有丑角名家杜干秦,其《看女》绝不逊色于王辅生,70多岁高龄仍坚持下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在酒泉还有著名的须生王新民、姜能易等;在兰州,更有沈和中、靖正恭两位艺术大师和刘全禄、陈景民、景乐民、穆九苓、萧顺和、张方平、温警学、刘茂森、王定秦等名家,其中,景乐民、张方平和陕西的名家阎更平、宁夏的名家李林平、屈效梅等都是平凉平乐学社的学生。(袁兴民的衰派戏简直就不让刘毓老。姜能易的‘祭灵’应该也在刘毓老之上,马桂份应该是目前的西北第一刀马旦,还有远居西域的熊月玲,可以和孟遏云,杨金凤,余巧云并称秦腔坤角四大家。再如名净米新洪,据说连田德年先生都惊叹不已,许多老艺人,他们公认米新洪的‘五台会兄’是西北第一。 
新一代的甘肃演员素来就有‘陇上三俊’的说法,他们是窦风琴,张兰秦和谭建勋。除了窦风琴还些许保留了一点甘肃秦腔的传统外,基本上都是道地的西安秦腔了。窦风琴的唱腔艺术很高,无愧‘梅花奖’的荣誉,只是这几年耐不住寂寞,有些跟风的唱腔,直接破坏了她的唱腔的完整,值得警惕。张兰秦是秦腔艺术20多年来最有成就的花脸演员,特别是他的大花脸声腔很好的继承了田德年,张建民的主要特点,还吸收了一点米新洪的风格,很大气,前途无量;谭建勋天分很好,基本走了任秉汉的路子,演唱很有激情,也很投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