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士懋临床经验汇讲(2)牛广斌主任主讲

 思考的蚂蚁qq 2016-05-09
李士懋临床经验汇讲(2)牛广斌主任主讲 [2016-01-30]
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思路
01法无定法,方无定方
中医学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辨,第二个层次是学术思想,第三个层次才是临床经验。法无定法,方无定方,不是说临床上的治疗很随意,想怎么治就怎么治,而是对每个病人来说是一个个体化的诊疗。首先是确定证,在一定证的基础上,有定法和定方。所以我们中医临床看病的核心就是辨证。据证来立法,依法来选方用药。
02如何来守方,如何来变方
看病的时候效不更方,或者无效的时候要变方。那么如何守得住?如何变的活?有一个原则就是证。如果证变了,这个方即使有效也要变;如果证没变,即使暂时没有效也要守方,就像蒸馒头一样,火候还未到而已。
03如何来辨证,辨证的提纲是什么
李老的思辨体系,也是他的灵魂,就是平脉辨证,虚实为纲。首先平脉的有力无力来定虚实。如果是实证以祛邪为主,像伤寒论的三阳证,给邪以出路;如果是虚证,以扶正为主,像三阴病那样以扶正为基准。
04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独特特色吗?
其实这个思辨,中医在辨,西医也在辨。我们临床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是共性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我们临床都是从症状介入,通过辨症状概括出一个核心的东西,这在中医来说就是证。有的可以通过四诊合参,后脉来定性,辨一个证,用一个证来解释;有的用一个证不能解释,可能就两个证或者复合证。然后据证来立法用药。
05如何解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也就是说,病人的既往史,或者引起疾病的原因,或者体质,在我们辨证里面占多少因素。其实我们辨证的时候有一个时空概念,就是及时性。辨证是对现在临床表现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点的高度概括,这个证有四个方面:病性、病位、病度和病势。
下面看一下真武汤的临床拓展应用
一、真武汤的出处
《伤寒论》中涉及真武汤的条文有两条,《金匮要略》中没有涉及。《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二,真武汤的临床拓展应用
第一阳虚引起表证
太阳病篇的82条:“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还有表证在,“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表明水气泛滥全身了。
A表证与表邪
表邪一般是指寒邪、湿邪,阴邪一般就是表邪。有表邪的时候可以是表证,但是表证并不一定有表邪,二者的关系不妨概括为由风寒湿邪等引起的表证,是为有表证有表邪;如果没有风寒湿邪等表邪所引起的表证,可以说是有表征而无表邪。
表证的表现形式有
(一)有表证有表邪
比如寒邪袭表,湿邪袭表引起的表气郁闭,也就是太阳表实证、太阳寒湿证;比如虚人外感,由风邪、寒邪引起的有表邪有表证的太阳表虚证,如桂枝汤证,荆防败毒散等等。
(二)有表证无表邪
比如温邪上受引起的肺气膹郁,就是郁火在里边了,因其营卫不得输布,而形成了表现有恶寒发热、自汗的表证;比如气虚阴火上冲,引起的气高而喘,脉偏洪大而无力,身热而烦,有头痛、发热、恶寒,就是补中益气汤证,也是有表证而无表邪;比如中暑,就是太阳中暍,暑湿引起的身热疼痛,暑热闭阻引起的桂枝白虎汤证;比如水饮内停,引起三焦不通,营卫不和而经输不利,出现寒热、身痛,这也是有表证而无表邪;比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也是没有表邪而有表证;比如湿热秽浊之气阻遏膜原,引起达厡饮的症状,出现头身疼痛,发热寒战,这是邪阻膜原,有表证但是没有表邪;比如小儿食积,邪气阻遏营卫而引起的表证,它也没有表邪。像《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比如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这里面严格说起来它不是表证,是在半表半里;还有大气下陷引起的往来寒热,这个也是有表证而无表邪。像热入血室引起的往来寒热,火热引起的寒热身痛,像升降散,都是有表证而无表邪,其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一见表证就说是邪客太阳。真武汤的82条,也是没有表邪而有表证,当然如果在阳虚水泛的情况下感受寒邪,也有可能就是兼夹表邪。所以治疗表证,我们要“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是治病必求其本。如果真的有表证也有表邪,我们就是去除表邪而解表。如果没有表邪,我们就是去其本因,去其阻遏,来展布气机。中医有一句话就是“里通则表自和”。所以说真武汤的第一个应用就是表征。因为肾阳虚引起的水饮停聚,而且泛滥全身,引起三焦不畅,三焦不畅以后因其营卫不和而出现表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有的医家将此解释为过汗伤阳,虚阳浮越,这是不对的,如果真的是虚阳浮越,那就是阴盛格阳了,治疗应该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或白通汤加猪胆汁。而此证又没有用白通汤,而用的是真武汤,可见此证不是阴盛格阳。
B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真武汤
和此(有表证而无表邪)相类似的方剂在《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也是因为水饮停聚,三焦不通,营卫不和而有表证,不是因为表邪。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组成和真武汤的组成,两个方子非常相似。但是前者偏于实,后者偏于虚。而且如果真的是偏阳虚的时候,也可以加桂枝。如果真的是水饮化热引起湿热的时候,不但不能用桂枝了,还得用三仁汤之类。真武汤治疗表证的时候,因为是肾阳虚,所以主要是附子来温少阴之阳。可以这么说,真武汤为温阳之总方。阳虚为主者可温补阳气,阳虚而致阴邪泛滥者(阴邪包括水饮、痰、湿、瘀血等等),可视阴邪之性质、所犯之部位、治病之久新,分为气分、血分、水之不同,温阳而散阴邪,也就是达到“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的目的。
第二阳虚水饮上冲下窜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就是《金匮》里水气病篇提到的一个气分,一个水分。
A阳虚水饮上冲下窜之表现
阳虚水饮上冲下窜,表现有82条“其人心下悸”,就是水饮上犯于心而心下悸;“头眩”,上犯巅顶;“身瞤动”上犯筋脉,“振振欲擗地”这是水饮上犯下窜。还有316条说:“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几个或然证-渴、呕、小便不利或下利等,都是水饮上冲下窜引起的症状。
在《金匮》、《伤寒》里,提到有水气的主要有这三个,第一个是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水饮在肺;第二个是316条有水气;还有一个在《金匮》:“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这三个方子从虚到实,我们要会区别。 B阳虚水饮上冲下窜之以气分为主
水饮泛滥以气分为主时可分为三个。
第一个是水饮引起的肺肾功能失常。“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肺气的宣发和肾气的气化,通过三焦输布而联系起来,等于完成了一个从右降的过程。这类我们主要通过温阳化气,宣肺降肺气。如果阳气不虚时,也就是表实证,可能小青龙汤为主;如果水气泛滥,阳气也虚的时候,就是真武汤,在此基础上加宣肺的药物,像加麻黄,也可以加杏仁。如果是阳气虚引起整个气化不利时,也就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就是用桂枝去桂加大黄附子泻心汤。
第二个就是水饮引起的脾胃功能失常。脾不能升清,胃不能润降,而引起脾胃中焦升降失输。如果是单纯的升降失输,可以在温阳的基础上,用真武汤加枳术汤来导滞,也可以用太阳病篇的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还可以用外台茯苓饮、橘枳姜汤。如果有热时也可以用橘皮竹茹汤。如果胃气不降得厉害胃引起的疼痛、痞满、呕吐为主时,我们可以用小半夏汤、大半夏汤,包括附子粳米汤。甚至大便不通时,用大黄附子汤,包括后世的温脾汤,这些都可以配合真武汤一起应用,就是温阳的基础上降胃气,温胃通阳。
第三个是水饮引起的肝功能失常。肝调达不利时引起肝气不能疏泄,引起土壅滞,就是类似于“土疏泄,苍气达。”我们可以在阳气虚的时候,在温阳的基础上加即温胃阳又温肝阳的药物,可以酌情用像乌梅丸、四逆散和当归四逆,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
总的来说,从肺肾右边降的路也好,从中间脾胃升降也好,从左边肝肾也好,目的就是去气机之壅滞,乃掌握气机,即去水饮,而又温通阳气。
C阳虚水饮上冲下窜之以水分为主
以水分为主可能引起比较厉害的水液潴留,引起阳气不通了,也可能引起水液代谢输布障碍。这时候我们参考《金匮》痰饮病篇的条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里提到两个方子,一个是苓桂术甘汤,一个是肾气丸。也就是说偏于邪实,偏于饮时,我们可以用苓桂术甘汤,以祛邪为主;如果偏于精,就是肾气不足,也就是肾的精微不足时,在肾阴肾阳都不足的情况下,用肾气丸来治疗;如果偏于这两者之间的时候,既有阳气不足的方面,也有痰饮时,我们就用真武汤来加减治疗。而且苓桂术甘汤证与肾气丸之间无限的证,这里我们临床辨证的时候怎么辨?就是根据证的虚实两端,我们掌握两头来把握中间。总的治法还是不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如果阳气虚痰饮阻遏时,因为痰饮属于有形之邪,去其阻遏的时候我们必须参考《金匮要略》首篇里的条文“夫诸病在藏,欲功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化痰饮可以来温通阳气,如果痰饮不去,阳气不可能通下来,这个就是通化痰饮。如果是有瘀血的时候,同样我们必须化瘀血,然后可能才能掌握气机,这个就是祛有形之邪来展布气机。根据水饮泛滥不同的脏器,阳气虚的程度和水饮盛衰的程度三者的权重,来确定我们温阳化气行水的多少。如果阳虚水饮泛滥,上凌于心而引起心下悸时,可以用真武汤加苓桂术甘汤;如果因连于头巅而头眩时,我们可以取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近效术附汤、五苓散等;如果阳虚筋脉失养而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时,我们就可以在温阳的基础上化气行水,水去则筋脉得到阳气的温煦,这种疼痛症状就解除了;如果气化不利引起了小便不利,清阳不升而引起四肢沉重疼痛时,一个是温阳,一个是温化。胃寒,就是身寒引起胃痛时,如果阳气不虚时,可以去掉附子,加生姜,但是如果阳气虚的时候,附子必须加。因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就是肾阳虚引起的胃阳虚,胃肾引起的水饮泛滥。同理,如果阳虚水饮下窜,像妇女,尤其老年妇女,阳虚时引起白带多而且特别清稀的时候,也可以用真武汤来化裁,来温化阳气。
第三阳虚引起痰饮
第三个就是在阳虚基础上,形成痰饮,我们怎么样来化掉痰饮?《金匮》治疗痰饮的原则就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无非就是虚实两方面,如果是虚的时候,一般是有阳虚,也可以偏阴虚。如果阳虚病痰饮,在上肺阳虚、肺气虚,在中脾阳虚,在下可能就是肾阳虚,一般从肺到脾到肾,阳气虚的程度越来越重。阳虚水饮不化,时间长了也可能形成痰饮,痰饮在表可能引起表证。我们可以用真武汤为底方来温阳化痰。比方说引起头眩、心悸的时候,像刚才说的那样用真武汤家苓桂术甘汤。如果是痰气阻遏引起肢体的麻木,甚至是拘急时,这里不但是痰饮的问题了。如果阳气虚了,脉可能偏无力又是迟缓的,这时我们用真武汤加指迷茯苓丸、二陈汤,甚至导痰汤等等都可以治疗。如果阳虚引起的寒痰阻遏,引起呕吐不利时,用小半夏汤、附子粳米汤等。
第四阳虚引起瘀血
第四个就是在阳气虚的基础上引起瘀血阻滞,也就是我们《金匮》里说的血分。《金匮》说血分是:血不利则为水。因为瘀血在里面,引起水肿,这就叫血分。我们对概念拓展了,阳气虚的情况下可以引起瘀血。瘀血没有形成干血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我们可以以真武汤为基础来温阳,阳气通的时候瘀血就祛了。形成了有形的瘀血,甚至形成干血的时候,再怎么温阳这个瘀血不祛,可以通过温阳来化瘀,照这个路来走。
根据瘀血程度的轻重,治疗用药分为四类;(1)和血,可用枳实芍药散;(2)活血,可用王清任的一套方子,用活血药;(3)祛瘀,可以用桃仁、红花等;(4)破血,可以用虫类药物,抵挡汤等。所以阳虚引起的瘀血,每个临床症状都不是必然出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症状,通过脉来辨别这个症状的证是瘀血为主,还是阳虚为主。真武汤的应用是以阳虚为主的瘀血,治疗但求本--温阳化瘀。根据温阳化瘀,可以选的就多了、广了,像《金匮》的方子当归芍药散这肯定是用于肝脾。如果是阴虚的时候,里面有干血,就是大黄蛰虫丸。如果是有痰,有瘀,还有寒饮,就是阳虚寒饮,四个方面都有了,就是真武汤加桂枝茯苓丸。
第五阳虚引起寒凝
阳虚寒甚,就是寒甚凝滞,或者是寒邪的基础上,或者是干湿,或者是内生寒湿,就是寒湿阻痹。如果阻痹在表时,也就是阳虚阻痹在表,我们可以用温阳散寒来化湿,《伤寒》《金匮》里的一系列方子,我们可以融合起来应用。
附子汤
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就只有一味药不一样。在《伤寒论》中出现两处,第一处;“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这一个是背恶寒;第二个是“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这里提出脉是沉而无力的。也就是说附子汤证,从药物组成也好,从证来说,比真武汤应该是更偏虚了。附子汤在《金匮要略》里“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一般来说,少阴病就是两个痛:身痛、骨节痛;两个寒:背恶寒、手足寒。这都是由于阳气虚不能温煦,就是筋脉失于温养所致。他的脉必须沉细而数,诸症皆阳虚,就是寒盛所致,至于水饮泛滥,也在其中。像妊娠的少腹如扇,也是因为寒气,阳虚的时候寒邪下窜引起的,应以温阳为主。附子汤比真武汤附子增量了,由一枚变成两枚,而白术由二两变成四两,然后去生姜加人参,芍药和真武汤一样。所以说,这个方子合真武汤相比,是附子、白术量大于真武汤,重在温阳益气。气虚的基础上,如果有寒湿痹阻的时候,就是风寒湿痹阻的痹症的桂枝附子汤。如果寒气更重的时候,在温阳的基础上,加强散寒的力度,可以用《金匮》的乌头赤石脂丸,甚至用乌头汤。如果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甘草附子汤(合成三附子汤)使用时间久了,会有两个方向转归。第一个是耗伤正气,阳气更虚了;第二个是“积阴之下必有浮阳”,化热了,也就是金匮里面的尪痹“身体尫羸,脚肿如脱”,这里就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了。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白术附子汤,则是补阳以为行者也,表虚无热者,不可遽发其阳,则用桂枝附子汤温经散湿之法,甘草附子汤则将兼补中以为散之也”。
第六阳虚引起的阴阳俱虚
真武汤的最后一个应用,不是以邪气为主了,也不是以水饮阴邪及代谢产物为主,而是以虚为主。如果在阴阳俱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真武汤加养阴的药。包括有饮邪的时候化饮,有痰的时候化痰,有瘀的时候化瘀。这点可以从《伤寒论》第29条体现出来:“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功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就是说如果阳虚的情况又见阴虚的时候,可以用真武汤加芍药甘草汤,或者说是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芍药甘草附子汤在《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它是一个阴阳双补的组方,取了桂枝汤的一半,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有用到附子。芍药甘草有治疗阴虚的一面,可以见到有头痛、胁痛、胸痛、腹痛、指节疼痛,甚至抽筋,转筋,痉挛等等,这时候的脉偏弦细数。如果阴阳都虚的时候,脉可能是弦细又偏无力,就不是单纯的芍药甘草汤了。这个附子的拓展,就是拓展到真武汤,即补阴又温阳。如果阳气虚的比较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类似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意思,甚至就是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温少阴方的,如四逆汤之类。桂枝汤的几个加减方,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这些方子都可以统称阴阳双补。桂枝加附子汤侧重于温阳,就是温阳,所以说它止漏汗,四肢拘急,它即温肾阳,又温心阳。甘草附子汤就是它重在温肾阳,如果在这个基础上阳气虚了,这个阳气虚微的时候我们就参考桂枝汤,这个基础上可能直接用真武汤。阴阳不足者,可以在直接用真武汤的基础上添补补阴之品,一个可以加芍药,第二个就是熟地,也可以加山萸肉,一者就是阴阳互求,阴阳互补,二者就是填补真阴,以补阴翳,阴邪耗散之真阴。这里面用白术、茯苓的时候,不只是培土制水,而是顾护后天,脾肾双补的意思。
A芍药之用与真武汤
真武汤的组合就五个药,有争议的就是芍药的应用。
芍药的应用一般有几个解释
(1)芍药佐附子是刚燥,这个讲不通。因为四逆辈,附子生用更刚烈,而且那种刚烈的时候它不用芍药来佐,而真武汤用炮附子而不是用生附子,反倒来佐之,这个讲不通。
(2)芍药利尿。
在《金匮要略》中有两个药既是滋阴又利尿,第一个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的知母。因为知母有滋阴利尿的作用,陈修园应用桂甘姜枣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时候他加知母,叫做消水圣愈汤,在治疗大气不好的时候加知母,这就是通过滋阴来利水。第二个是芍药,所以这里有的医家就是说用芍药来利尿,因为有水气,好像也说得通。但是就是利尿药那么多,为什么偏选一个酸寒的芍药来利尿,而且是一个阳气虚了,还用一个酸寒偏阴的药,这个理也很难讲明白。
(3)芍药益阴
一般阳气虚的时候气化不利,引起小便不利,而阴气本盛。这时候阴气已经盛了,为什么还要来养阴呢?其实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说过:邪气胜一分,正水少一分。也就是说,这个邪气胜的时候我们正水就少一分,就是用附子来温阳,用苓术来化饮。而且这里面可能用芍药,不是单纯来反佐,而是来益阴。
(4)芍药祛风
说在汉代的时候没有白芍,是赤芍,就是我们之前说到适应症的时候,需要祛风,以及瘀血的时候,就是用芍药,若祛风的时候用芍药。
(5)芍药止痛
说芍药配附子来止痛。
这几种解释,我觉得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芍药益阴,就是"邪气胜一分,正水少一分”,第二个就是“若祛风”。
B四逆类方
第一类用于亡阳
当阳气虚,就是少阴阳气虚,脉微欲绝,脉微细,阳气快脱,亡阳的时候,这类方子首选是四逆汤。看323条:“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的基础上,如果阳气更虚了,可以用通脉四逆,甚至茯苓四逆,如果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时候,可以用附子干姜汤。这个就是温阳之意的一些应用。如果在这个基础上阴气绝而虚阳浮越,或者阴盛格阳的时候,我们既要温阳,又要防止他脱。所以用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在这个基础上加山萸肉、龙牡。用山萸肉的机理即在阳不敛阴,也和张锡纯说的脱在肝有关。这里需要辨证,什么时候是阴火,阴火上冲了,如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这类的;什么时候是相火妄动了,像封髓丹,滋肾通关丸;什么时候是虚阳浮越了,什么时候是格阳了,什么时候是阳虚阴盛,这时候我们既要回阳,又要用少量温通的药,来破阴回阳。
第二类用于阳气虚了但没有虚到衰竭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之下感寒邪了,阴气太少两感,或者甚至寒邪直中的时候,我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这类就是以祛邪散寒为主,扶正祛邪的方子。如果阳气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张仲景所说的首先救里,用四逆;后治表,用桂枝。不能直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了。
第三类用于阳虚及阴,阴阳俱虚。
这在《伤寒论》中没体现出来,就是说肾气虚的情况下,不是单纯的肾阳虚,二是阳虚及阴,肾阴阳俱虚的时候,就是肾精不足,肾气不足了,就是《金匮》里的肾气丸。它可以治疗阳气虚时引起的痰饮,短气,脚气,转胞等。所以这个方子是从阴求阳来补肾,不是单纯的补阳,是补肾精为主。
第四类就是真武汤,它是温阳的底方,也是温阳祛邪的方子。
如果疾病发展的过程中,阳气虚引起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到全身,形成病理产物(包括痰饮、水湿、瘀血),布散到全身阻遏气机。可能引起肺、肝、脾胃都阻遏了,肾气不能气化了;另一个就是肾精不足了,肾精不足的基础上产生五脏的精微物质都不足了,这就需要祛邪又扶正。如何祛痰饮、瘀血,如何来扶正。其实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张仲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像一阴煎的应用,像金水六君煎的应用,像六味回阳饮的应用。我们不是单纯的霸道的去温阳,温阳的同时还有顾护阴精物质,就是温经化气,就是敛阴的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得祛水邪,祛其阻遏来展布气机,给邪以出路,给扶正以机转。
以上是真武汤的六个方面:第一个祛邪实表证以及营卫不和的表证;第二个水饮上冲下窜;第三个是痰饮,既可以表现在肢体,也可以表现在内脏;第四个是瘀血;第五个是寒凝,或者是湿气阻遏,也可以表现在表或者在内脏,甚至引起五脏痹等等;最后一个就是阳气虚的基础上,津液不足,阴阳两虚的时候。
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给大家一个思路,抛砖引玉的思路,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