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

 韦Bb 2016-05-09
另外,清气法不同于清热法,清热赅括范围极广,而清气法乃专门针对阳明无形邪热而设。
若邪在卫分,虽高热而不可投以白虎;相反,若邪入阳明胃腑,里结成实,当下而清,扬汤止沸,非但不可取效,反可抑其邪毒。是故吴鞠通氏以白虎汤为代表,提出清气法的大禁忌。他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入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然其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一条,验之临床,并不尽然,若证见壮热,烦渴、脉洪大之阳明气热炽盛者,虽无汗,也可于白虎汤中加竹叶、薄荷等轻清之品,往往透汗而解。
(3)苦寒泻火法:用于实火之证,多见于伏邪温病发于气分,病居少阳肝胆,证见身热、口苦、溲赤、苔黄、脉数等。此纯属里热实火,与辛寒清气之适应证有外出之机不同。故治必苦寒直折其势,否则邪火肆虐,必致万物俱焚,如叶氏主张用黄芩汤治疗伏气温病即是一例。病至此时,切忌使用甘寒滋腻,误用则恋邪,使热益盛而神益昏,甚则为闭为厥为痉等诸种变证。然而,过用苦寒不仅败伤胃气,且可化燥伤阴。故临证应用本法,必须有的放矢,适可而止,切忌滥用无惮,反致津液燥伤,事与愿违。
(4)急下存阴法:温邪内结阳明之腑,劫灼津液,治必急下,釜底抽薪。温病攻下,要在撤热存阴,并非单纯为泻实,当下则下,故有“温病下不嫌早”之说。吴瑭将温病便闭分为热结、液干两类。并对阳明攻下分立三法:①热结液干之大实证,用大承气汤泻热攻实;②热结液而不干者,用调胃承气攻逐热结;③液干多而热结少者,用增液汤(本条属中期保养兼顾条下)。且指第三卷523出在应用下法时,必须注意兼证。《温病条辨·中焦篇十七条》云:“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并根据不同证候,配合扶正气、肃肺气、清小肠、开心窍、增津液等法则,使腑气通,大便下,邪气去而阴津不伤。
急下可以存阴,然误下,妄下、过下又会耗损阴津,故吴氏于《温病条辨》中谆谆叮嘱,用心良苦。如中焦篇17条云:“阳明温病,下后两、三日,下证复现,脉下甚沉,或沉而无力,只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33条云:“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用承气也。不后舌台未退尽……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明确而精辟地阐明了可下与不可下,增液与攻下之间接的辩证关系。
(5)清心开窍法:温邪逆传心包,内陷营血,伤心体而乱心用,均可致灵窍闭塞,神昏谵语,痉厥瞀乱,甚则舌蹇肢厥。急须清宫汤、牛黄三宝清心开窍为治。此类方剂会萃各种灵异,均具芳香化浊、开窍醒神、保肾水、护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的作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而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鼓从内透出,共成拨乱反正之功。然于实用时,也必须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方剂,不可一见闭厥,则三宝杂投。吴鞠通指出:“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丹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各有所长,临用对证斟酌可也。”开窍法大都应用于病情危重阶段,但开窍本身只是应急措施,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须配合清营、凉血,清泄邪热作根本治疗。
另外,开窍法不可早用。过早,未见闭厥,三宝不可轻投,否则,将会开门揖盗,引邪内陷。
开窍之法用后,窍闭开、神气清辄停药,以免芳香走窜之品耗气伤阴。
(6)清营凉血法:举血可以赅营、营为血中之气。温邪化火,陷入营血,而见烦躁、谵语、脉数、舌绛,当以清凉透泄的药物清解营血中之热邪。热入营血,证情错综,治法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透热转气、凉血散血、气营两清三者。
温邪初入营分,尚有外出转气之机,故当用清营汤使内陷营分之邪透达外出,转入气分,正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也。
邪热陷入血分,迫血妄行而出现斑疹、吐衄、谵语如狂等证,治以凉血散血为法,犀角地黄汤为其代表方剂。
若夫气分之邪未罢,营分之热已炽,气营两燔,常用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或化斑汤等气营两清。
大凡血药都具有滋腻、沉降之性,用之不当,每致壅滞留邪,引邪内陷。故病在气分,绝对不可使用,邪初入营,也必须尽量透热转气,使从气分而解。
(7)平肝熄风法:壮热不已,邪窜厥阴,热极生风,而致神昏谵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根据热极生风,热解则风自熄,木劲动风,镇肝即可熄风的原则,常用羚羊钩藤汤等凉肝熄风。
温病动风有虚实两端,此法适于热极的实风,非虚风所宜。阳明腑实,肺胃痰热,亦每有动风之象,治法各有不同,必须明辨。
2.以扶正为重点的养阴生津温病后期,邪去正衰,或病后阴津不复,此时,津伤阴耗已成为病理过程的主要矛盾,故用养阴生津法救阴津之已伤,以复人体之所固有者。
(1)甘寒生津法:功在滋养肺胃,以生津为目的,间接达到养阴退热的作用。适用于气分热第三卷524邪渐解,肺胃津液受伤,而见身热不实,口燥咽干等证。治用甘寒之品泽枯润槁。代表方剂有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五汁饮等。《温病条辨·下焦篇》35条:“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然肺阴伤则有肺经见证,如干咳无痰,气促似喘,久为肺痿、肺痨等证。胃阴伤则有舌红少苔、咽干口燥、便秘、不饥不食等证。滋养肺胃虽经常相提并论,但临证时也必详加鉴别,分清主次。
温病证见肺胃津伤,而舌上有苔,说明气分之邪尚盛,此刻不可纯用甘寒,以防其滞腻恋邪,贻误病情。
此外,治温虽宜寒凉清滋,但不可用之太过,叶天士云:“……法应清凉,然到十分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免伤胃气。”温病后期,胃津被伤,舌燥而干,然应用清滋之品,越治越干,屡进罔效,此气不化液之类,若于大队甘寒生津药中稍佐砂、蔻等阳动之品以振奋气机,使阳可化阴,气得布津,则津液自复矣。
(2)咸寒滋阴法:温病失治、误治,病入下焦肝肾,阴血大伤,当此之时咸寒救阴,实为当务之急,可谓“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叶天士说:“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鞠通立复脉法为热邪劫阴之总司,可谓尽得叶氏之用心者。
养阴生津之法,皆适用于邪少正衰之候,如邪气尚盛,用之便有留邪之弊。阴津虽同类异名,然其间尚有区别,甘寒养胃津,咸寒育肾阴的针对性也是有其严格区别的。
(3)育阴潜阳法(滋水涵木):温邪久羁下焦,吸灼真阴,肝肾阴竭,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脉虚弱,神倦,时时欲脱,大有阴阳离决之虞。吴鞠通说:“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亡也。故以定风珠大队浓浊填阴塞隙,滋水涵木,更以介属潜镇,摄纳浮阳,使上下交合,阴得安其位,阳可立其基,庶可不致脱绝之变。此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之治也。”3.祛邪扶正,“保”“养”兼顾温病在其病程中,每多邪尚盛而正已伤之病机变化,此时祛邪碍正,扶正助邪,治必祛邪扶正保养兼顾。
(1)滋阴解表法:素体阴虚,伏邪内发,兼有新感,治用俞氏加减葳蕤汤,祛邪以保阴护津,助阴津以资汗源,达到发汗而不伤正,养阴而不滞邪之目的。
(2)清气生津法:邪热伤气,津液也虚,证见脉浮大而芤,汗大出而微喘,故于白虎汤辛寒清气的同时,加人参益气生津。
(3)增液通下法:由于温邪易于耗液,故温病便秘除热结之外,尚多热灼液干,无水行舟之病机。故吴氏在《条辨》中释增液汤时说:“温病之大不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邪炽盛,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因此,温病下法基本上遵循滋阴润燥、增水行舟、寓攻于补的法则,从而达到泻热护阴,润下通幽之目的。例如,用以治疗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之新加黄龙汤;治疗热结液干的增液承气汤;治疗下后邪气复结的护胃承气汤、增液汤等,皆属既可攻实,又中防虚的代表方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