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失败更可悲的是,你只是一家“伪”创业公司

 shuzechi 2016-05-10

当创业失败,心血毁于一旦的时候,大家习惯性地把原因归结为:融资不顺、巨头打压、市场变数等等。但相对于这些,比失败本身更可悲的是:打着“创业”的旗号,却变成了一家“伪”创业公司,因为偏离正轨,所以失去了创业应有的战斗力。


初心不正,摇摆不定


1
鸡汤也拯救不了错误的灵魂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火在去年烧得最旺,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尤其是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金牌鸡汤,让太多人心神激荡。


也因此衍生出了这么些人:上班厌倦了,不愿意拿着低廉的工资,不想听人使唤,但自己又不想努力。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刚好都成了他们选择创业的借口。


Idea有没有,靠不靠谱,痛点是什么,前景在哪里,这些根本不算事儿。至于团队,把朋友亲戚同事拉来凑份子,然后就开始了。

 


其实,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我遇到过一个团队,创业团队里的所有人都不清楚做的是什么项目,再往深了问创始人,得到的回答是:先做出来再说吧,做出来也可以再改嘛。创始人本身也是模糊。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不用旁人给你泼凉水也自会清醒。他人做出来的饭有人吃,为何你憋出来的翔却无人闻?既然你自己都浑浑噩噩的不知所云,又凭什么幻想一夜成功,营收千万呢?


你日复一日的苦逼,到底算哪门子创业,分明是浪费时间啊。


衷心地劝诫那些还在做梦的朋友:创业不是“玩票”,你这种错误的“付出”,不会得到任何回报,更别奢望“财务自主,享受人生”这种奇迹会发生。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仅不会收获任何东西,反而失去的是最可贵的青春和时间。


2
修改某些功能,就是创新了吗?


别再说什么你的idea绝无仅有,狂拽酷霸叼炸天,估值上千万。事实上,这些叫嚣着要“颠覆”的创业公司的通常做法,是模仿一个已经很成熟的项目,然后用那些所谓的创新包装一下,进军市场。


说白了,这些颠覆不外乎是在别人的成品基础上修改某些功能,美名其曰增加用户体验,实则换汤不换药。


阿么接下来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说,我也有这么个想法:“我要做一个淘宝一样的电商平台,微信一样的社交软件,百度一样的搜素引擎,并且我会做的比他们还要创新,让用户尖叫。”请回头想想,做一个别人已经做的非常好的产品,然后在他们原来基础上修改某些功能,增加用户体验,这难道就是创新了吗?


我还见过这么一个创业者,时时刻刻都会冒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idea,什么美女上门服务打扫卫生,什么老年人社交产品,什么全球首发电商平台。基本一天会产生2个以上的idea,然后各种网上寻找资料,调查市场,去微信群或者孵化器头脑风暴,交流idea可行性,然后熬夜做PPT,结果还没见到投资人idea就被pass掉了。


如果看似辛苦的劳作,最后的结局只是为了增添一笔“我曾经创过业”的记录,又有什么意义呢?


3
不专注的创业公司,没有灵魂


我听过这么一个段子,说是有人问: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靠谱不靠谱,下面有人答:如果宣传资料用了80%以上的篇幅在写ceo的个人事迹,特别是连小学中学拿了什么奖,如何考上大学,如何去非洲支教,如何热爱旅行这些事都大书特书;或者给自己贴满标签,什么九零后,互联网,创业者,学霸,女神,辍学创业,凡此种种。这样的公司打死做不出来,有多远躲多远。


我想说的是:也许创始人都是各有特色,但首先他们必须都是靠谱的人。


创业公司本身,是创造产品,解决痛点,说来说去,本质还是在于“产品”。如果一家创业公司,每天想的是怎么找媒体发公关狂轰乱炸,而不是通过产品引发用户口碑;或者是创始人投入到产品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做的事情大多数与产品改进无关(比如前些时候私有化的X美);再者是铺摊子,上一些与主业无关的业务,这家创业公司的初心已经乱了,变得浮躁,没有办法再沉下心去做事了。


创业公司不“专注”,等同于失去了帆的船,迷失于茫茫海面。有一个专注的目标,能够专一的把一件事坚持,并且不断改进,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对用户负责,扛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才能看得到未来。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前有估值6亿美元,号称占到汽车后市场75%的博湃养车,烧光了一个多亿,倒在了春天里。


后有2016年生鲜倒闭第一案,曾获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的美味七七倒在追债路上。


大多数的创业者认为“融资体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不无道理。但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资本就有了一切,更不要用融资决定战略。试想,如果把融资能力作为公司竞争力,就必然导致公司的战略发生偏移。因为要快速获取大量用户和数据,就要通过烧钱去实现,而这些漂亮的数据,意义只是可以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和高估值。


因为创业公司习惯了融资,一切变得理所当然,企业生存等同于融资,而不是回到商业本质本身,那就是让企业赚钱盈利,回报股东和投资人。


确实,曾经有360用免费模式革命了杀毒市场,也有京东“战略性亏损”成就了霸业,后有滴滴“烧钱”烧出了独角兽,这些“经典案例”有时像一剂毒药,让不少创业公司为自己的亏损找了最佳的理由。他们不看所处赛道、时机、环境不同,不去参透他人背后的资源和商业模式设计,别人有目的烧钱,他是傻傻烧钱。一旦融资出现问题,资金断裂带来的后果是全面的崩溃。


创业公司需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在一阶段盈利,而不是未来三年五年上市。需要看的是增长率而不是不确定的未来。正如马云说过的一句话:小公司所有的战略就是,活下来,赚钱。


患上“大公司癌”


说起凡客来,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曾经的传奇留下了太多深刻的教训:从最初的13000多人锐减至现在的180人,策划团队仅3人;从曾经的年营收高达60亿到去年营收5亿;从百度搜索指数最高一度超过12万,到如今仅4000多。


即便是这个创立9年,融资轮数高达7轮的企业,也一样说衰败就衰败。陈年有一句反思说到了骨子里:公司越热闹,烧钱混日子的人越多。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点现象,请为自己拉响警报:


1
开会永远没结果,执行力永远停在嘴上


大大小小的会越来越多,例会开完了部门再开会小组再谈论,时间耗的不少,但说的重点的就那么几句,待到下一次会议时,上一次的问题照例没有解决,变成再议的恶性循环。所谓的执行力,真的就剩下只是说说而已。


要知道,团队的执行力比项目本身的潜力更重要。好项目也可以被做死掉,一般的项目也可能因为高效的执行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看看《社交网络》里面,马克想到一个点子后马上不眠不休的把点子发布上去,一个创业团队,最需要有这样的执行力。


身为一个创业公司,在开会上浪费大量时间,又悬而不决,决而不做,就是慢性自杀。


2
以节约资金为由,招一些可有可无的人


有一些创业公司,会以资金紧缺为由,不去投入资本招揽需要的人才,而是节约成本来招聘兼职和实习生。


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经验,导致后期动力不足。人才确实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要花大量时间的,而创业公司是要和时间赛跑的。


还有一些公司,在融资过后,开始追求快速扩张,找大量的人进来,表面看起来公司更加繁荣壮大。但这些人进来后,真的做到“资源最大化了”么,公司效率和收益更上一层楼了么?


千万别想着一个人没事干,就弄点事情给他们干,这是因人设岗啊,创业公司可没闲钱来养人。如果他在团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果断开了吧。


3
公司的“总”变得越来越多


2011年,凡客最热闹时,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总监更是多达二三百位,但凡客的下场却是步步陷入危机。现在,凡客做衬衫的核心团队只有7个人,业务却运转得很顺畅。为什么?


当创业公司也开始在意层级、等级分明的时候,离失败就不会远了。我接触过一些创业团队离职出来的朋友,很多公司都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比如说是某人负责设计,但这个人又做不了决定,必须层层上报,等到这个项目上线,已是半年之后,注定泯然于市场。


当公司的“总”变得越来越多,出现的恶果就是效率低下,进展缓慢,团队内部暗潮涌动。尽管如此,很多创业公司依然乐此不疲。


讲真,创业公司没有必要把公司的结构搞得太复杂,最好就是两层,或者是一层,这样沟通起来的效率更高,团队也有凝聚力一些。


4
加班很多,但效率却不见提升


太多创业公司有着如作坊式的办公方式。在民居里,号称吃住在这里,含义是除了吃喝拉撒都在干活。


其实不然,我见过无数团队成员迟到早退,特别是住在民居的,中午起来开工很常见。理由是昨天干到半夜,其实算一下就知道,每天有效工作时间是多少,进入状态的时间比干活的都长,实际不超过六个小时!


这样的“苦逼”,到头来欺骗的还是自己。真的不想说,你的公司只是看上去像创业。


总结


创业真的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要空有“创业”的口号,而无全力以赴的实质;更不要打着“创业”的旗号,却渐渐变成了一家“伪”创业公司


创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