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黄帝内经”并不完整,只透露了最多四分之一的人体机密

 real寿元调养 2016-05-11

今天贫号所写,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也可能会开启一些朋友的新思路,贫号对今天所论也一直在不断研究、实践中,可能讲的不一定对,这里抛个砖,若您对今天所论有所研究、实践,欢迎留言、入群交流(入群请参考“微群交流”)!


注:本文烧脑,为了您的身家性命安全,请自觉智商不够、抓狂症者、非真中医粉丝者,绕道而行!




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简而言之,就是把双手举起来,手足阳经是从手过头再往足下走,阴经是从足往胸再往手上走,此记忆秘籍简单吧?


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主义传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如果您对内经有研究,那能否回答以下几个矛盾的问题:


一、井荥俞经合的出入矛盾 


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即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顺序从四肢向肘膝方向排列。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

”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

”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

”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灵枢·本输篇》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经日:“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若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


入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盾现象。放一张肺经图给各位经络穴位不熟悉的朋友参考:




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少商之后,又回来“入尺泽”呢?合穴是指经气合入之穴,前文有讲过。此为手三阴经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再来一个大肠经的:


  《本输篇》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地为合。


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这里再放一张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图供大家参考:




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到头,故入于“曲池合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其“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呢?又为何所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


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关于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出井、人合”的矛盾,亦按以上道理推论,其足三阳经的“入”呈矛盾现象;足三阴经的“出”呈矛盾现象。 


二、根结矛盾 


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树根,有起始的含义,脉气所起为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如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聚,有归结的含义,脉气所归为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


《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大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子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络于膻中”。经日:“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若联系以上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走向来推理阴、阳、根、结的居点。其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是合乎循行规律的,因为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从下往上,故应根在足、而结在胸上


以足太阴脾经为例:大阴根于隐白(位于脾经脚上),结于太仓(位于任脉上方胸腹处,太仓穴乃任脉所属中脘穴之别名)。如下脾经图、任脉图示可知,没错。




太仓穴(位于任脉上方胸腹处,太仓穴乃任脉所属中脘穴之别名)



下面矛盾来了,智商不够的同学赶紧补补脑X金,已经筋骨酸软的同学赶紧喝点鸿X药酒: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其足三阳的“根”当在头;“结”当在足。为何足三阳的“根”反在下面足、“结”反在上头呢?


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例:太阳根于至阴(膀胱经足上),结于命门(督脉腰背处)。


 


下图督脉,命门穴在督脉中间腰背处:


此乃根结矛盾。 


三、根、溜、注、入矛盾 


根、溜、注、入:指手足阳经中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注意,只是针对阳经的哦,和阴经没啥事,一开始贫号也被搞晕了。


,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井穴”;

,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

,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

,经或络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


'井穴'和'经穴'在刚才第一部分的五腧穴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述。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灵枢·根结篇》云:“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

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

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阳谷,注于下陵,入于人迎。


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

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聪。

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


据以上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走向,若结合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的道理分析,其手三阳经之根、溜、注、入的循行路线是合理的,它是随着手之三阳从手走头的路线而根、溜、注、入的


还是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例:


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



但是,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路线就又矛盾了:不但不能从头走足来根、溜、注、入,为何反而“从足走头”而根、溜、注、入呢?


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例: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这是从足走头,而非从头走足


此乃根、溜、注、入矛盾。


诸如以上有关“十二经脉”的出入、根结及根溜注入的经脉逆行矛盾,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可能大部分是围绕并附和着经典来注释而已,甚至可能很多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都还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毕竟内经艰涩难懂,真认真啃的同学不多,贫号说来也惭愧,很多地方修为有限、的确啃不动,范范略过。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表明了内经其实只将人体运行机制的最多四分之一表达了出来,其余大头和核心机理并没有和盘而出,或者可能是被无名氏故意隐去而流传至今,至于其目的何在,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是道不轻传吧?(古传内经流传至今18卷只剩一半左右)可能读到这里,不少有心的朋友已经知道贫号要讨论什么问题了,若您对此有所心得,尤其是阴阳开枢阖、人迎寸口脉法有所研究、实践,欢迎入群交流(入群方法参考公众号首页右下角“微群交流”),但是应该还有更多的朋友没有发现或者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这里介绍一下,抛个砖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