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海粟与徐悲鸿之比较

 牛牛18 2016-05-11

刘海粟与徐悲鸿之比较(4P) - 杰瑞博客 - 杰瑞网易博客刘海粟与徐悲鸿之比较
作者:王秉舟

(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简繁著《沧海》三部曲第三部《见证》第三十二章:刘海粟,中国画坛的怪杰。(407页——417页)

“这个‘人’是非常复杂的。这两天与你和谢老谈下来,我在想,刘海粟这个人我们如果光从艺术家的角度认识他,是很片面的。他的上海美专,校董什么人都有,譬如说杜月笙。经常与他走动的,都是法国、英国、德国的大使。上海美专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很多,进进出出像住旅馆一样。他跟蒋介石父子也有交情,后来徐悲鸿一批人批斗他,把当年的报纸、画册统统搬出来,上面就有刘海粟送给蒋介石和蒋经国的画。日伪时期又有所谓落水文人的事。所以刘海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一定不能光从艺术家的角度去看。上海美专画模特儿,孙传芳碰他,他就同孙传芳闹,为什么他敢同孙传芳闹?他一方面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一方面却拜保皇的康有为做老师。还有他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代表人物的关系。怎么说呢,刘海粟就像海里的一只章鱼,他的脚很多很多。最后上海给他搞这个美术馆,是江泽民特批的。而他生前办的最后一件事,是给江泽民写信。在此以前,他曾经给夏伊乔写过一个‘爱’字。

“再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日本人其实并不真的喜欢他,杜月笙也没有真的把他当兄弟,蒋介石也不喜欢他,因为他对蒋介石也有批评。共产党先打他‘右派’,再打他反革命。为什么?他为什么一直不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不简单是一个艺术家,但他毕竟是一个艺术家。我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艺术家的角度看刘海粟,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他又不是一个真正的政客。归根结底刘海粟是以个人为中心,彻头彻尾地以个人为中心。任何人对于他,他都是中心,都是要对他顶礼膜拜的。精神上他高高在上,他是要当皇帝的。徐悲鸿不是要当精神皇帝,他跟每一个人相处都很亲近,所以每一个人对徐悲鸿都很好。表面看起来,每一个人对刘海粟也是都很尊敬,但是不亲近的。对徐悲鸿是近而不敬,对刘海粟是敬而不近。

“关于上海对刘海粟美术馆的争议,我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民族对文化的无知。给像刘海粟这样的艺术家造一个美术馆,对刘海粟本人的报偿是很小很小的。刘海粟的付出,光是艺术劳动的付出,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也不是一般人能取代的。结果给刘海粟造一个美术馆,还要有什么争议的话,这是中国民族非常没有希望的一点。

“就画论画,拿刘海粟跟徐悲鸿比,徐悲鸿代表的是具体的绘画方法,刘海粟代表的是宏观的时代精神。徐悲鸿从法国引进了写实主义,而刘海粟一下手就抓住法国当时最前卫的。所以刘海粟对中国艺术带来的好处,将来的历史对他会有更高的评价。

“刘海粟太霸气,大家普遍都讨厌他的这种感觉,认为他可敬不可近,可敬不可用。因为讨厌他这个人,连带地对他的画也多有非议。

“你说,看到刘海粟在美国的处境和最后内心的迷失,怀疑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怀疑刘海粟煞费苦心地经营到底值不值得?我觉得你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这个怀疑,不光是对刘海粟的怀疑,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怀疑,因为刘海粟代表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刘海粟最大的特点是文化痴,中国文化对于他来讲,就像生命一样。他的生命托付于文化,文化又托付于他。他这个人对文化对艺术是绝对投入的。刘海粟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层次,那么谁来接受他呢?严格地讲,只有两个字﹕历史。将来谁写历史也无法回避他。那么又是谁要否定他呢?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要否定他,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他离开每一个人都是很远的。究竟如何给刘海粟定位,现在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现在去写他,研究他,能够做的就是尊重现实的存在,其它的就交给历史好了。

“刘海粟这个人的确毛病很多,他有很强烈的生命理想,但是他常常把这种理想混同于现实。大家都来崇拜我吧,大家都来歌颂我吧,大家都按照我的生存方式来生存,都按照我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大家都以我刘海粟为中心吧。他把艺术混同于宗教的作用,政治的作用。而艺术,指的就是他刘海粟的艺术。这也是我们中国儒文化的最大弱点。你去看毛主席,也有这个问题,但是毛主席运用的武器比刘海粟好,他是政治,政治就是要领导大家的。艺术不可能成为一种领导。所以刘海粟的失败,刘海粟的悲剧,都是注定的。刘海粟与徐悲鸿之比较(4P) - 杰瑞博客 - 杰瑞网易博客

“另外一点,刘海粟的学生很多,他又没有一个学生。他的艺术有流向,有时代的反映,但却有流无派。徐悲鸿的艺术是有派无流。徐悲鸿积累了一个宗派,但艺术上却没有流向。这是他们两个人非常有意思的反差。从正面讲,刘海粟没有徐悲鸿的封建帮派,从另外一面讲,他的个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帮派。他的学生很多,而实际上他没有一个学生。他的老师很多,他也没有一个老师。他画油画也画国画,他是跟谁学的?谁是他的老师?周湘他不屑一顾,康有为、蔡元培不能算。所以说,他上无老师,下无学生。有一种说法,说刘海粟亲不亲,近不近,疏不疏。真正亲的关系,他不亲的,一辈子,他跟谁也不是真正的近,跟谁也不是真正的疏,一切看需要,一切凭高兴。这一点谢海燕不一样。谢海燕善于替他人着想,非常具有亲和力,所以刘海粟把学校交给他去管,这是刘海粟知人善任,也说明他对自己是了解的。他对学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亲近感,你要是亲近他,他就像火一样把你烧化掉。但是你要是离开他远的话,又会看到他的光明。

“现在批评刘海粟,有一种说法,说他是口号化的人生,他的一切都是口号化的。你说他说的是假话吧,有一些话他也说得很真。像我们要争光啊,我们中华文化伟大啊,他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这些话是真的。你说他是口号化吧,也确确实实有许多是空空洞洞的口号,像我们要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这一类的口号他喊了很多,别人却偏偏说他是汉奸。

“中国画,‘格’很重要。我想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格。第一是雄浑博大,第二是风流潇洒,第三是清纯秀丽,第四是飘逸儒雅,第五是富贵典丽。刘海粟显然是雄浑博大。技术上,他的一根中锋线条很好,用墨的可控性差了一点。好的画,画面上任何一点东西都是人的意志在控制的,过分的随意,别人很容易摹仿重复。刘海粟的用笔控制得很好,总的气势他是雄浑博大的。飘逸儒雅他没有,他一辈子也没有飘逸儒雅过。当然这个时代就没有飘逸儒雅的画家。飘逸儒雅是比较难的,倪云林算是。刘海粟的画这样评定,我觉得比较准确。我同意你的看法,夏伊乔的画格比刘海粟高,她有这个时代难有的飘逸儒雅,还有富贵典丽。尽管技术上夏伊乔不如刘海粟,但是格绝对是夏伊乔的高。格是天生的。夏伊乔虽然后来几十年都在为刘海粟作牺牲,但只要动手,她的格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没有办法,夏伊乔的出生比刘海粟高。一个是开明的现代资本家的家庭,一个是破落的封建小官僚家庭。我赞同一种说法,说夏伊乔是美术界的宋庆龄。夏伊乔对学生,爱护多于要求。刘海粟对学生不能说不爱护,譬如说对你,爱护还是爱护的,但是他的爱护也是要求,他要求你这样,要求你那样。1957年,他的学生全部背叛了他,原因既复杂也简单。刘海粟对学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从我搞教育的立场说,他教学生口号要少教,以自己为中心的东西要少教。你可以提倡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但不能提倡以自己为中心。

“刘海粟的成功是他这个人,失败也是他这个人,一般人谈起刘海粟,谈来谈去也大都是他这个人,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差不多也是围绕着他这个人。我是搞教育的,我还想跟你谈谈刘海粟和徐悲鸿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在美术教育上的分歧与得失。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刘海粟、徐悲鸿到欧洲去时,西方的现代艺术已成潮流。在这以前,东西方艺术有很严格的分野,西方讲写实,讲科学,东方讲神似,讲精神。到了塞尚、凡高、高更,后期印象主义的兴起,这个分野已经模糊,西方开始向东方靠拢。照相术的诞生,以及其后迅速发展的电影科学,在一定意义上代替了写实绘画。画家开始另辟新径找出路,要搞一种其它姐妹艺术代替不了的绘画艺术。这是现代绘画艺术发起的原因之一。科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其它的东西可以代替绘画,于是,西方的现代艺术开始讲究画心灵感受的世界,而不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这一点,很接近中国神似的传统。就是在这样一种西方艺术向东方文化找出路的情况下,刘海粟、徐悲鸿这两个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到了法国。

“我觉得,刘海粟把握住了正确的时代潮流,而徐悲鸿正好把西方已经在拼命要拋弃掉的写实的正确的透视学、解剖学拿回来改造中国绘画。他加强了中国绘画的形似,但却削弱了神似,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讲,徐悲鸿的确比较落后一点。徐悲鸿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老师,就是法国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徐悲鸿拿回来的就是他的主张。

“当然,中国的绘画发展到清朝末年已经没落,陈习太重,师傅带徒弟近亲繁衍,作画用粉本,用笔讲皴法,已经没有了生气。徐悲鸿把西方写实的绘画科学带进来,客观上有他的进步性。当时的中国艺术本来已经缺少写实生活的能力,你如果再把印象派、野兽派等一些现代艺术引进来,辟里啪啦一弄,中国的艺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但是徐悲鸿的问题出在,他把基本功的训练与艺术创造等同起来。他办学,强调解剖学透视学,用来给学生打基础,那可以。但是你去看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辈子把基本训练时的要求当成目标,把画得很准确的体面关系……譬如说一个鼻子,本来是三个面,弄到后来,他可以分成12个面,24个面,36个面,越分越细,但艺术上没有任何个性。如果在四年当中,前两年给学生练基本功,后两年放开,强调西方现代艺术,强调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强调神似,那可以。但是他的要害,就是把前面的训练当成了目的,以学院派的基本功代替艺术创造。五四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徐悲鸿有他的一定进步性。但是艺术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世界的角度,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与地域。而在提倡科学的同时,应该明确什么是民族传统的精髓,什么是一定不能丢的东西。

“徐悲鸿这个人比较固执,钻牛角尖,所以他的画和他的思想也比较保守。这一点他不如刘海粟。刘海粟这个人比较海派,变通性强,一出道就抓住了西方现代艺术,并将之与中国神似的传统结合。刘海粟的成就与他的经历也有关系。他天生叛逆,又一直遭受打压,因为模特儿的事情,学校也被迫关闭了。徐悲鸿不一样,他始终与官方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些对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追求都有影响。因为刘海粟的叛逆性强,遭受的打压就越厉害。打压得越厉害,他就越反抗越叛逆。所以刘海粟的大部分精力,并没有能够放在办学和推广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上面。上海美专在1935年的鼎盛期之后,很快就流于维持,这恐怕也是刘海粟为什么没有能够像徐悲鸿那样,完整地形成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和一帮子人马的原因。

“搞了几十年的艺术教育,我时常在想,以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实际状况,学生一进校就用刘海粟的一套教,显得早了一点。如果刘徐二人很团结,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可以交给徐悲鸿去教,三四年级的创作课由刘海粟教,把中国的神似说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结合起来,那么中国的艺术绝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或者说,开始的那一二十年由徐悲鸿教。因为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军阀混战,整个的艺术水准都很低下,艺术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中国人自己也不知道,对西方世界一无所知,西方的现代艺术在那个时候如果进入中国,也是一塌糊涂。第一看不懂,看不懂就没有借鉴发展的基础,就是硬搞也搞不起来。你去看刘海粟后来画的中国画,非常传统,为什么?他也是要别人看懂,看不懂,谁捧你的场?

“话说到这个份上有点乱了。怎么说呢?从艺术思想上讲,刘海粟比徐悲鸿先进,但是他回到中国以后,限于中国的环境和政治上的迫害,他没有完全按照自己最早的主张发展成功。这一点很可惜。如果当初刘海粟留在西方,今天的刘海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刘海粟晚年重新走到西方去,受到冷落,这个不能怪他,但却是必然的。实际上,刘海粟的实践和他的主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他的艺术主张又停留在二三十年代。严格地讲,这个问题不光是刘海粟一个人有,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这没有办法,时势造英雄。他们就好像装在同一个大坛子里,任你再怎么施展个性,终究也都长得差不多。形成这个大坛子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也包括艺术家的自我规范。要突破这一切,需要大智大勇。刘海粟也还差了一点,他没有真正做到宠辱不惊。你说我不好,我认为好,我不理你,你骂我,我也不理你。能做到这一点,才可能在中国把理想坚持到最后。

“我们客观地讲,不管是徐悲鸿还是刘海粟,他们都比不过八大山人,比不过石涛,连龚半千、郑板桥也比不过。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才华,而是因为他们脑子里的东西太多,太矛盾。一辈子处在矛盾之中,最后一定是画自己的短处。所谓的矛盾,就是求四平八稳。譬如说,生怕别人说自己的笔墨不好,那么笔墨的框框就套在头上了。生怕别人说自己的思想不好,后来‘反右’加上‘文革’,那么就更麻烦了。精神的束缚,政治的束缚,传统文化规范的束缚,社会审美趣味的束缚,一个一个大包袱压在身上,整个弄得人不能画画了。一画,就是自己的短处。徐悲鸿和刘海粟都有这个问题。

“刘海粟的特点是爱说大话,老子天下第一。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在他的画里面体现出来,他的画并没有真正和他的个性、创造性结合起来,他的那点狂劲使他画了一些很大的画,写了一些很气魄的字,说了一些很气派的话,但是客观上,他的作品在美学层次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创造。譬如讲他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我比凡高强!他爱说这一类的话,但是太不准确了。他着眼于世界一流的绘画大师,想成为比他们更高的高峰,但他的立足点却在中国的明朝、元朝。你可以以那些作为根,与西方最现代的东西结合,与世界的潮流挂上,那么就有可能成功了。但是,他没有这样的条件,也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另外,头脑也不是这么清醒、冷静。如果要我讲,一个是时代性,一个就是立足点。泼墨泼彩,用中国的线画油画,这不是时代性,这些东西都还太表面。

“我再坦率地说,刘海粟的虚荣心太强,不像一个有这么多经历、年纪这么老的人。他的虚荣心远远超过徐悲鸿,也远远超过同辈的任何其他画家。有一种说法,他的作品没有压住阵,倒是他的年纪压住了阵,他的狂劲压住了阵。刘海粟如果不是虚荣心太强该多好!你们整我,给你们整好了,老子不在乎,老子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其实他已经给整得够惨的了,那么我就认了!我就画我的画,别的什么都不管,画成什么样,你们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老子不在乎!像另外一种人,石鲁就是这样,所以石鲁在艺术上就跳了一大跳。很可惜,石鲁只局限在中国文人画的范畴之内,如果他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再了如指掌,那就不得了啦,那就不是在文人画、水墨画的范畴跳,就会在整个世界的现代艺术范畴跳,就会是世界级的大师。但是与中国的这些大画家比,石鲁实在高出太多太多。

“刘海粟和徐悲鸿都有太多的包袱,徐悲鸿就是学院派写实主义的包袱,这一点在他的学生身上反映得也很强烈,他们把这个当成看家的本领,好像死活不能丢。刘海粟有刘海粟的包袱,刘海粟如果真正放弃了所有的名利虚荣,那么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会比现在大很多。他的那股豪气,那股狂劲,不是可以随便比的。譬如他说我的画比凡高好!这并不是不可能,如果他真的像凡高那样投入地做,不考虑文人画的笔墨,不考虑你们看懂看不懂……但是他很在乎人家看懂看不懂,很在乎人家评论他的笔墨好不好,他很在乎!他如果能把这些框框全丢了,你说他的修养不够吗?他的修养早够了!就像石涛讲的,画画画到最后是独行不求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法无定相,气概成章,他真的这样做,起码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刘海粟就是包袱太重。一些人投其所好,不着边际地胡乱吹捧他,吹他一方面套近乎,一方面也抬高自己。刘海粟也喜欢给人家这个机会。这么说吧,别人上了他的当,他也上了别人的当。刘海粟是中国画界的怪杰,一个很典型的人物。根据他这个人的气概,他本应该成功的。如果他再年轻一点,放下架子,不要受舆论的影响……我们回头去看,刘海粟的不成功是必然的。他太喜欢搞画画以外的事。你说他不得志吧,其实他花的精力不比徐悲鸿少,只不过徐悲鸿在跟别人弄时,是始终按着一个游戏规则在弄的,老老实实啊,为人师表啊,做人做事要厚道啊,忧国忧民啊,他一直是这样的。他跟什么人打交道,人家马上就会有这种印象。刘海粟不一样,他有点……有时候艺术家的德性来了,有时候又来一点小政客,有时候又去弄……变化太多,太随意。徐悲鸿一辈子只对着一个刘海粟,对其他的画家,尤其对学生辈的,真正是为人师表,帮助穷苦提携后起,这种事很多。徐悲鸿做人是非常成功的,所以不管是过去的军阀,还是国民党、共产党,大家都要他。刘海粟是大家都不喜欢他,都不要他。不高兴了,他把当官的也骂一顿,需要了,他又巴结当官的。你仔细去想一想,刘海粟身上包含了中国式文人的所有特质。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很丰富、很复杂、很矛盾的综合体。他这个人可以分割成很多人。他的那股狂劲的确有些像凡高,但是他做的许多事情却与凡高格格不入。他有太多的面貌。他既是右派又是左派。所以他留在艺术上的精力就很有限了。他又想当大师,又怕别人看不懂,就连那些普通宾馆的经理、服务员看不懂他都不高兴,你想他这么矛盾,还怎么画画?

“中国的艺术家,始终都是和权力、政治搅和在一起的,结识了当官的,才有名和利,才可以走到哪里都吃喝不花钱,住高级的宾馆,有人接待侍候。刘海粟很追求这个,这也是他的问题之一。他又想要名,又想要利,又想要权,又想当大艺术家,想来想去,要来要去,最后在一定的环境下,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了牺牲品。

“艺术家的要害是要清醒,对人对己都要清醒。刘海粟的问题是不清醒。人家哪里不好,他看得很清楚,他骂人家骂得很凶,很刻薄,同时也很准确。他骂徐悲鸿的都准。对自己的都不准。”刘海粟与徐悲鸿之比较(4P) - 杰瑞博客 - 杰瑞网易博客

作者介绍

 王秉舟: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入伍。1952年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华东艺专建校时,任学校党组领导成员、党总支书记。1958年至1988年任南京艺术学院教务处长,主持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南京艺术学院校史》(1992年版)主编。著有回忆录《脚印》。

人民文学出版社《沧海》内容简介:

《沧海》(原为三部曲,后修订为上下卷)是旅美画家、艺术大师刘海粟惟一的研究生简繁先生根据刘海粟和夫人夏伊乔的回忆,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回忆和访谈,对20世纪中国美术家的命运所作的客观而生动的记录。作品从不同角度,冷静而理性地向历史和读者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真实的世纪老人刘海粟,同时,还触及了美术界的是非恩怨,读者从中可以窥见20世纪中国画坛之一斑。

本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厚,极具文学性和可读性。尤其是关于刘海粟大量隐秘的披露,更具独特价值。应当说,这是迄今了解和研究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和刘海粟的最佳文本。
刘海粟与徐悲鸿之比较(4P) - 杰瑞博客 - 杰瑞网易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