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地,钟灵毓秀,是中华文明的渊薮,诞生了光辉灿烂的齐鲁文化。在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辉煌之后,明清时期,齐鲁大地经济繁荣,科第蝉联,人文飚起,形成了以文化世家聚集为标志的又一次发展高潮。在众多的世家望族中,德州田氏崛起于鲁西北“方山卫水”间,不以仕宦显赫而著称,却因诗书继世的文化成就闻名宇内,是山东文化世家星海中熠熠闪烁的一颗明星。 一、作为文化世家的德州田氏研究之意义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云:“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其实早在上世纪中叶,陈寅恪先生即在其《金明馆丛稿初编·崔浩与寇谦之》中指出: 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与各地之 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而汉族之学 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 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这种分散到各地的名都大邑、地方大族盛门的文化“寄托”现象,即使明清时期也同样适合。尤其是清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时代,其家族学术的特征更为明显。 德州田氏即是这样一个有着鲜明家族学术特征的世家望族,她虽以科举起家,明清两代诞生了六位进士,但却以诗歌为代表的家族文化享誉海内,凭借在诗坛上的影响,成为山东乃至国内著名的文化家族。以德州田氏为个案进行山东文化世家研究,无疑具有别样的典型意义。 作为文化世家,德州田氏的遗存文献相当丰富,其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田雯、田需、田霡、田同之皆有著述,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家族就刊刻有《德州田氏丛书》,尤其是田雯、田同之祖孙两人更是有大量著作遗世。田雯早年位列“金台十子”,晚年诗学影响几与“一代正宗”王士禛双峰对峙,其多种著述被选入《四库全书》,王鸣盛的《饴山文集序》、张鹏展的《国朝山左诗续钞序》,皆将田雯列为与宋琬、王士禛、赵执信齐名的清初山左四家之一。田同之师承家学,推崇杜甫,同时又是山左诗坛王士禛神韵诗学最为坚定的鼓扬者,其与沈德潜论诗,影响巨大而深远,成为清代康乾之际山左诗学思想嬗变的代表。田雯母亲张氏,是明清之际山左诗坛中女性诗人的杰出代表,其雅正的诗歌追求代表了清代山东女性诗歌的基本特点。 “乃知文雅才,亦须爵位崇。”在文学史上,文名往往需要借助官位扬显,而德州田氏家族的特殊就在于不以仕宦荣显著称,家族中只有田雯位居侍郎,但家族诗学文化影响康乾诗坛;一般而言,家族成员间的文学创作、主张会呈现出某种相似性,田雯诗才宏富,作诗讲奇丽,形成了与王士禛神韵诗风迥异的诗美追求,但田霡以素淡的诗歌成为山左诗坛神韵诗歌的重要组成,田同之承继家学底蕴,作诗出入王田之间,极力维护神韵诗学,成为清中期山左神韵诗歌的旗手,田雯、田霡、田同之诗歌的不同风貌,体现了德州田氏诗学怎样的诗学特征?田雯在康熙朝诗坛地位显赫,为何在后世文学史中湮没无闻?田氏家族崛起于清康熙中后期,衰落于乾隆前期,促使德州田氏崛起、又迅疾衰败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家族的发展颓势,世家子弟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构成了德州田氏世家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德州田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德州田氏作为文化世家,尽管在清代康乾两朝实甲山左,声满宇内,但其学术贡献与地位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对其整体性研究还很不够。目前的研究成果只有为数不多的论文、论著,且主要围绕着田雯与田同之的文学成就展开。 (一)关于田雯研究 学术论文方面,有蒋寅的《读田雯诗论札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黄金元的《王士禛与田雯交游考论》(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02期)、《清初山左诗人田雯及其诗歌创作》(东岳论丛,2004年05期)、《田雯行年简谱》(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3期)、《试论田雯的诗学观》(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01期)、《试论田雯的山水田园诗》(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03期),《试论田雯的生活诗》(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06期),李颖鑫的《浅析古欢堂诗歌中的神仙信仰》(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梁秀慧的《田雯的宋诗派理论》(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程泱的《田雯部分作品被植为王念孙》(文献,2007年01期),马大勇的《世情已烂熟,吾辈总艰难----论田雯的“疏离”心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5期),刘保今的《田雯诗简论》(德州学院学报,2002年01期)、田雯和《山姜诗选》(德州学院学报,1994年01期),李景华的《清初诗坛和诗人田雯》(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02期),朱兴泉《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田雯》(山东档案,1994年04期),张兴幡的《才雄笔大 兼擅唐宋——试论田雯的诗歌理论及创作》(苏州科技学院学报,1991年01期),李世英的《论田雯崇尚奇丽的诗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天津商学院学报,1994年02 期),蒋星煜的《田雯与<桃花扇>及其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4期)等。 学位论文方面,硕士学位论文有黄金元的《田雯诗歌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张银娜的《田雯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涉及田雯研究的主要有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山东师大,2008年),黄金元的《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山东师大,2011年),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苏州大学,2001年) 等。 学术著作方面,有黄金元《田雯研究》(线装书局,2012年版),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古籍整理方面,有曹鼎、刘保今、杨炳辉选注《田雯诗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在山东地域文学史著作中,李伯齐编著的《山东文学史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齐鲁书社,2005年版),乔力等主编的《山东文学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对德州田氏诗群有简单介绍,其中涉及田雯评介。 (二)关于田同之研究 学术论文方面,有石玲的《田同之诗论与康乾之际山左诗学思想的嬗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清代初前期山左诗学思想概略》(文学遗产,2007年02期);孙彦杰的《西圃词苑晚香馨——评田同之的<晚香词>》(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论田同之词学思想》(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贺同裳《田同之的游历写景诗》(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3期),祁建春的《王渔洋神韵诗的鼓扬者——田同之诗学观简析》(德州学院学报,2001年01期),李康化《田同之西圃词说考信》(文献,2002年02期)等。 张健的著作《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关于田同之诗学的相关论述;关于田同之词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龚兆吉的《历代词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和征引了《西圃词说》18条;严迪昌的《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征引了《西圃词说》的论述四次;王兆鹏的《词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和朱崇才的《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也都有专段文字介绍《西圃词说》;另黄天骥的《诗词创作发凡》(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也多次提到田同之的词学见解。 在德州田氏家族的整体性研究方面,黄金元的《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和张明福的《德州明清仕宦家族》(线装书局,2012年版)都有专章论述,对其家世的渊源发展、家风特征、成员的成就以及交游情况等均有初步的梳理稽考。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德州田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田雯、田同之的文学成就方面,以200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德州田氏研究的起步阶段,学术成果少,仅有的成果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集中于田雯研究方面,成果主要以田雯身世、生平及文学主张的介绍为主。蒋星煜先生的论文《田雯与<桃花扇>及其它》,可以看做是这个时期最高水平之作,他以当代著名戏剧研究家的敏锐洞察力,揭示出田雯对《桃花扇》创作、传播的作用影响,旁及田雯的观剧诗,就田雯对清代戏剧贡献研究而言,其学术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曹鼎、刘保今、杨炳辉三位先生的古籍整理成果《田雯诗选》无疑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导夫先路。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清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田雯研究日渐繁荣,田同之研究开始为学者关注。一批高校的教授、博士、硕士加入到德州田氏的研究队伍中来,极大地提升了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他们或将田雯研究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或在整体研究中将田雯、田同之置于重要位置,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不断翻新,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蒋寅先生的论文《读田雯诗论札记》,将田雯诗论置于清初诗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肯定了田雯在康熙诗坛的重要地位和其诗论的重要价值,勾勒了田雯诗学思想的潜变历程,认为田雯诗名湮没的主要原因是田雯没有提出自己独立的诗学思想。马大勇先生《世情已烂熟,我辈总艰难——论田雯的“疏离”心迹》一文,则是从关注清代金台诗人心路历程的独特角度,捕捉到了田雯冷峭诗风的深层因由——田雯心怀一般盛世显宦难以拥有的“疏离”心态,并指出早年仕宦生涯中的坎坷不遇与现实生活中的民生艰难,是造成其独特心理的根本原因,视角独到,发人深省。石玲教授先后发表《清代初前期山左诗学思想概略》、《田同之诗论与康乾之际山左诗学思想的嬗变》两篇宏文,视角广阔,以第一手资料、第一次对田同之诗学思想的典型意义,做了深入分析,目光敏锐,见解深刻,反响强烈;孙彦杰教授的两篇关于田同之词学思想与创作的论文,注重原始文献和文本解读,具有原创意义。笔者十年来一直从事田雯的研究工作,从田雯行略、诗歌的研究到德州田氏家族研究的拓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也仅仅是一个开端。 目前,除田雯、田同之的部分著述被分类影印外,德州田氏家族资料整体上尚付阙如。山东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大型丛书《山东文献集成》,已将德州田氏成员的多数作品影印出版,给读者提供了一定便利。但对德州田氏研究而言,仅仅算是开始,作为德州田氏代表性人物的田雯、田同之全集,亟待整理刊行,基础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书将德州田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要将其纳入家族学研究的范畴。按照惯例,家族学研究一般属于史学研究,并往往与地域研究相结合。我们知道,世家、望族,历史上还有世族、右族、名族、著姓、巨姓、巨族、盛族、甲族、鼎族、著族、大族、旧族、华望等称谓。按照清人的理解,世家、望族或“世其官”、或“世其科”、或“世其学”,事实上,很多世家望族往往是三位一体的大族,或某一方面的成绩更为凸显,总之,代有显宦、科甲相联、家学渊源往往是其主要特征。如此,诸如研究其家世渊源与发展,归纳其门风特征,总结其兴衰原由,考察其婚姻、交游,探寻其家族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概括其家学特征与成就,就成为家族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思路,本书亦不例外。 但是,德州田氏家族是以文学、特别是诗歌文化著称的世家望族。如何在家族研究的同时彰显其世家文化特点,是本书区别于一般世家研究之所在。笔者将借鉴地域学、家族学与文学相融合的方法,力求研究方法的创新。近些年来,这种将地域、家族、文学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方兴未艾,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在地域与文学结合方面,有胡阿祥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的研究,戴伟华的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发展关系的研究,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研究等等。在家族与文学关系研究方面,严迪昌的文化世族与吴中文苑研究,刘跃进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研究,张剑的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曹虹的阳湖文派研究,江庆柏的明清江南望族文化研究,凌郁之的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研究,朱丽霞的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标志着地域、家族与文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门径已经渐趋成熟,“文学家族学研究正在逐步形成学术气候”。 必须说明的是,关于德州田氏的研究,由于学界长期对德州田氏的漠视,研究成果稀少,没有成果可以借鉴,致使许多研究工作只能在空白点展开。毫无因循,无所依傍,这也成全了本书的开创之功。在已有的少量成果面前,也要尽量发辨伪之思,力求寻找突破点。在具体方法上,搜集原始文献,认真阅读文献,甚至田野考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归纳提炼观点,恐怕是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无疑也是耗费精神之处。 德州田氏是一个移民家族,明初自河北枣强迁来德州,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由耕读传家到诗书继世,从普通农户到科甲贵族,再到没落颓败,这其中的原因,要从明清时代风云、乡邦气象处解读,更要从家族内部的结构与文化诠释,这就构成了本书第一、二章的基本内容。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而社会生活是由活生生的人演绎的。本书的第三、四章探寻德州田氏的婚姻与交游,在人际网络中,寻找到德州田氏繁荣、没落的人际动因。 第五、六章探讨德州田氏作为文化家族为地域、社会乃至国家做出的贡献,总结其家族成员的诗文化成就以及对地方、乡梓的润泽、影响。 第七、八、九章,重点研究德州田氏的两位杰出代表——田雯和田同之。全面研究其生平,思想以及性格特征,文艺观点,文学及其他文化成就。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uk=3238426421&shareid=318399 德州田氏丛书解压密码:www.xueleku.com-继承武侯遗志,汉将孤军奋战-德州田氏丛书 |
|